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稻共作”绿色生态种养技术分析

摘要:“虾稻共作”是一种全新的绿色生态种养模式,能够将水稻的种植和虾类的养殖结合在一起,不仅保证水稻的生长,还能够有效提升虾类的养殖品质。同时,通过“虾稻共作”方式进行生态养殖,能够减少农药的应用,解决水稻种植过程中的污染问题,探索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种植模式。该文将对“虾稻共作”绿色生态种养技术进行分析。

关键词:虾稻共作;绿色生态;种养技术

水稻是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为了提高水稻的种植效率和生态效益,一些研究者和农民开始探索一种新的种养模式——“虾稻共作”。这种模式是指在水稻田中同时养殖虾类,利用虾类的生理特性和生态功能,实现水稻和虾类的互利共生,形成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虾稻共作”不仅能够提高水稻和虾类的产量和品质,还能够节约水资源,减少农药的使用,改善土壤的肥力,增加生物多样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1、“虾稻共作”绿色生态种养技术应用的价值

据了解,采用稻虾共养模式,不仅可以增加稻田的综合效益,更能让龙虾的虾质干净、体型肥硕、肉质鲜美。早在2019年,仁义镇永灵村的刘建返乡创业承包了130亩地发展稻渔综合种养。通过发展“稻虾共作”模式,五月至八月种稻,十月至次年四月养虾,基地年产水稻13万余斤,年产小龙虾3万多斤,总年产值超50万元”。2021年荣昌区仁义镇加大水产养殖管理、非法捕捞管理、生态整治力度,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整治效果。2022年,仁义镇开始大力发展生态绿色养殖,尝试“虾稻共作”的绿色养殖新模式,全年新增养殖面积600余亩,绿色水产养殖产量达到60余吨,在70口水产养殖塘尾水排放的监管抽样检测中,全部符合生态标准,真正做到了绿色生态与种养技术的结合,以生态为本,在人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种养致富。到2023年,稻田养殖的水产产量已经占据总产量的35.7%,提升幅度惊人。近年来,仁义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成效显著。引入科学高效的稻田养虾技术,全镇龙虾养殖规模已突破3000亩,远销四川、湖南、上海等地,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通过仁义镇“虾稻共作”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看出,绿色生态种养技术应用的价值很高,一方面,通过“虾稻共作”,水稻和虾类可以相互促进,实现双增收。水稻可以为虾类提供遮荫、保温、保湿、防风等条件,增加虾类的存活率和生长速度。虾类可以为水稻提供有机肥料、氮素、磷素等营养元素,增加水稻的分蘖数和穗数。同时,虾类可以通过摄食水稻田中的有害生物,如害虫、杂草、病菌等,减少水稻的损失,提高水稻的品质。另一方面,通过“虾稻共作”,水稻和虾类可以共享水资源,实现水的循环利用。水稻可以利用虾类的排泄物和代谢产物,减少肥料方面的需要,节约成本。同时,通过虾类的生态调控作用,也可以有效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生态污染的风险[1]。

2、“虾稻共作”绿色生态种养技术的应用

2.1   稻田环境改造

为了适应“虾稻共作”的种养模式,需要对稻田的环境进行一定的改造,以保证“虾稻共作”的效果。首先,应当选择合适的地块。一般来说,应当选择靠近水源、排水方便、土壤肥沃、水质清洁、无重金属污染的地块,作为“虾稻共作”的种养场所。还要考虑地块的面积、形状、坡度等因素,以便于水稻的管理和虾类的捕捞。同时,为了保证水稻和虾类的生长需要,需要将田面的高度调整到合适的水平,一般为0.8~1.2 m。这样可以保证水稻的根系和茎叶的正常生长,也可以为虾类提供足够的水深和活动空间[2]。

2.2   田埂加固

“虾稻共作”要区别于传统的单一养殖模式,为了防止虾类的逃逸和外来生物的入侵,需要对田埂进行加固。一方面,为了防止水位的波动对虾类的养殖造成影响,使虾类逃出,需要将田埂的高度增加到50~60 cm,同时要保证田埂的平整和稳固,以防止田埂出现漏水情况。同时,田埂的宽度也要适当增加,以提升田埂的承载能力。另一方面,为了防止虾类的钻出和外来生物的侵入,需要在田埂的内侧和外侧分别铺设一层防虫网和防鸟网,防虫网的孔径不宜过大,一般在1~2 mm之间,防鸟网孔径一般在5~10 cm之间,要定期检查,防止网格被破坏。

