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赛道!海大、通威等紧密布局!5000字专访透视背后逻辑

如何理解中国的工厂化养虾业,从这篇专访可以找到答案

我们将2020年视为中国规模工厂化养虾业的元年,其标志性事件是:正大、通威、海大等集团型企业都进入了工厂化养虾这条黄金赛道,纷纷在山东选址建场。随着大资本进入了这个竞赛场,这也是全球的竞赛场,养虾业真正迎来了产业重塑的机会。

土地紧缺、环保风暴、极端气候,外塘养殖面临严峻挑战,特别是国家的环保政策永久性地提高了行业门槛,占地少、可控、高效、无污染的新型高效工厂化养殖模式将是转型方向。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工厂化养虾已从山东走向了全国,并以其模式的安全、可控与高产的优势不断刷新着行业的认知。

近期,水产前沿专访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对虾工业化养殖科技创新联盟联盟理事长李健,在这篇5000多字的专访中,李健全面向大家展现中国工厂化养虾的发展现状、主要参与者、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投资活力等,当然,还有其独特的产业魅力。

图片
李健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对虾工业化养殖科技创新联盟联盟理事长

 

水产前沿:今年山东的工厂化养虾达到了多大规模?主要的参与者有哪些?目前进展如何?

李健:山东是工厂化养虾的发源地,早在2000年青岛宝荣公司就开始从事对虾工厂化养殖。黄海水产研究所在农业科技跨越计划和“十五”国家科技攻关等项目支持下进行对虾工厂化养殖技术研发与示范,“对虾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2016年被农业部遴选为主推技术在全国推广应用。近十年来,对虾工厂化养殖在山东、河北、天津、浙江和江苏等地大面积展开。据不完全统计,山东工厂化养虾规模达到500万平方米,养殖规模还在不断扩大,政府规划到2030年工厂化水产养殖规模将达到3000万方水体。

由于工厂化养殖需要相对高的技术管理水平和设施投资规模,对虾工厂化养殖的主要参与者依然是具有一定规模的水产企业为主,既包括正大、通威、海大、恒兴等水产头部企业,也包括东营市三角洲养殖繁育有限公司、山东中朗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山东汇蓝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等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地方企业。当然还有大量的小规模养殖企业和个体户也进行工厂化养殖。值得注意的是,对虾工厂化养殖可观的利润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也引起了资本市场的注意,通过投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到对虾工厂化养殖行业之中,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对虾工厂化养殖的规模化发展。

总之,目前对虾工厂化养殖依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一方面不断有新的企业建设、投产,也有水产企业由鱼、参的养殖转入对虾工厂化养殖,推动对虾工厂化养殖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另一方面对虾工厂化养殖技术也处于不断优化、提升之中,养殖产量不断提高,由五年前5-8kg/m2的产量增加到目前的10kg/m2以上,甚至超过15kg/m2。可以预计,今后5-10年将是对虾工厂化养殖发展的关键时期。

 

水产前沿:今年工厂化养虾有哪些发展亮点值得关注?主要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李健:主要是随着大型企业进入对虾工厂化养殖领域,一些先进的理念不断提升了工厂化养殖产业的产业技术水平。主要是体现在现代化、环保化和品牌化等方面。

第一智能化。传统养殖模式导致一线野外工作环境较差,工作岗位吸引力不高,年轻人不愿参入,从业人员老龄化严重,人力成本逐渐上升,未来将面临无人可用的困境。机器代替人将成为趋势,但我国科技和设备水平不高,机械化率仅有30%,智能化作为科技和设备更高阶的发展形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智慧渔业成为强化渔业科技的重要方向。例如,正大集团引进先进的德国养殖系统;通威公司计划打造对虾养殖无人工厂,进行智能化生产,抢占行业未来发展新高地;许多水产设备公司不断提高设备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针对对虾养殖的特点开发水质在线监测、病害预警、智能投喂等装备。但是,由于智能化技术不属于传统水产行业的范畴,缺乏相关专业技术人才,产业基础也比较差。因此,一方面智能化发展相对较好的种植业、畜牧业成为水产行业学习和借鉴的对象;另一方面需要水产企业与信息化、智能化企业合作开发智能化相关技术,众多信息化企业设立渔业板块业务投入到渔业智能化研发当中。总起来看,发展智能化养殖已经成为政府、专家学者、企业等多个层面的共识,众多科研院所、企业正在进行智能化方面的研究和技术开发,未来几年将是渔业智能化行业的窗口期,将不断有系列智能化产品推向市场,推动传统水产养殖业的转型升级。同时应注意到,智能化技术面临智能化水平不高、环境适应性差、可靠性低的困境,如何综合利用传感器、物联网、机器学习、大数据等技术提升智能化技术水平,满足养殖生产需求,将是渔业智能化面临的挑战,需要进行联合技术攻关。

