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种业发展需要接力:新品种研发出来,更要让新品种推广下去

中国在进入“牛肉时代”。2021年,中国牛肉消费量超过900万吨,人均牛肉消费量近7公斤、五年内复合年增长率达7.5%。

中国人也爱吃鸡肉,2021年仅白羽肉鸡出栏量达到58亿只,当年全国总肉鸡生产量为1470万吨,同比增长0.68%。但让许多国人意外的是,鸡肉和牛肉看似寻常之物,其主流品种种源却长期依靠进口。

“吃什么”是家庭的小事、国家的大事。近期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高蛋白肉类禽畜种源若不能实现自主培育,国家食物供给体系总让人忧虑。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李俊雅:育种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新品种的审定通过,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一旦科研人员停止育种工程,现有品种还会有退化风险,所以育种联合体要持续开展选育工作,并且对标世界主流品种。对于育种者来说,要想育出一个好品种,就只能耐下性子,长期钻研这一件事。

一、核心种源受封锁,丧失议价能力

经济学领域有个“牛肉消费理论”: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国民饮食结构会随之升级,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1000至1500美元的时候,牛肉消费热就会随之到来。2001年,中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

但牛肉需求量与生产量之间一直存在缺口。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全国人均牛肉消费量较2015年增长了18%,但同期全国牛肉总产量只增长了9%。原农业农村部总畜牧师石有龙表示,缺口出现的原因,第一是牛种资源不足,对进口依赖大;第二是饲料资源尤其蛋白饲料资源严重短缺。

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李俊雅介绍,我国肉牛生产群体中,占比65%的是西门塔尔牛杂交群体,这个群体供种长期依赖国外,核心种源的对外依存度一度高达70%。但中国企业进口的种牛性能只能是二流或三流水平,最拔尖的种源被国外企业严格封锁。

“进口种源很容易产生依赖性,因为国内企业进口的是一批二三流水平的种牛。过段时间就会发现,这些种牛的性能又退化了。退化了怎么办?只能再向人家进口。”李俊雅说。

同在牧医所的赵桂苹,长期从事家禽育种工作。她介绍,在2021年12月之前,中国在白羽肉鸡自主品种方面存在空白。安伟捷和科宝这两家国际公司,占据了全球97%的市场份额,包括中国约2000亿元的白羽肉鸡市场。

祖代种鸡从雏鸡引进到淘汰,生产种蛋的时间只有不到一年,此后生产性能降低,必须更新换代,所以祖代种鸡需要年年引进和更新。如果一个国家一直没有自主品种的种鸡,就一直需要进口。

没有核心种源,意味着失去市场议价能力,赵桂苹对这一点体会颇深。她回忆,“90年代,国外企业的白羽肉鸡鸡苗,一套能卖到10美元。企业主原本已经觉得10美元很贵了,但到后来,人家又涨到30多美元,议价权全在人家手上。”

二、辛苦43年,“天边草原”走出华西牛

2002年,内蒙古赤峰人李俊雅30岁出头,加入畜牧所,决心要选育出优秀的肉牛种源。他带着课题组辗转上万里,在云南、湖北、新疆等地调研后,最终在内蒙古乌拉盖草原驻足。

内蒙古乌拉盖草原,地处锡林郭勒盟、兴安盟和通辽市三盟市的交界处,动植物种类繁多,有“天边草原”美誉。此地除了天然条件吸引李俊雅外,还有前辈科学家们打下的基础。早在1978年,内蒙古科委项目支持了名为“内蒙古乌拉盖肉乳兼用型肉牛新品种”的研究课题。这是华西牛新品种培育最初杂交探索的历史起点。

最初的研究条件是艰苦的。每逢草原春暖花开,李俊雅团队就要去乌拉盖,一待就要三四个月。那时,平均年龄30岁左右的科研团队,还没有汽车,便从北京一早坐长途汽车到内蒙古。下车后,人扛着设备,要走几公里,找到一个公交站或者碰到赶马车的牧民,乘车去下一个牧场。

李俊雅记得,他们驻扎的乌拉盖巴音胡硕镇有几个小旅馆。实际上,洗个澡不容易,年轻人要走好远才能挤进去一个大开间浴室。但团队士气抖擞,一定要在这里培育出优良的肉牛新品种。

