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省际食用菌产业集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

培育与发展战略性新兴食用菌产业,是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也是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本文对我国省际食用菌产业集聚度进行了空间差异化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推动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并使之成为未来农业发展新增长点和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决策参考。

一、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情况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食用菌生产、消费和出口的国家,中国食用菌产业持续保持稳定的增长趋势,也是中国农业经济中创新活力最强的产业之一。从产业发展特点看,食用菌产业具有生产周期短、见效快,投入产出比高的特点。据有关统计分析,种植食用菌的经济效益是蔬菜的3-4倍,是粮食的10-12倍,成为调整农业结构、推动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自2017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将食用菌产业列为“优势特色产业”,指出积极发展果菜茶、食用菌等产业,强调要培育壮大食用菌产业,支持创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这些相关政策的出台凸显了党和国家对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但近年来在自然灾害频发、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大食物观理念、多元化食物供给及健康饮食行为的影响下,食用菌市场需求量持续提升,受限于区域间产业发展的差异性,供需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在全国范围内,探究我国省际食用菌产业的时空集聚情况,探明其空间分异特征,实现区域间联动发展,是摆在整个国家食用菌产业面前的关键性问题。

食用菌具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不与其他产业争资源的“五不争”特性,是我国绿色高效特色农业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用菌产业迅速发展,产量从1978年的5.8万t增长到2021年的4000多万t,40年间猛增700倍。2012年起食用菌成为农业领域中仅次于粮、油、果、菜的第五大类农产品。从图1可以看出,2012—2021年我国食用菌产业总产值和总产量总体呈上升趋势,食用菌总产值由1772.06亿元提高到了3475.63亿元,提高了96.14%;食用菌总产量由2827.99万t提高到了4133.94万t,提高了46.18%。在2012—2020年脱贫攻坚中,全国70%以上的贫困县把食用菌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首选产业,食用菌产业肩负起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使命,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中国脱贫攻坚作出重要贡献。

我国菌物种质资源丰富,食用菌种植品种居世界首位,据中国食用菌协会数据显示,我国食用菌有1409种,其中食用类963种,药用类473种,其中最常见的品种有香菇、平菇、双孢蘑菇、金针菇、平菇、草菇、杏鲍菇、木耳、猴头菇、灵芝、松茸、冬虫夏草、茶树菇、口蘑、银耳、黑皮鸡枞等。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快速,分布区域遍布全国各省(市、自治州),呈带状分布,2021年河南省、福建省、河北省食用菌产量较大,位列全国前三,其中河南省576.13万t、福建省478.01万t、河北省331.35万t,在全国的占比分别为13.94%、11.56%、8.02%。

图片
图1 2012—2021年全国食用菌总产值和总产量变化趋势

二、我国省际食用菌产业集聚现状与问题分析

本文利用2012—2021年我国25个省(市、自治区)食用菌相关统计数据,采用改良区位熵值法探究各地区食用菌产业集聚度及集聚变动趋势,并通过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进一步对集聚度进行了空间差异化分析,以期为培育壮大食用菌产业并使之成为未来农业发展新增长点提供参考依据。基于上述数据,本文有以下研究发现。

(一)产业集聚水平较低,变动趋势差异较大

以食用菌产业集聚度进行区域划区(图2),可以看出,在2012—2021年间,东北地区的食用菌产业集聚水平始终较高,西北地区、华北地区和华中地区食用菌产业集聚水平较稳定,华东地区、华北地区和华南地区的食用菌产业集聚水平则整体呈下降趋势。在10年间,除了东北地区和华东地区的食用菌产业达到集聚水平,其余地区都未达到集聚水平,说明我国食用菌产业的集聚水平整体还比较低,食用菌产业的专业化程度较弱。

图片
图2 2012—2021年我国省际食用菌产业集聚水平趋势图

基于时序视角测算发现,2012—2021年贵州、内蒙古、云南、四川、吉林等5个地区的食用菌产业集聚度呈正向波动;黑龙江、山东、广西、浙江、新疆、甘肃、北京、天津的食用菌产业集聚发展趋势负向波动较大;而其他各地区相对比较稳定,但整体来看我国25个省(市、自治区)的食用菌产业集聚变动趋势差异较大。2012—2021年河南、福建、黑龙江、吉林、江西等5个地区的食用菌产业专业化集聚程度高,是我国食用菌产业优势区域。