第二循环水养殖。随着各省市“养殖尾水排放标准”的出台,工厂化养虾排放水达标问题也受到各方关注。现有工厂化养虾模式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养殖产量有了显著增长,由初期的2-3kg/m2的产量增加到目前的5-10kg/m2。但是,目前绝大多数养殖模式仍为粗放式换水养殖,除小部分工厂化海水养殖尾水经过处理外,其他大部分养殖尾水未经处理通过直接排放或间接排放的方式入海,因此难以达到标准提出的排放限值要求。而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方式以其环境友好、节能、节水等优势,逐步被人们所接受和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生产。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RAS)可以提供可控的环境,系统的大小不受环境条件限制,可以设计养殖对虾的生长速度和养殖产量。与传统养殖方式相比,循环水养殖生产方式每单位产量的可以节约90%的水消耗和99%的土地占用,并实现养殖尾水达标排放。黄海水产研究所一直重视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的研发,“对虾工厂化循环水高效生态养殖技术”依托现代养殖工程和水处理设施,综合运用微孔增氧、免疫增强、水质调控、养殖尾水处理等技术,实现了全年的对虾高效、生态化养殖,具备水体循环利用、生态环境稳定、养殖过程人工调控、尾水达标排放等明显特点,是符合我国新时代渔业“高效、优质、生态、健康、安全”理念的对虾养殖新模式。近年来,该养殖技术在我国山东省青岛、潍坊、烟台和东营等地的对虾养殖企业进行推广应用,养殖产量达4.3kg/m2,节约养殖用水90%以上,养殖尾水符合《海水养殖水排放要求》(SC/T9103-2007)二级标准,尤其在北方地区低温季节应用该养殖技术不仅可以节省部分升温环节的能源消耗,而且养殖水环境较换水养殖更加稳定,节能减排效果明显,产业化前景十分广阔。该技术是促进我国对虾养殖产业转方式调结构,实现“提质增效、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高效利用和保护珍贵的水土资源也有重要意义,2021年已入选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

第三渔光融合发展。随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理念的提出,水产养殖行业节能减排的目标进一步明确。对虾工厂化养殖作为一种高密度、集约化的养殖模式,除了对虾和环境微生物呼吸排放二氧化碳,养殖系统设施设备的运行能耗也非常高,每公斤虾的能耗成本在3-5元。尤其是风机充氧耗能,养殖户为了增加溶氧水平、提高养殖产量,倾向于配备高功率的风机,每千平养殖水面配备风机功率达到20kW以上,甚至超过30kW,造成了严重的碳排放压力。太阳能光伏技术的引入将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车间顶部建造太阳能光伏面板、车间内部进行对虾工厂化养殖,一方面提高土地利用率,另一方面光伏发电直接用于对虾生产,大大降低了园区能耗和养殖成本,减少碳排放。山东东营正积极探索“现代渔业+新能源”产业发展模式,在垦利农高区智慧渔业产业园内,东营市BIPV零碳渔业循环产业园一期工程正建设中,打造国内第一家光伏+对虾智能养殖超级工厂。渔光融合发展既可以利用光伏发电降低对虾养殖能耗成本,又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具有良好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同时也要注意到,光伏与对虾工厂化养殖融合工程的造价比较高,如何使光伏建设在工程要求的基础上达到对虾的养殖生产需求,同时还能降低投资建设成本,将是渔光融合发展面临挑战。除此之外,全产业链发展和品牌建设也受到各方面关注。

图片
海大集团位于山东潍坊的工厂化养虾园区

 

水产前沿:2022年对虾工业化养殖科技创新联盟主要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果?能否和大家分享一下。

李健:对虾工业化养殖科技创新联盟2021年召开了首届中国工厂化养虾大会,并成立了装备、智能化、水环境、节能应用、种苗、投入品、病害防控、工艺、标准等9个专业技术组,从产业一线发现和总结科学问题,群策群力攻关产业难题,推动了对虾工厂化养殖产业的发展。

因为疫情原因联盟2022年的工作开展受到很大的影响,比如联盟今年组织的中国工厂化养虾大会未能如期召开,给大家造成了很大的遗憾。但联盟仍然开展了大量工作,包括在山东中朗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实施的对虾循环水养殖工作,通过加强异养菌同化作用,联合生物滤池自养硝化提高养殖系统氮元素去除效率,优化对虾循环水养殖水环境调控技术;与山东易华录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开展对虾智能化养殖技术,利用机器视觉和深度学习技术自动测定对虾规格、建立对虾摄食状态和健康状态数据库,为对虾智能化养殖提供技术支撑;与广东恒兴集团有限公司合作规划了恒兴集团在印度尼西亚地区负责的凡纳滨对虾标准化健康养殖产业园建设项目;与正大集团合作开展了湛江迈特种苗项目尾水处理系统,通过综合生态净化方法日处理养殖尾水5000方;陪同山东省农业农村厅领导进行产业调研和研讨,为黄河三角洲渔业绿色发展提供规划建议等。2023年计划与虾蟹产业技术体系联合开展对虾工厂化养殖技术、设施和配套产品推介等活动,不断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水产前沿:有一些业者认为未来南方的工厂化养虾会超越北方,您认可这一判断吗?南方发展工厂化养虾和北方相比有哪些优劣势?

