全球生猪产量降低,中国如何抓住机会?成本效率提升空间很大!

全球产业链正处于转型期,挑战与机遇并存

4月18日,“第十九届畜牧饲料科技与经济(全球)高层论坛”在河南南阳顺利举行。会上,行业精英汇聚一堂,谈经论道。2023年,全球动物蛋白市场面临诸多挑战。分析表明,2023年全球猪肉生产将下降,这对中国生猪养殖产业或将是一次机会。

图片
荷兰合作银行食品与农业研究执行总监潘晨军分享《全球动物蛋白市场发展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在“国际畜牧饲料产业发展趋势——经济报告、论坛”上,荷兰合作银行食品与农业研究执行总监潘晨军做《全球动物蛋白市场发展的新机遇与新挑战》主题报告。以下是摘录内容:

全球肉类消费出现疲软

潘晨军首先从全局视角介绍了全球主要地区动物蛋白的市场情况:美国市场库存居高,猪肉消费转弱;欧洲猪肉供应持续紧张,禽肉生产增长,供应比较宽松;中国猪肉供大于求,禽肉供应紧张;巴西国内需求需提升,出口强劲稳定;东南亚消费整体偏弱;日本动物蛋白需求减弱,库存较高,进口量下降。

潘晨军认为,宏观的经济环境及消费市场是影响产业链首要因素。2022年全球经济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是通货膨胀,尽管2023年有所回落,但仍居历史高位。通胀导致全产业链成本上升,经济增速和收入放缓,消费受到抑制。

根据OECD数据,除巴西外,2022年中国、美国、英国、日本、荷兰等国家消费者信心指数都趋于弱态。当收入增长放缓时,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会发生变化,会更加注重便利性、改变消费渠道、降级消费甚至停止消费。而为了应对这种变化,零售商和餐饮业业开始加强库存管理、减小包装、减少品种。

数据显示,2015年-2022年,美国肉类消费量保持强劲增长,但2023年开始出现消费疲软。从2007年开始,德国猪肉消费量开始下降,2022年因为通货膨胀、能源价格上涨等因素,消费量又出现明显下降。潘晨军指出,欧美肉类消费量的变化既有短期因素,也反映长期趋势。

2023年全球猪肉生产将下降

潘晨军指出,当前全球生猪养殖业正发生变化。

一方面,饲料等直接成本上升,但成本压力无法传导至下游。这反映出猪肉供给端的议价能力弱于消费端,导致压力传导能力比较弱,而禽肉和牛肉的价格与饲料价格呈正相关。但值得一提的是,荷兰银行对国际饲料粮价的最新预测表明,到2024年第一季度,全球饲料粮食的价格会缓慢下降。

另一方面是结构性成本改变,如可持续发展所带来的养殖成本变化。目前,西方国家主要致力于减少碳排放,如新西兰政策要求农户要购买设备、改变饲料配方、大量种植植被固碳等;荷兰为保护生态多样性而进行的减氮计划会深刻影响畜牧业。

此外,还有政策面的影响,这在欧美表现得格外明显。例如欧美近年多国先后推出动物福利政策,市场对减少母猪限位栏的呼声越来越高。由于不确定性增加,美国母猪群扩张缓慢。荷兰政府积极推进减氮计划。若按照计划实施,预计到2030或2035年荷兰生猪存栏数量将减少10%-15%,禽存栏减少20%,奶牛存栏减少30%。此外,美国可再生能源计划也将对行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目前已经有14家企业宣布增加大豆油压榨能力,这可能导致大豆种植面积增加,玉米种植空间被挤压,或导致玉米产量下跌、豆粕过剩,引发玉米涨价、豆粕价格下跌。

潘晨军表示,根据3月份母猪存栏和市场表现,荷兰合作银行预测今年欧洲猪肉产量将会再降5%。其中,英国、德国、丹麦、波兰减产明显。基于这些因素,2023年全球猪肉产量会出现下降趋势。

中国如何抓住市场机会

养殖红利

潘晨军比较了中国白条猪肉和美国、德国、西班牙等国家的价格。数据显示,中国的猪价波动相对激烈,但最便宜的时候也比其他国家最高价还高。一方面,这反映了中国养殖效率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中国生猪养殖还处于效率提升的红利期。

潘晨军指出,中国的生猪养殖成本仍有很大下降空间。从养殖成本来看,2021年数据显示,中国的养殖成本高出欧洲50%左右,约高于美国一倍。因此,规模化企业可以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抓住市场红利。

新型消费趋势

同时,中国经济进入“稳”字当头的新阶段,经济发展的重点由速度变成质量,消费将出现一个价值回归,购买决定受多因素价值驱动;消费群体趋向细分化;消费渠道的新趋都将是未来市场机会的增值点。

技术创新

养殖效率的提升离不开技术创新。潘晨军介绍,技术创新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注重生产、完善管理流程,通过优化饲料配方,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养殖效率、精细作业达到降本增效;第二阶段,通过规模化和自动化提高生物安全,实现规模化效益;第三阶段,利用数字化、智能化,引入人工智能精准饲喂;第四阶段,使用出现的颠覆性技术降低成本,如在育种中增加抗病性、利用新饲料蛋白替代传统原料、细胞肉等。

潘晨军最后表示,现在全球肉类产业链处于不同的转型期,世界各地的生产供应受到不同因素影响,所面对的挑战既有普遍因素也有特有因素。如欧美由高效转向更高效,适应新政策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中国从低效和分散养殖向高效和集中养殖过渡。尽管面对挑战,但仍有巨大的市场机会。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农牧前沿(ID:AgricultureFrontier),作者:敖春梅 吕仕锦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