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来了!中国虾业南北大挪移!

从1958年开始,我国对虾业迎来发展开端。竟不知,在未来,一条虾身上倾注无数人的心血。

辗转60多年间,中国对虾业也如一首奋进的凯歌,经历起伏变幻,试过沉郁顿挫,依旧是澎湃奔赴。中国对虾、斑节对虾、南美对虾和日本对虾彼此兴替,演绎了一部中国虾业波澜壮阔的历史沉浮录。

从业者所经历过的每一次虾业科技革新,都驱动着中国对虾业前进,从北方兴起,到南方崛起,到“南虾北养”,再到“模式南移”,造就了数次战略性的南北大挪移。

虾业不衰,奋斗不止。

图片

01.虾业兴起北方   中国对虾的短暂春天

1958年,我国开始对中国对虾繁育和养殖开展系统的研究工作,1959年成功实现中国对虾的人工孵化。

1959年,科研工作者在天津北塘土池中首获人工培育虾苗并养殖成功。1960年2月出版的《对虾养殖知识》记载,一吨鲜虾可以换回十数吨钢材,当时养虾上升至帮助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高度。直到到1961年,南方沿海地区才实现对虾人工培育,由南海水产研究所在广东汕尾培育出墨吉对虾苗。

1968年,王克行教授在山东文登县、乳山县时取得对虾大面积丰收成果,并受到国家水产总局重视。1978年,王克行研究员向全国推广文登、乳山等县的养虾经验,北方开始形成对虾专业养殖县的概念。

1980年,中国工程院赵法箴院士肩负起“对虾工厂化人工育苗技术”的国家攻关项目,两年后项目获得突破,带动了全国南北方对虾养殖快速发展。尤其是,人工育苗商业化、饲料生产工业化、水产冷冻加工业开始起步,成为辽宁、山东、河北等北方三省水产业最大亮点。

图片
赵法箴院士(中间)在育苗场工作场景(图片来自网络)

此时,我国对虾业跨过了起步阶段,形成“北方养中国对虾,广东养墨吉对虾,福建养长毛对虾”的养殖格局。1988年至1991年间,全国对虾总产量保持在20万吨左右,加工对虾产品远销海外,中国对虾业迎来短暂的春天。

图片
80年代中国对虾丰收场景(图片来自网络)

199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袭击中国对虾业(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 WSSV),在发病2-3天内,最多一周内,整塘对虾就可能全军覆没。虾病从泰国等地开始,席卷整个东南亚,使我国蓬勃发展的对虾养殖业一下跌至谷底。中国对虾、斑节对虾、日本对虾、长毛对虾、墨吉对虾无一幸免,中国对虾业养殖格局重新改写。

图片

短时间内,中国对虾养殖量急剧下降,北方对虾养殖业一蹶不振,刚起步的南方虾苗业遭受打击。我国对虾养殖产量从1992年的22万多吨,下降到1994年的5.5万吨。

02.南美白虾崛起   对虾业中心南移

值得庆幸的是,在这场“白斑”灾害发生之前,一个极具潜力的对虾品种被我国水产科学家引进,为未来中国对虾业的发展保留了火种。

1988年,青岛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伟权研究员,将19尾南美白对虾漂洋过海引进国内进行驯化。1992年,该品种育苗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1994年人工育苗获得了小批量的虾苗。

图片

1999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乃禹把南美白对虾亲虾运到海南,并克服了多道难关。终于在2000年,南美白对虾真正实现产业化育苗,对拯救受病害困扰的的养虾业起了关键作用。

自此之后,得益于前期经验沉淀、基础设备完善、投入品商业化等条件,南美白对虾的人工育苗成果在我国沿海地区得到推广。南方对虾业逐步崛起,走在时代前列,多个标志性事件成为其发展史的点睛之笔。

1993年前后,福星、海马等虾料在湛江、海南供不应求;1995~1999年,湛江虾料“双子星”粤海、恒兴冠绝行业,对虾营养实现跃进式发展,高位池养殖模式被海南大学、广东海洋大学从东南亚引进,解放了池塘生产力;1999年,深圳天俊实业与美国三高生物合作,引进SPF南美白对虾苗,开启一代苗商品化时代,引领一大批苗场实现企业化转型。

图片

多重要素加持生产力,南方迅速掀起南美白对虾养殖高潮。2000年前后,单单广东、广西、海南3省区合计约占全国总产量50%以上,东南部沿海地区江苏、浙江、福建、山东4省合计约占30%以上,其他省份占15%左右。