李健:我国水产养殖目前依然以池塘养殖为主,源自热带的凡纳滨对虾是对虾养殖的主要物种,南方地区依靠良好的气候条件成为我国对虾养殖的主产区。但受种质退化、养殖环境恶化、病害加剧、极端天气频发等因素的影响,南方对虾养殖业受到不断的冲击,养殖成功率也不稳定。随着北方对虾工厂化养殖的成功、发展,引起了南方对虾养殖业的注意,越来越多的业界人士来到北方地区参观、学习、研究北方对虾工厂化养殖模式,并将该技术引入南方。

目前北方地区冬季对虾养殖保温成本为1.5-4元/kg,南方地区凭借良好的气候条件,在开展对虾工厂化养殖过程中可以大幅降低保温成本,这是一大优势;但与北方相比南方工厂化保温的优势期较短,仅在冬季最寒冷的阶段发挥作用,与较高的车间建设成本相比这一优势会被削弱。北方通过工厂化养殖一方面可以保温、方便排污、避免天气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是利用冬季良好的大环境提高养殖成功率,反季节养殖效益也好。北方夏季工厂化养殖规模较小,大部分车间会被闲置,一方面是因为池塘养殖对虾的上市导致价格较低,工厂化养殖相对较高的养殖成本没有优势,另一方面是因为夏季病害风险高,养殖成功率较低。南方开展对虾工厂化养殖与北方夏季工厂化养殖类似,养殖风险相对较高。因此,南方对虾工厂化养殖想超越北方会面临很大的挑战。

 

水产前沿:中国要实现循环水养虾的商业成功,您认为目前还需要突破哪些难点?

李健:随着《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十四五”全国渔业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的发布,我国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的步伐逐步加快,绿色养殖确立为水产养殖发展的方向,循环水养殖模式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养殖模式将成为工厂化养虾的未来。但目前循环水养虾还不多,未能实现商业化生产,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循环水养殖车间的建设成本较高,中小型企业难以进入;二是对虾循环水养殖技术不成熟,目前的对虾循环水养殖技术多是来自鱼类循环水养殖,并不完全适合对虾养殖,养殖过程中对虾存活率较低、养殖产量不高、养殖成功率较低,较高系统运行能耗进一步提高了对虾的养殖成本;三是循环水养殖系统氮去除效率较低,传统循环水养殖系统通过高水循环率快速去除固体废物,同时利用生物滤池自养硝化细菌去除氨氮、亚硝酸盐,但自养菌生长速度较慢,生物膜培养周期太长,养殖废物氮去除途径单一、效率较低;四是养殖系统病害防控困难,虽然循环水模式可以通过降低换水率避免外界病原的污染,但对虾细菌性病害较多,病原微生物的控制和生物滤池微生物净化之间需要取得平衡,发病后复杂的系统结构消杀不彻底还会增加病害防控的隐患。

 

水产前沿:最后,想请您给投资者一些建议?

李健:南美白对虾全球养殖产量达到600万吨,对虾也是世界性贸易品种,在中国、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地具有广泛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对虾工厂化养殖符合渔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资本和企业加入,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同时投资者应充分了解对虾工厂化养殖的过程和风险,具备较高的科技和管理水平。包括高素质人才队伍;成熟的管理经验,提升对虾养殖技术水平,建立基于养殖数据的养殖管理方法或标准,保证对虾养殖成功率;生物安保措施到位;产品流通、加工、企业品牌建设等。同时还要关注国家和地方渔业相关政策的要求,做好相应技术储备,如保温措施、养殖尾水排放、二氧化碳排放等等。

关于对虾循环水养殖,业界关注度越来越高,很多企业和个人想涉足其中,但循环水车间建设成本高、养殖技术与管理水平要求高,不易盲目投产,可多参观学习循环水养殖系统、咨询相关专业人士,提高对虾循环水养殖综合认识,逐步开展相关生产工作。总之,投资对虾工厂化养殖要将稳定放在第一位,不盲目追求高产,合理安排养殖周期,确保养殖生产的稳定周转。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水产前沿(ID:fishfirst),作者:李钒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