定期给牛测量体高、体重,还要抽血进行基因分型,是常规数据收集任务。科研团队为此要请牧民帮忙,结果牧民怕给牛抽血会伤害到牛的健康,不情愿配合;有人用蒙古语记录;还有人记录不按要求来。辛苦一年,科研团队拿到数据长吁短叹。

为了融入牧民群体,李俊雅和同事以及牧民们一起建保定栏、地磅等设施,并且高价收购牧民的牛。甚至,他们还把学习当地民俗习惯作为必修课。越来越多牧民成了记录数据的高手。

“华西牛”模样好看:毛色以红色、黄色为主,少量白色花片相间,腹部、头部、肢蹄、尾梢均为白色;公牛体格强壮、背部宽厚、肌肉发达;母牛体型匀称、性情温顺,眸子清澈。

欧美等国家早在19世纪中期就开始肉牛养殖和育种,其中西门塔尔牛、利木赞牛、夏洛来牛等品种,体格大、生长速度快。资料显示,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专门化的肉牛育种,这时已经比欧美国家晚了约100年。

如果把1978年作为“华西牛”育种的开始,从国家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到种业企业、相关合作社和草原牧民,围绕这一遗传性能稳定、生产性能良好,符合肉牛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肉牛新品种的诞生,共同付出了43年。

三、种鸡年售达百万套,市场表现超出预期

联合育种模式下,牧医所和新广农牧结为合作关系。牧医所研究员赵桂苹同时兼职新广农牧育种技术业务。她介绍,截至2022年底,新广农牧“广明2号”种鸡总销售量达到100万套,这个数据是远超市场预期的。“要知道,在2022年8月份的时候,我们计划当年种鸡销量约20万套。”

图片

实际上,我国自主选育的白羽肉鸡品种投入市场刚刚满一年。2021年12月3日,农业农村部发布第498号公告,18个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和18个畜禽遗传资源业经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鉴定通过。“圣泽901”“广明2号”“沃德188”等我国首批自主培育的3个快大型白羽肉鸡品种名列其中。

“广明2号”育种工作是在2010年启动的。新广农牧是国内第一家开展白羽肉鸡育种的企业,育种基地在云南弥勒深山里。育种工作艰辛漫长,新广农牧一位育种场负责人告诉记者,自己在育种场里,反复进行着鸡苗饲养、选育、记录等工作,手中流转的小鸡,有几百万只了。

赵桂苹介绍,白羽肉鸡品种纯系培育难、性能测定难、饲养管理难,“首先要找到那些自身就具备优良性能的鸡,比如生长快的,或者抗性好的,然后把这些资源进行杂交,在杂交后代中,再一次选择具备优良特性的,继续杂交,这个过程非常漫长,一般来说,在成熟的育种领域,育成一个新的肉鸡品种至少需要5年以上。”

“一万只小鸡里能够筛选出三千多只优质鸡苗,但那时我们只能选出一千只。而且选出来的小鸡,其生长速度、产蛋性能、饲料报酬三项指标与国外产品还有差距。所以,光筛选这一个环节,工作量巨大。”赵桂苹说。

图片

2022年12月份,国内快大鸡、中速鸡等均处于上涨通道。新牧网数据显示,快大鸡、中速鸡月内价格涨逾10%。种鸡、肉鸡商品价格走俏,有种鸡海外进口减少的原因,也有疫情政策调整、春节临近带来的餐饮需求回暖等因素。

赵桂苹表示,2022年带给自己最大的收获是“信心”,“2022年是‘广明2号’打入市场的第一年,很受辽宁、河北、山东等地企业欢迎。而且该品种疫病净化评估反馈特别好,所有已销售产品的13项疫病检测均为阴性。”

四、曾面临资金枯竭,坚持实现技术创新

李俊雅说,育种的逻辑看似简单,只需甄别出个体间的差异,选择性能优秀的品种使其繁衍下去,让它的后代始终保持满足人类需要的性状。但是牛属于大型牲畜,世代间隔和繁育周期长,遗传进展很缓慢,加上各地肉牛生产模式混乱等因素,导致肉牛育种效率低、成本高。

