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稀奶油市场“春意”渐浓,知名进口商欲开拓国内生产

近年来,伴随着消费升级,烘焙业欣欣向荣,新茶饮异军突起,为上游的稀奶油市场带来新机遇。根据相关数据,2020年我国稀奶油出厂市场规模已达88.8亿元左右,2021年超过了百亿。

这其中,动物稀奶油的发展态势比植物稀奶油更强劲,处于健康等因素考虑,消费者也更青睐于动物稀奶油。稀动物奶油也称“淡奶油”或“稀奶油”,是从全脂奶中分离所得,尽管价格较为昂贵,但在口感和健康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在消费升级的过程中更具潜力。

目前,针对不同的消费端,稀奶油产品分为零售小包装(一般200ml或者1L装)和工业大包装(10kg以上),后者的市场集中度更高,应用更广泛。

据悉,目前国内工业大包装稀奶油市场由以雀巢、恒天然、DMK、澳洲Burra、熊猫、塞尚、三元等品牌为主。产品按照保存条件分类,有常温、冷藏和冷冻三种,一般来说,欧洲产地的稀奶油以冷藏为主,新澳产地以冷冻为主,国内稀奶油以常温居多。

01、国外环境承压,国内产能上涨,国产稀奶油迎来增长期

根据国内知名乳品进口商贝瑞克的副总杨锐娟介绍,中国超过八成的进口稀奶油来自新西兰,供给与价格相对稳定,但2022年,在国际局势、疫情、供应链等各类因素的影响下,稀奶油进口价格高企。据海关数据,2022稀奶油进口均价为3765美元/吨,同比上涨1.52%,其中欧洲产地的奶油受俄乌战争的直接影响,定价最高。在此背景下,奶油进口量也出现下滑,2022年我国稀奶油进口量为25.53万吨,较2021年减少6.4%。

相比之下,国产稀奶油在供应链和性价比方面的优势就凸显了出来,这也使得一些进口商将眼光放回了国内。而布局国内产能与中国奶业当前的生产情况也是不谋而合。

自去年开始,国内牧场奶牛数量大规模增长,2022年中国牛奶产量达到3932万吨,同比增长6.8%。在产能大增的背景下,鲜奶供应过剩,若直接喷粉处理,利润较低,甚至可能亏本,导致很多国内工厂都在寻找其他产品组合以消化多余产能。而相比全脂粉,“脱脂奶+奶油”的组合可以获得更高回报。因此,业界普遍预期,2023年国产奶油的市场占有率会进一步提高。

“2022年国内工业大包装奶油的市场规模大概达到了4-5万吨。随着疫情管控的结束,以及稀奶油在应用领域的不断创新,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扩大。”杨锐娟如是说。

02、顺势而为,进口商开始转投国内生产

事实上,贝瑞克已经开始有所行动。据透露,贝瑞克正在山东、内蒙古等地落地淡奶油的合作生产项目。

贝瑞克深耕进口产品市场已有十年,主要代理各类进口乳制品原料,是德国最大乳企DMK公司的中国指定经销商之一。此次突破“舒适区”,开拓国内生产,必然也有深层考虑。

杨锐娟介绍,在国内生产不仅是为了规避国际局势的风险,看好国产奶油的市场潜力,也是顺应客户需求差异化的趋势。“国内的市场巨大,不同客户的需求不同。政策影响、口味差异、保质期长短、价格因素等,都会对客户的选择造成影响。为了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在继续维持我们在进口工业包装稀奶油的优势之上,我们跟不同的国内代工厂合作,提供性价比超高的常温和冷冻两款工业包装稀奶油产品。同时,订单可以迅速调整,供应也更有弹性。”

当然,这背后需要具备驾驭产品和渠道的能力。

在产品方面,贝瑞克在山东、内蒙古等地有合作的奶源基地和工厂,品质、供应和价格都稳定可控。产品的奶香柔和自然,性价比较高,应用范围比高端进口奶油更广泛一些。

在渠道方面,基于多年来的市场资源沉淀,贝瑞克也有充分的渠道保障。“得益于我们跟德国厂家的紧密配合,目前我们跟国内众多食品企业都建立了密切的业务关系,这些都是贝瑞克探索新业务领域的宝贵资源。”

当然,增加国产供给并非意味着要缩减进口投入,事实上二者各有千秋,很难彼此替代。杨锐娟介绍,“进口稀奶油在风味口感、打发率还有质量稳定性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还会受到一些特定客户尤其是高端客户的青睐。国产稀奶油的性价比高,供给稳定,但在技术和设备上仍有进步空间。未来的中国市场,需求会越来越多元化,比如发酵(酶解)奶油等奶油深加工产品,也有越来越多的客户来尝试新的应用。走差异化的产品路径,未雨绸缪,主动求变,才能更好地满足日新月异的国内需求,把握经济复苏时期的难得机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乳业在线(ID:DairyOnline)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