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市场的买方时代 补贴并不等于购买力

近日,农财两部已印发《2024—2026年全国通用类农业机械中央财政资金最高补贴额一览表》,这意味着最新三年的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已进入可以实操的阶段,而非仅仅是之前发布的“意见”(《2024—2026年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实施意见》)。

但是,可以明显感觉到,当前的农机市场依然形势严峻。马上进入全面的秋收了,作为年度占领市场份额较大的玉米收获机类产品也告一段落。那么,另外一个形势日益明朗:撬动农机购买力的唯一因素是用户收益预期。很多同志会说,这与之前的感觉不一样啊!原来感觉新一轮的补贴政策发布后,行业随之而动,市场马上燥热起来。确实如此,但恰恰因为现象如此而需要对本质再加审视,剥洋葱还是有必要的。之所以农机市场迅速热起来,并不是补贴政策产生了购买力,而是补贴政策加速、带动、帮助了购买力的落地完成。毕竟,从数值上讲,70%的自付费用和30%的补贴费用主次关系明显。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对于一些产品没有补贴,或者补贴额相对产品售价占比较低的产品(尤其是国外产品),用户依然有较好的购买力。何也?答曰:需求。对于用户群体来说,即使没有补贴、补贴额度不够大也不会放弃购买的需求,因为购机意味着生产的必需,或者盈利的必须。

换言之,在卖方市场阶段,补贴等于购买力。而在买方市场阶段,补贴是补贴,购买力是购买力,影响购买力的本质因素、幕后主使现身——购机的投资回报率,也即前文所述的用户收益预期。通俗一点讲,对用户群体来说,在买农机有一定赚钱速度的条件下才会买农机,如果预期达不到,断然不会因为30%的补贴、自付70%的资金去买农机。若有用户仅仅为了补贴而买农机,可能动机不纯,即将有套补的嫌疑,这也完全背离了政策制定的初衷。

另外,随着区域农机保有量的提升,和不同区域之间农机保有量的逐渐平衡,一般性农机产品的跨区作业逐渐变为非必要,在农机作业的基础上如何把种植户群体的收益做大,成为新时期农机社会化的生存逻辑。也正如农机的购置补贴变为购置与应用补贴的潜在逻辑一致,买农机的重要性将陆续让步为使用,把买的农机如何用起来、赚到钱,是一个重要命题。农业机械化要广泛建立在可观、合理的利润基础上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可参考旧文《农机买的差不多了,关键看怎么用起来》。

要正视盈利,敢于谈“钱”、奔个“钱”程,才是成熟的行业思维。实话讲,对市场的认识和理解,一直是农机行业的思维短板。

最后,也需要正面承认,农机补贴政策依然是行业发展的指挥棒,具有核心影响力。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