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2024年农机智能化
当前,智慧农业、智能农机应该是现代农业话语体系里最热度的词汇了,没有之一。笔者曾有两篇旧文《离开机械化,何谈智能化》《农业机器人,是一种执念》谈到一些问题:离开了机械化而谈智能化,只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有很多事物可以跳跃式发展,但是智能化的插头必须插在机械化的插座上。在当前的成本收益条件下,对农业大生产来说,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少人化是理想,无人化、智慧化是梦想,农业机器人是想都别想。
虽然智能农机炙手可热、无人农场风起云涌,除却G端客户、项目支持示范引导外,真正走向市场、形成气候的单品大概有且只有自动导航驾驶系统,这也是当前智能农机企业拼死搏杀的必争之地。
笔者认为,像自驾系统等智能农机产品的兴起,根本原因在于不断地将处于开放系统的种地行为改造为可以进一步实施控制的农田生产工程学,不断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减少重大变量——人的影响。智能化将走向傻瓜化, 而无人化先要少人化。
1.傻瓜化,一键操作,不需要人人专业、事事专业。手机相机就是最好的教学案例,集成了拍照摄像技术,比傻瓜相机更进一步。不是人人都买得起、玩得好单反,农业里更是如此。未来的农机驾驶员是一个紧缺职业,尤其是种植与收获对行作业的场景,开沟起垄、智能除草等等,可以通过自驾系统而降低对高水平驾驶员的依赖。依赖就是一种变量,一般需求才是恒定值。其他的智能农机产品也类似,功能集成、简化操作,没必要人人都得懂编程。概言之,能用一般人员的场景不用较高人员。
2.少人化,更少的人种更多的地,产出更大的收益。毕竟有些农事活动的恶劣环境确实只能靠情怀硬撑,无人化当然是好的方向,但目前在实际生产中很难实现。不如退而求其次,首先实现少人化。傻瓜化减少对高水平从业人员的需要,少人化则减少对一般人员的需要。机械作业比人工作业更具有可持续性、可监督性、标准性,比人更具有生产效率。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如果二三产业发展迅速,那么劳动力供给将是农业生产中的短板。概言之,能不用人员的场景就不用人员,有效应对刘易斯拐点。
机械是人的延伸,机械比人更具理性,而理性才会更好地遵守一般规律,更好地在农业生产中实现实际动作与真实需求的精准匹配,从而更好地实现提质增效。其实,现代农业生产陆续实现机器换人,又何尝不是一个理性不断胜利的过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