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2024年欧美现代农业
今年农机市场的形势很不好,大家都在求解,其中有一条原因得票比较高:部分农业经营者本身少赚钱、不赚钱、甚至赔钱。笔者也多次讲,农业产业链条上的分工、分化(如农机、农资、农服等),最后都要从农业的总收益里面提取收益。如果总收益不高,这些环节能够瓜分到的收益必然不高,这是铁律。就像玉米价格不高,农户收益低于预期,那玉米的播种机、收获机等产品必然也好不到哪里去。
一般而言,我们习惯上从正面定义现代农业是什么,那与欧美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在生产经营方面又有什么重要区别?不妨反着来讲,欧美农业不是什么。
第一,地租成本很高。在当前的农产品生产成本中,人工成本与地租成本占比很大。就目前来看,粮食作物、平原农业的机械化进展迅速,而丘陵山地、经济园艺作物的机械化率还比较低,人工成本依旧居高不下。但是对于规模生产来说,地租是较大成本,而且没有像机械化替代人工一样的对冲办法,土地制度问题具有中国特色。就像很多农村的种植大户大都反对土地流转,核心问题是一旦形成大面积流转,他们从亲戚朋友那里以较低价格获得的土地就会回到市场价值(可能还虚高),进而影响收益。
第二,分散生产太过。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是现代农业提高生产效率、效益的必要条件,是农业现代化的一般特征。我们的人地比例摆在这里,人多地少的现实情况还有较长阶段的历史韧性。除却新疆、东四省等地区,户均耕地面积较小是不争、难变的事实。虽然土地流转、生产托管等方式正在快速发展,但是分散生产的现象段时间内不可能彻底解决。即使当前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成绩不俗,却是不得不以服务规模化代替种植规模化而生存。更重要的是,分散生产还导致农业科技落地最后一公里效率较低。
第三,价格波动较大。从一般供需的角度讲,明年的种植面积是今年的价格、收益决定的,而明年的价格、收益是明年的种植面积决定的。一贵就多种、一多就跌价,不稳定的小周期循环往复。种植群体的生产经营决策缺少科学理性的分析、规划,具有较大的自由性、随意性、盲目性,距离订单农业、期货贸易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同时还要看到,大国民生为重,部分农产品的价格体系又不能完全交给市场调控。对于一般的种植群体来说,组织程度较差,无法也不能掌握对接需求终端的能力,只有交给流通市场。
在如此条件下,农业的利润空间相对狭窄,可塑性挑战很大。笔者也在多篇文章里讲,种地是养活不了农机的。就像城市里的出租车公司,有几个是出租车司机开办的呢?目前,除了少数自持机械以外,农机的购置资金来源于农业收益的比例很低(未来可能更低),当前的统计口径也只是把农机作业费计入了农产品的整体生产成本。尽管如此,中国农业依旧面对高成本、低竞争力的巨大压力。大部分尤其是价格不菲的农机产品,其商业模式也是以赚取农机作业费(即出租服务)来实现的,拥有、折旧与所服务的种植群体并无关联。另外,也还存在其他的一些特征,可参考旧文《小农户生产日益轻量化,现代农业资本化怎么办》。
笔者认为,未来的农机发展更要从商业服务的角度来观察、推演,商业模式决定了农机产业的利润空间是否健康、可持续。或者说,决定农机未来发展的不是种地本身,而是在种地之上的一种商业模式。与此同时,农业机械化必须具有支撑农业高产丰产、提质增效的现实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