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润发落地“生鲜4S计划”,“双向奔赴”的中国式新零供关系
4月17日「零售商业财经」从大润发生鲜新零供大会上获悉,大润发生鲜大单品矩阵目前已有超10个销售过亿、超500个销售破千万(不少达到5000万+规模级别)的单品,且依托全国16个软硬件系统配套的自营生鲜仓高效协同。目前,大润发生鲜仓网布局能够服务全国450多家门店,日均吞吐量超过1000吨。
值得关注的是,未来10年,大润发将坚持“全球买全国卖”,落地“生鲜4S计划”,即稳定确定(Stable)、双向服务(Service)、战略合作(Strategic)、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与战略合作伙伴双向奔赴、彼此成就。
“我们希望和合作伙伴一起持续投入生鲜供应链能力建设,提高商品品质和价格竞争力。”大润发CEO林小海以提供杜比声、3D体验的现代影院为类比,表示:“大润发只有坚持在质价比基础上,创造超越电商的健康快乐的商品场景体验服务的用户价值,才有机会成为大卖场的iMax。”
01、生鲜4S计划 创造“共赢”土壤
回顾2022年,大润发在大卖场行业的市场份额增长了1.1%,达到28.6%。
展望新的财年,大润发明确了四大发展战略:一是以质价比为基础,打造健康快乐为用户价值的差异化商品力;二是打造快乐场景的线下体验中心;三是强化线上履约中心,给消费者带去确定性稳定性的品质体验服务;四是多业态创造高鑫零售第二增长曲线。
差异化商品的更大发挥空间在自营的生鲜品类里。而大润发打造生鲜商品力的关键词是“新鲜、健康、好吃、质价比”,大润发生鲜商品部总经理林澄洲总结道。
「零售商业财经」认为,“生鲜4S计划”可视作大润发第一发展战略的细化与延伸,为打造差异化生鲜商品构建了具体可实施路径及零供双赢机制,并由此确保在2024财年能够实现差异化商品占比达到10%的目标。
首先,稳定确定(Stable)所解决的是订单不稳定、不确定问题,大润发以建立核心品类/单品合约的方式与合作伙伴风险共担、利润共享。
大润发对于合作伙伴的资质、产品的品种、食材的产地及等级、生产的工艺、运送的时间速度、配送的温度等都有严格要求,最终确保商品品质的稳定性和确定性。
此外,林小海表示:“我们将逐步推动全球买全国卖,化零为整,让大润发500家店的规模产生效率与效益。”只有零供双方建立了强大的合作网络,提高供应链及门店的运营效率,才能加快订单流动。
追求“稳定确定”,考验着大润发保持市场稳定与领先的能力,也将成为品牌摆脱多渠道、同质化困境,确保商品品质稳定性、展现品牌自信的不二之选。
其次,双向服务(Service)代表大润发正在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双向赋能而非博弈的一体化、协同的新零供关系。
大润发通过数字化升级对厂商准入、商品准入等进行商家和商品服务优化提效,为战略合作厂商共享用户消费偏好、行业趋势,给予品类商品分销、陈列、营销、内容、试吃等全链路、全方位支持。
而品牌商能够为大润发目标客户开发“R100”差异化商品,或通过全链路供应链优化为大润发“反向”定制有价格竞争力特供装,即“T100”商品。“宝藏商品”RT100系列能有效规避以“价格战”为主导的商品同质化竞争,兼具用户价值与商业价值。
再次,升级与战略伙伴的深度合作(Strategic)意味着大润发愿意为有种植基地、养殖场、自有研发中心,或是有绝对的供应链规模优势的品牌厂商创造生长土壤,与合作伙伴联合“造新”,从单次单品单一的合作方式转向高频全品多元。
大润发生鲜商品部总经理特助季景丹坦言:“现在很多合作伙伴和我们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下一步将走向长远的战略合作。”
以大润发与种植户自研的水果品牌“哈了个蜜”为例,该品牌商品在契约种植后,采用订单农业的模式,实现了从源头到门店全链路的精细把控,也省去了中间商环节,使产品能够以更优惠的价格供应给消费者。
无独有偶,非遗古法肉燕自去年10月上架以来便成为品类销冠,为消费者创造了在家就能吃到地方特色美食的独特体验。
最后,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是大润发追求长期价值、形成“让顾客来买大润发的菜”消费心智的必然结果。
大润发生鲜图鉴中包含了蔬菜、水果、南北货、水产、肉品、烘焙、熟食、米面点8大品类,覆盖顾客一日四餐、一年四季、一家(好友)团圆(团聚)各种生活场景。
在林澄洲看来,大润发是重塑商品活力的舞台,对于商品“主角”的挑选尤为谨慎。兼具“新鲜、健康、好吃、质价比”四大特征的商品才更具活力,才能成为“大润发的菜”。
未来,在采用数智化、可持续化商业模式的同时,大润发还将为消费者提供更便捷、高品质、健康快乐、绿色可持续的消费体验。
02、生鲜供应链提供“三全”养料
大润发生鲜业务的发展根基在于生鲜供应链体系的建设。
这套体系立足于实际业务场景,为包括门店下单、需求汇总、市场采买、生鲜仓配送在内的多个环节提供了一站式系统解决方案,其特点在于“三全”:全流程数字化、全链路移动化、全景数据可视化,落脚点是供应链路“快稳准”的极致追求。