2.3   虾沟开挖

在稻田中养殖虾类,需要为虾类提供一定的活动空间,在田块的中间或四周开挖一些虾沟,一般来说,虾沟的位置要根据水稻的分布和虾类的习性确定,可以在田块的中间或四周开挖,也可以在田块的交叉点或角落开挖,要保证虾沟的分布均匀和合理,以便于虾类的行动和生长。同时,虾沟的挖掘应防止破坏水稻的生长环境,保证虾类养殖与水稻栽植的和谐。其次,应当根据田块的大小和虾类的规模确定虾沟的尺寸,以便于虾类的生长和发育。一般而言,虾沟的宽度在10~20 cm之间,深度在20~30 cm之间,长度在50~100 cm之间。根据地形、地块、虾类养殖数量的不同,也可以适当进行调整。

2.4   清田消毒

清田消毒可以有效消除水稻田中的有害生物和病原体,保证水稻和虾类的健康生长,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为此,需要对水稻田进行清田消毒。清田消毒的第一点是彻底清除杂草和残茬,减少有害生物的寄生和滋生,增加土壤的通透性,使之更适应虾类的养殖和水稻的生长。其次是需要在水稻田中施用一些生物农药,如微生物制剂、植物提取物等,以杀灭或抑制有害生物和病原体的活动,一定注意不能够使用化学制剂,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影响绿色生态养殖。

2.5   肥料施用

肥料施用是“虾稻共作”的关键部分,水稻种植需要依靠肥料提供营养,但也要防止肥料施用对虾类养殖造成影响。因此,首先要选择有机肥料或低浓度的化肥,作为“虾稻共作”的肥料,便于水稻和虾类的生长发育。同时,要避免使用含有重金属或有毒物质的肥料,以防止对水稻和虾类的危害。其次,要根据水稻和虾类的生长阶段和营养状况确定肥料量,肥料既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要根据养殖数量确定平衡点[3]。最后,应当采用适宜的施肥方式,根据水稻和虾类的分布和习性进行调整,保证肥料撒施的均匀有效,有必要做好基肥和叶面肥的施用工作,降低肥料施用对虾类的影响。同时,也可以主要使用有机肥料,降低无机肥的使用量。

2.6   水稻栽种

水稻栽种是“虾稻共作”的关键部分,合适的水稻种植方式和种苗选择更能够提升共作的优势,保证共作效果。在水稻品种选择方面,需要考虑选择抗病、抗虫、抗旱、抗盐、抗寒、抗倒伏等性状优良的水稻品种,作为“虾稻共作”的水稻品种,保证水稻的质量。还要考虑好水稻品种的成熟期和产量,以适应“虾稻共作”的收获时间。其次,在进行水稻栽种时,还要确定合理的栽种密度,保证水稻的光照和通风,提升水稻光合作用的效率。同时,要考虑水稻和虾类共同种植时的互相影响情况,防止水稻种植过密或过稀。一般而言,水稻的栽种密度在每亩20~30万株之间。

2.7   虾苗释放

虾苗方面和水稻种植类似,也要做好品种选择和密度的考虑,一般来说,虾苗要选择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肉质好的虾苗品种。同时,要考虑虾苗品种的市场需求和价格,保证“虾稻共作”的经济效益。其次,在密度方面,要根据虾苗品种的规格和田块的面积确定,过多或过少都会对生产效益造成影响,不利于有效养殖。

3、结语

“虾稻共作”种养技术的实际应用,真正意义上使生态维护和绿色养殖相结合,既保证了经济效益,又维护了生态环境,是一举多得的现代化农业养殖形式。在养殖过程中,也要做好技术的创新和优化,不断提升养殖效果,满足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升种养品质。

 

参考文献:

[1]陈玲. 虾稻共作模式中水体理化因子变化和浮游动物、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研究[D]. 华中农业大学, 2021.

[2]王庆轶,王永超.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模式及技术研究[J].农家参谋, 2021(1): 66-67.

[3]冯妹,孙冰辉,李学章,等.南县稻虾种养投入品现状调查及对策[J].乡村科技,2021, 12(1): 74-76.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