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企业的失落,靠能人研发失败
这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都说行业一线有很多能人、很多研发,为什么能人创新出产品后,仅仅少数的少数成为了真正的产品。为什么很多农机企业重金投入,邀请能人到厂或者购买能人的设计方案进行生产,绝大多数都失败了。
不是说高手在民间吗,怎么失灵了。笔者相信民间有高手,但是民间的高手不一定能做出产品,更不一定能做好企业。
第一,研发能人靠经验,而企业运营靠实验。大部分能人的研发都是经验性的,没有完全地搞清楚什么是既定条件,也不会搞清楚条件的边界、量化。很多发明和设计,存在较大的偶然性,条件的描述非常模糊,甚至非常重要的条件可能没有显现,开放性太大,无法实现进一步地管理。企业做产品需要的是什么?是重复性的实验,是对既定条件导出结果的充分验证。这个验证要具有非常明确的量化条件,要具有可以重复得到的实验结果,这样才是企业产品的逻辑所在。也就在对过程进行量化、精细的管理后,才可以实现实验结果的充分的重复性。说不清楚、道不明白,不属于科学范畴。同时,样机的组装和工业化的生产组织,又是完全的两码事。
第二,研发能人有区域性、狭隘性,企业做产品要有尽可能大的广泛性。研发能人之所以被称之为研发能人,更多的是因为他在民间的概念(专业知识、人才密度的双稀疏)上出类拔萃,必然具有较大的地域性和狭隘性。其思路和创新值得点赞,但是可能仅仅局限于某些特定的地区、作物、场景等,这逻辑的背后是某些条件。而某些条件一旦在很多地区没有可复制性,那就失去了可以验证的必要前提。再者,从利润的角度讲,企业做产品要围绕更大、更广泛的地区、用户群体才能做到合理的投资回报,两者的矛盾是很难调和的,部分正确并不意味着整体正确。
很多同志可能讲,你说的不对,张三、李四都是农民企业家啊。这里面有两个逻辑漏洞:第一,之所以农民企业家容易被记住,是因为比例低、反差大,还有更多的没有成为企业家的能人都悄无声息了(即所谓——幸运者偏差)。第二,看看大家口中所讲的农民企业家,其实早就通过艰苦的学习陆续掌握了企业管理的知识、产品工业化生产的能力等等,很早就脱离能人的状态了。实际上,我们不能迷失在农民企业家的光环和定义下,而应该深刻理解为曾经是能人和农民、如今已是具备充分、相应能力的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