聚焦大润发自建的生鲜仓网布局,其中常州仓(最大仓)服务了周边59家店,覆盖了超过30个近场基地和超过70个远场基地。
截至目前,大润发全国16个自营软硬件系统配套的生鲜仓已经覆盖超300个基地,服务超500个商家,对门店覆盖率超过85%,整体推动了商网布局建设和商家分级。
生鲜仓的价值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给商品赋能,让商品服务标准化、数字化、规范化。目前常州仓拥有多条独立的产线,在分拨、仓储、加工等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二是为进仓商家提供高水平供应链路,以及标准化容器、载具租赁、拆零配送、留库暂存等增值服务。
有关生鲜“非标”问题的探讨大多集中在冷链物流体系的建立上,但事实上,建立生鲜非标商品的标准化,是大润发实现商品服务标准化、品牌化的突破口。
“为了把非标品做出尽量稳定的标准化,我们对进仓商品进行了‘一品一卡’的标准卡设置。”季景丹表示:“透过标准卡,大润发真正做到了一个标准通全国。”
据了解,标准卡同样具有链路全、内容全、应用场景全的“三全”特点,能够覆盖商品从采买到运输仓储到门店销售包括陈列的各个环节,也包括了商品的等级、规格、糖度、色号、成熟度等内容,透过全链路的品控,大润发将每个环节的标准都落到了实处。
当然,对商品进行“一品一卡”只是一个开始,落地标准卡还需(统一标准、统一流程、统一追溯)全链路品质、全环节追溯的组织保障。
在生鲜仓+标准卡+强品控的基础上,如何找到一批好的受顾客信赖喜爱的商品,又如何将这批好商品成功售卖出去,极大考验着大润发的买手、卖手能力。
大润发的做法是,建立一支“超级买手”的正规军,以及一群懂顾客、能提供专业知识与服务的品类卖手。前者除了找到好商品、传递并创造用户价值外,还具备端到端全链路的思维,能提供行业解决方案,协助品牌厂商将打通商品引入的各环节链路。
“生鲜就是和时间赛跑。”季景丹说,链路越短越好,中间环节越少越好,从农田到餐桌,从中央厨房到顾客手上的时间越短越好,而生鲜供应链效率就是决定能否跑得更快的关键。
我们看到,提供“三全”养料的大润发生鲜供应链体系,正在与越来越多的品牌商产生化学反应。从顾客来大润发买菜,到顾客来买大润发的菜,大润发已然为“生鲜农产品难卖”这件事提供了一套科学可落地的解决方案。
03、大卖场“数智”转型加速探索“新零供”
作为消费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零售业在促进经济增长、满足消费者需求、推动产业升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穿越经济发展新周期,以大卖场为主要业态的零售企业正面临着许多机遇与挑战。
1998年,大润发正式由仓储经营模式转向大卖场模式,并在当年于上海闸北开出首家大卖场店。此后,大润发逐渐发展为一个同时横跨全渠道,多业态(大、中、小润发,线上线下全渠道)的零售商。
2021年5月,林小海成为高鑫零售首席执行官之后,“重构大卖场”便被进一步提上了议程,与此同时,聚焦“线下体验中心、线上履约中心,多业态全渠道发展”的发展战略也在持续推进之中。
此后,高鑫零售积极推进门店重构2.0模式,打造多元化场景,让线下卖场更有烟火气。据悉,宁波店自2022年改造后成效显著,仅开业首日客流量就同比2021年提升70%,业绩同比提升近2倍。
在这次面向500多家供应商的首届生鲜新零供大会上,林小海分享了“重构大卖场”工程的最新进展:“现有500个卖场已全部完成了高品质改造。”
在探索商品、品类、品牌差异化的同时,大润发“重构大卖场”的数智化改造工程不仅完善了其门店履约机制和配送资源,也跑通了单店财务模型,更实现了从订单增量到能力升级,开创了一套适合大卖场的新零售运转模式。
2023年,大润发将聚焦带娃一族和灰发一族顾客,通过多业态、全渠道的展店拓展覆盖半径和覆盖用户数,坚持做到“场景上小就是大,商品上少就是多”。
线下场景打造方面,大润发将在200家门店试点推出一元体验店、差异化商品的免费试吃点以及升级化的门店杀鱼宰肉和切水果服务,目标在于让消费者购物的旅程能多10分钟从而达到更多购买转化;继续打造“我在大润发杀了10年鱼”,“我在大润发宰了10年肉”,“我在大润发切了10年水果”等系列IP,建立顾客心智和口碑。
线上履约中心打造方面,2023财年半年报显示,高鑫零售线上销售占比达到近35%。由于服务和商品策略的持续升级,大润发的线上客单逐步提升,拉动线上业务实现14.3%的增长。小时达业务表现出色,实现双位数增长。
林小海表示:“小时达业务已经成为所有线下超市的标配,不过靠流量、营销和履约获取订单的年代已经过去了。为消费者提供确定性、稳定性的品质体验服务才有可能成为赢者。”
通过发挥品牌、供应链、商品力、线上履约、组织能力等优势,我们看到,大润发正在加速“数智”转型、探索“新零供”的价值,同时拓展出更多中超、M会员商店,为高鑫零售创造第二增长曲线。
如今,这头大象正乘着消费回暖之大势,重新起舞。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零售商业财经(ID:Retail-Finance),作者:鹤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