为此,李俊雅团队在采用核心群、育种群和扩繁群三级繁育体系基础上,将常规育种和基因组选择技术相结合,利用开放核心群育种体系开展华西牛选育,组建了我国第一个华西牛基因组选择参考群,率先将基因组选择技术应用到肉牛育种工作实践中。

应用全基因组选择来育种的技术需要建参考群。建参考群是一个极复杂的过程,李俊雅介绍,他们团队不仅要参考群内全部肉牛的表型数据,如体重、体高、胴体组成、肉质等,还需要基因型数据。通过表型和基因型数据的比对分析,建立评估肉牛个体性能优劣的标准,再利用这个标准进行早期快速选种。这样的参考群至少要包含几千头肉牛。

凭借新技术,只要获取犊牛的基因信息就能判断性能优劣,一下子提高了育种效率。李俊雅说,华西牛后两个世代,团队利用基因组选择平台进行优质种公牛的选择,世代间隔由原来的四至五年缩短到三至四年。

但全基因组育种芯片需从国外进口,耗资甚巨;再加上育种工作本身回报周期较长,团队经费日渐捉襟见肘。李俊雅回忆起2012年前后,那是段“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的日子”,向社会、企业多方求助,东拼西凑,才咬牙将科研工作继续做下去。

自始至终,没人离开团队。“我们觉得,就是要给国家做点事。”团队成员张路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李俊雅压力大的时候,会在屋外抽烟,他回想起当年回国时候的心愿,让中国有自己的好种源。作为团队的核心,他又“满血复活”了。

五、通过审定后,大受国内市场认可

冬天的乌拉盖草原,气温会达到零下四十摄氏度。牧民会让李俊雅团队留在家里吃顿热乎饭,等出太阳了再走。李俊雅说,这二十来年在乌拉盖草原的科研经历,不仅取得了育种事业的成功,也和牧民们结下了珍贵友谊。

“新品种研发出来了,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要让新品种推广下去,才是目的。但这需要品种本身能够产生效益,获得了效益,自然就获得牧民们信任。”李俊雅说。

为了将“华西牛”名号打出去,李俊雅团队办起拍卖会。一位名叫王金强的牧民参加了拍卖会,他的牛拍卖价格最高达到9.5万元。据悉,有牧民将“华西牛”单头拍卖,价格最高达到了24万元。

图片

2023年1月9日,内蒙古科技厅微信公众号发布了“2022年公众关注的内蒙古十大科技进展”。“华西牛育种”位列其中。内蒙古科技厅表示,目前华西牛已在全国推广种公牛599头,冻精约762万支,改良牛群555.2万余头,累计新增收益52.7亿元,一举打破了当前我国肉牛核心种源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是我国种业翻身仗的代表性成果。

赵桂苹也发现,宏观市场对国产优良种源有巨大的需求和期望值。一位在山东省从事肉鸡经销十余年的销售人员说,“我们等那一天,太久了。中国一直没有中国人造的鸡,这怎么可以呢?三大中国自主白羽肉鸡品种的出现,让中国白羽肉鸡产业进入一个新时代。”

2022年8月,河北玖兴农牧发展有限公司为迎接“广明2号”进厂,特地拉条幅、放鞭炮,举行了欢迎仪式。“行业里的人,都为这款民族自产品种感到振奋。”赵桂苹说,2023年随着国内消费提振,禽畜消费量应该会增加,这对国内育种科研单位及企业来说,是个机遇之年。

2022年,华西牛已走出乌拉盖,去往湖北、河南、云南、吉林、新疆;云南弥勒的白羽肉鸡,飞往辽宁、河北、山东。新的一年已经揭开帷幕,赵桂苹希望“广明2号”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李俊雅目标是“华西牛”在2023年可提供进站采精公牛240-260头,继续提高自主供种率,最终实现种源自主可控。

“这么贵的牛不是用来直接育肥吃肉的,而是会作为种公牛来繁育后代。一头公牛每年能够生产两三万支冻精,优质公牛的冻精每支售价80至100元。种公牛使用年限一般在四到五年,这其中收益很大。”李俊雅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农参(ID:ppnyck)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