全国对虾养殖中心正式由北往南移,对虾养殖格局再次改写。

从2002年开始,南美白对虾从海南到辽宁,从沿海到内陆,共有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养殖,成为养殖面积最大、产量最高、养殖范围最广的品种。中国对虾产量恢复世界第一宝座,2007年突破100万吨,带动种苗、饲料、动保、机械、加工等无数企业崛起,中国虾业迎来“黄金十年”。

03.千亿虾苗大举北上  “南虾北养”挽颓势

2009年,一种犹如瘟疫般的虾病EMS悄然来袭,2012年“虾瘟”全球爆发,虾业陷入低迷。“白便“、“长不大”、“偷死”、“肝胰腺萎缩”成为虾农难以逾越大山,甚至引起一场种虾质量退化的争论。

2010年到2015年,南方对虾养殖亩产量、成功率进入历史低迷期,土塘难破1000斤/亩,成功率徘徊20%~30%,排塘、投死成为业内魔咒。此外,这场病害再次引发中国对虾格局悄然转变。

同时,市场时刻在谋变,行业同仁要打破魔咒。

一方面,华南地区不断寻求对虾的替养品种,从石斑到泥鳅、草鱼苗,最终金刚虾在漳州地区养殖成功率持续高涨,逐步成为热门转养品种。受限于地区、种苗以及气温影响,往后数年内金刚虾无法全面推广,南美白对虾依旧对虾业的主流。

图片

另一方面,南方虾苗业努力破局,让产能有市场承接,“南虾北养”浪潮开始兴起。以海南苗企为代表,推动千亿虾苗大举北上,极大刺激河北、山东等地区工厂化养虾,江苏如东小棚养虾、浙江大棚养虾等模式兴起,华东、华北逐渐崛起为南美白对虾核心养殖区,与华南成为三大产区。

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由于种质退化争论不休,国外亲虾品牌出现快速更替,迎来市场大洗牌,从寡头市场逐步走向多元化市场,为中国自主选育种虾创造新机会。随后,海茂收购国外种虾公司(PRIMO)有效摆脱卡脖子的困扰,国产种虾“海兴农1号”、“中兴1号”“中科1号”“壬海1号”等在北方地区逐步推广开来。

一定程度上,“南虾北养”止住中国对虾产量下滑颓势,在北方广阔天地有所作为。2017年,全国对虾产量达到70万吨左右,同时,中国甚至由对虾出口大国变成进口大国,每年对虾进口量高达数十万吨。

中国对虾业迎来蛰伏时代。

04.养虾工业化崛起   政策驱动模式南移

2019年到2021年,中国对虾对虾业刚准备复苏,又面临新冠疫情,却能迅速崛起,仅用两年时间。

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数据显示,2019年,各地亩产量明显回升,全国对虾养殖量回升到128万吨,2021年达到165万吨。与此同时,2021年,中国白对虾苗年产量近1.28万亿尾。

同年,海兴农虾苗销量超过350亿尾,成为中国销量最大的品牌虾苗,更多的国产种虾在北方进一步推广开来。2022年,“渤海1号”“海茂1号”“海兴农3号”新品种通过审定,国产种虾家系进一步增多,种源储备进一步丰富。

图片

新时期的中国对虾业再次迎来暴发式发展,进入4.0养虾时代,工厂化、智能化、集约化养虾模式开始兴起。除了种苗、饲料、动保等各环节兴旺的驱动作用,更多工业、资本、政策多要素向新模式集中,加速对虾业南北转移和交流。

据调查,仅在山东,工厂化养虾面积约有500万平方米,以潍坊地区为例,对虾单位产量从2011年的12-13斤/㎡,提升至30斤/㎡以上,平均水平位居全国首位。这里在十年时间内,单位产量翻了一倍多,其发展速度之快,刷新人们的认知。

同时,规范养虾业的环保政策陆续出台,天津、黄骅、潍坊与东营严禁开采地热资源,如东严禁新增养殖面积等,其中小棚养虾模式逐步开始战略性挪移,往江苏盐城、广东江门、广西北钦防等地。

图片

在不到两年时间内,两广地区小棚虾迅速发展起来,在建规模已达到5万多张棚,相当于新增10万吨规模虾料市场,以及3亿元规模的动保市场。珠三角、江浙等养虾群体持续进行基建投入,吸引各地虾农快速进入,加速形成新的小棚虾核心市场。

除了小棚虾模式,北方工厂化养虾成功经验也将正向南复制,集团型水产企业正筹备布局工厂化车间、产业园区等。对虾业开展新一轮的“模式南移”,带动了养殖群体、生产资料以及行业资本的快速流动,促使南方对虾业多元化发展。

不可否认,中国养虾业在不久将来会形成新的养殖格局,也在不断的相互交流、挪移中,又一次趋向产业兴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农财宝典 大国渔业(ID:ncbd0000),作者:邓汉文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