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原分享降本经验!从目标到抓手再到方案执行

4月18日,由畜牧饲料科技与经济高层论坛组委会,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及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联合主办的“第十九届畜牧饲料科技与经济(全球)高层论坛”成功召开。

会上,牧原股份养猪生产首席运营官李彦朋先生作《牧原科技成果生产应用》主题报告,以下是摘录内容:

图片
牧原股份养猪生产首席运营官李彦朋 分享《牧原科技成果生产应用》

目标:提升养殖成绩,降低成本

在生猪养殖领域,丹麦是全球领先的国家。李彦朋首先介绍了牧原及丹麦生猪养殖TOP5企业的平均数据,并将二者进行比对。数据表明存在较大差距。

但值得注意的是,从超级成绩数据看,牧原的部分指标已经达到甚至超越丹麦TOP5水平,如育肥阶段料比2.32,日增重1098g,成活率98.9%等。李彦朋表示,按照超级成绩指标测算,每头猪的生产成本能够降低近600元。

为了将这一生产成绩普遍化,牧原向内部管理提出“看见一根毛,牵一头牛,复制金猪”与“禁忌:看不见、瞧不起、看不懂、学不会、挡不住”的要求,将前沿科技与生产应用相结合。据悉,目前牧原已经推广应用共五大类的超30种智能设备,总数量超170万套。

抓手:集团高效管理

规模经济是连锁经营者的追求,通过规模扩张摊薄固定费用、管理成本,提升品牌影响力及话语权等,以获得更高的边际效益。但在实际中,企业发展往往会被套上规模不经济的魔咒。对牧原而言,公司规模大、业务板块多,拥有15万名员工、1688个养殖场和2.5万家合作商。因此,如何做好企业管理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李彦朋表示,为实现集团高效高管,牧原提出生产数字化、管控精细化、业务信息化、运营财务化。例如,在管控精细化层面,将管理精确到每一间猪舍、每一名员工、每一台设备、每一头猪。他特别强调了运营财务化,提出财务统领一切管理,要将业务财务化、决策利润化、成本管控最小颗粒化。所有科技成果的评价标准都是围绕品质提升、成本降低或效率提高来建立。“智能装备研发的最终评价也要回归利润。”

李彦朋介绍了现阶段建设成果,在生产管理信息化平台上,有超过2100项指标供整个集团15万余人共享,生产指标监测可细化到场、线、个人。“三月份,平台日均产生数据量近10亿条。”

方案:开展“猪病天网工程”应用智能化养殖装备

“牧原与丹麦TOP5猪企的核心差距在于对生猪健康的把控。在他们的猪场,很多疾病已经得到净化,而我们几乎所有的疾病都还存在。”

李彦朋分享了一组数据,“如果非瘟和伪狂犬均得到控制,日增重能够达到550克的较低水平。净化蓝耳病,日增重还能增加440克。当下,牧原育肥猪日增重数据为817克,如果能够将回肠炎净化,能实现1060克的日增重,达到丹麦TOP5水平。依次完成萎缩性鼻炎、支原体、传染性胸膜肺炎、大肠杆菌的净化,日增将突破到1200克、1280克、1410克、1470克。”

为缩减与国外的差距,依托智能化建设,牧原开展覆盖1811种细菌、151种病毒及27种寄生虫的“猪病天网工程”,力求达到无抗养殖的目标。内部追踪数据显示,伪狂犬净化率达99.96%,部分疫病净化工作做得好的猪场日增重已经达到1000克。

此外,在牧原看来,猪只的生长速度更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环境会影响基因潜能的表达。因此,将环境偏差一并净化,也是当下重要工作。

会上,李彦朋介绍了牧原智能化装备应用的情况,如采用“全季节+全空气+全过滤”的通风设备,让每头猪都呼吸到最新鲜空气,污浊空气独立排出;使用由多因子控制的智能环控系统,能够综合终端气候特征、猪群信息、室内外温湿度等信息智能决策,让猪舍四季如春,实现猪群生长性能最好,猪肉品质更高。

此外,李彦朋还介绍了智能养猪专家——轨道巡检,并进行视频展示。据悉,该设备能够监控环境及猪的呼吸频率、咳嗽、发烧、病弱等14项情况,以此智能调整猪舍环境,数据异常时会向管理人员报警,并调度其他机器人装备协同作业。

李彦朋表示,数字化建设在猪群健康监测发挥重大作用:通过建立猪群健康智能预警系统,将整个猪群的单元状况分成急诊、持续治疗等,进行分类管理,并将最新状况及时推送给兽医、现场干部;通过声音智能监控,实现猪群咳嗽/喷嚏预警,早发现、精准治疗、低成本防治疾病。

此外,数字化建设还为员工赋能,通过制成养猪生产/兽医知识图谱,基于此开发养猪生产、疾病防控、疫病自主诊断的智能问答机器人,能够帮助快速提升员工技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农牧前沿(ID:AgricultureFrontier),作者:敖春梅 吕仕锦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