(二)产业集聚的空间差异明显

在2012—2021年间,全国食用菌产业集聚的分布格局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在2012年,高度集聚有4个地区,为华北地区的北京和天津、华东地区的福建和浙江;中度集聚共6个地区,为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和辽宁,华东地区的山东和江西,华中地区的河南;相对集聚共8个地区,分别为华南地区的广西和广东、云南、湖北、江苏、河北、甘肃和安徽;相对分散有新疆、内蒙古、陕西、四川、重庆、贵州、湖南。截至2017年,集聚格局有所变动,高度集聚有1个地区,为东北的吉林;中度集聚共4个地区,为华北地区的河北、华中地区的河南、华东地区的江苏和福建;相对集聚共8个地区,分别是东北地区的黑龙江、辽宁,华东地区“沿海一带”的山东、江苏和浙江,西北区的陕西,华中地区的湖北,西南区的云南;相对分散在2012年基础上增加了华南地区的广西和广东、华北地区的北京和天津、甘肃、安徽,减少了陕西。到了2021年,高度集聚在2017年基础上增加了福建;中度集聚共6个地区,为西南地区的云南和贵州、辽宁、河北、河南、江苏;相对集聚地区较多,遍布各大区域;相对分散地区较2012和2017年较少,为西北的新疆和甘肃、重庆和广西。

基于空间视角的全国食用菌产业集聚水平分布来看,食用菌产业集群呈现从东南地区、华东地区、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等开始向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扩展的转移态势,说明我国“东菇西移”和“南菇北扩”现象显著。究其原因主要是在脱贫攻坚阶段,食用菌产业担当了重要角色,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产业战略的政策,继续为西部地区食用菌产业提供了巨大空间,同时“大食物观”的提出,为食用菌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表1 2012—2021年全国省际食用菌产业集聚空间分布情况

图片

(三)产业集聚呈现不断弱化趋势和“东热”的空间格局

在10年间,中国省际食用菌产业集聚全局Moran’s I值演变呈“W”型,经历“下降-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的波动发展过程,Moran’s I值大于0,但整体呈下降趋势,说明我国食用菌产业集聚空间自相关和集聚特征处于不断正弱化的过程。2012—2015、2016—2019、2020—2021年的Moran’s I持续下降,说明3个阶段我国省际食用菌产业集聚在空间上正相关在减弱;2015—2016、2019—2020年的Moran’s I有所上升,但上升幅度较小。

图片
图3 2012—2021年省际全局食用菌产业集聚的Moran’s I轨迹图

从整体空间结构看,中国省际食用菌产业集聚热点区域的总体格局保持稳定,总体呈现“东热”的空间格局。吉林、福建为相对稳定的热点区域,说明这2个地区食用菌产业集聚处于较高水平。2012年吉林、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福建沿海地区食用菌产业集聚处于较高水平,具有明显的溢出辐射效应;2017年吉林和福建为热点区域,2个地区关联性较好;2021年较2017年增加了云南为热点区域,这与云南近年来的“1+5”政策密切相关,助推云南从食用菌资源大省向食用菌产业强省转变。

表2 2012年、2017年和2021年我国省际食用菌产业集聚热点演化分布情况

图片

三、对策建议

在当前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各省(市、自治区)要培育壮大食用菌产业,支持创建优势特色食用菌产业集群,制定针对性、差异化的合理对策与建议,以促进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优化产业布局,合理配置资源

各区域需要遵循食用菌产业集聚情况及空间差异化的规律和机制,充分发挥区域特色优势、集群优势和生态优势,打造“特色-集群-生态”一体化的食用菌产业格局。东部地区持续巩固优势产区,中西部地区抢抓政策强化食用菌特色产区,各区域合理助力统筹发展。一是要优化食用菌产业生产结构,进一步发挥各地区生产的综合比较优势,推动优势品种和最佳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二是要丰富食用菌产业种植品种,培育和打造具有地域代表特色的优良品种品牌,延伸产业链,提升食用菌地域品牌价值。

(二)加快技术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

加快食用菌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有利于形成稳固、高效的产业链体系,不断完善食用菌产业集群发展。一是要开展优质品种选育,创建育种平台,按产区布局特色菌种专业繁育基地,支持“育-繁-推”一体化发展;二是要着力推进食用菌数字化转型,促使食用菌产业链上下游形成数字化生态体系,实现食用菌产业高产高效、优质低耗高质量发展。

(三)加强结构性改革,助推乡村振兴

食用菌产业是现代农业技术发展的重要产物,食用菌产业有利于构建现代化农业体系,有效地解决产业链存在短缺和滞销问题,实现更高价值产业收益。一是加强食用菌产业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现代化生产经营模式和生产体系,推动食用菌产业进入“农业4.0”时代,确保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强对食用菌产业发展政策扶持,把乡村振兴与脱贫致富进行有效衔接,实施政策先行与行业需求二者相结合,推动食用菌产业高效健康发展。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