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英林:畜牧业未来10年,谁是退出者?如何活下去?
7月17-18日,中国畜牧业协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总结第四届理事会工作,选举产生第五届理事会。同期召开2024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大会上,牧原股份董事长秦英林分享了“新时代下的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战略”,提出“行业三问、企业三思”,强调即使未来10年要面对诸多不确定性,也要坚定信心、拥抱未来。
行业三问——从全产业链上看畜牧业发展
1、行业为谁而生,为谁而活?
秦英林在发言中深刻阐述了畜牧业存在的根本意义,他认为行业应当为市场而生,为业界而活。这一理念贯穿于从阳光淡水到人类美好生活的全产业链条之中,涉及土地、种植业、饲料业、畜牧业、食品业等多个环节。业务链、价值链、责任链、技术链和知识链共同构建了行业生态,其核心在于保障市场,服务民生。
畜牧业需超越单纯的自我生存考量,追求更深远的价值。业务链要求行业关注市场需求,而非仅仅专注于自身的生产和增长;价值链则聚焦于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成就客户,而非简单地追求劳动付出的回报;责任链提倡通过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推动行业整体繁荣,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技术链倡导持续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推动行业进步;知识链则鼓励不断探索未知,增加行业智慧,促进永无止境的发展。
行业应着眼于市场,为业界创造价值。行业之所以存在,源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但要长久生存,必须依赖市场的认可。如果市场不再需要,行业也将随之消亡。因此,行业必须紧密跟随市场步伐,满足市场需求,确保其可持续性。
2、当前有何变化?
当前畜牧业面临一系列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影响着行业的现有格局,也预示着未来的发展趋势。
技术与自动化革新
- 教育革新与知识获取的变革: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知识变得更加易于获取,为行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知识基础。
- 机器人与自动化:劳动力成本上升促使行业转向自动化,机器人在养殖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提高了生产效率并降低了人力成本。
- 无车城市与无人驾驶汽车:虽然看似与畜牧业无关,但这一技术进步预示着物流与供应链的变革,可能会影响饲料运输和产品配送。
- 人工智能的普及:AI技术在养殖过程中的应用,如疾病预测、精准饲养,提升了动物福利和生产效率。
- 增强现实与虚拟现实:娱乐领域的技术可能激发新的消费需求,如虚拟农场体验,间接影响食品行业。
- 预防性医疗:生物技术的进步有助于开发新的疫苗和药物,减少疾病对养殖业的影响。
- 食品技术:新型食物蛋白质和农业肥料的研发,如植物基肉类替代品,对传统畜牧业构成挑战和机遇。
- 超音速旅行:虽然看似与畜牧业关系不大,但它反映了科技的飞速发展,暗示着行业未来可能受到的未知影响。
- 能源革命与环境修复: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和环境修复技术,对实现绿色养殖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 长寿科技:人口老龄化和健康意识的提升,对食品质量和营养价值提出了更高要求。
- 物联网的深度整合:物联网技术在养殖监控、健康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提高了养殖效率和精细化管理水平。
内部行业演变
- 周期性波动:近年来,畜牧业经历了由疫情、疾病和市场周期引发的波动,导致行业参与者不断调整策略。
- 规模化与集约化:随着小型农户退出,规模化养殖场和集团企业逐渐主导市场,行业集中度提高。
- 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环保政策趋严,促使企业加强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构建种养循环结构。
秦英林强调,面对这些变化,畜牧业需不断创新和适应,利用科技手段提高效率,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以应对未来挑战。
3、行业未来走向何方?
秦英林勾勒了一幅畜牧业未来发展的蓝图,其中包含了对科技创新、人才培育、生态构建、市场洞察以及国际化战略的高度重视,号召所有从业者以前瞻性的视角,拥抱变革。
生产模式升级:追求世界一流养殖水平,生产效率与环保低碳并重,实现绿色发展。同时借助数智技术支撑业务,实现智能代守与产业互联,推动行业向无人值守的高阶进化。
科技创新引领:从技术原点出发,突破行业底层技术壁垒,持续推动技术创新。促进跨行业人才交流与技术融合,为行业注入新鲜血液与创新思维。
人才与教育:要重视跨界人才的融合,提升行业整体素质与创新能力。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教育方式的革新,使知识获取更加便捷高效。
行业生态构建:构建完善的内循环生态体系,保障中国内部粮食生产自给自足;注重行业生态的可持续性,平衡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
企业三思
1、企业为谁而生,为谁而活?
秦英林在分享中指出,企业并非单纯为追求利润而存在,而是有着更为深远的责任和使命。
企业为谁而生?
企业为利益而起,这是企业成立的基本动机,即寻求经济回报和利润。但企业更为核心的存在理由是为客户而生,没有客户,企业将失去存在的根基。客户的需要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
社会是企业立足的土壤,企业因社会的需求而得以建立,为社会做出贡献是企业的重要职责。企业因国家的需要而被赋予特定的角色,服务于国家的整体利益和发展目标。
创新是企业强大的源泉,企业因创新而获得竞争优势,推动行业发展。最终,企业为员工而活,确保员工的福祉和发展,是企业长期稳定的基础。
企业为谁而活?
在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它不仅要为客户创造价值,还要为员工提供成长的空间和有尊严的工作环境。企业活下来的意义,在于能够持续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市场需求。同时,企业也要关注员工的成长和幸福,让员工在工作中找到归属感和成就感,实现个人价值。
秦英林强调,企业与客户、员工、社会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企业的成功不仅仅体现在财务报表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它对社会的贡献、对员工的关怀以及对客户价值的创造上。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拥有持久的生命力。
2、企业怎么看发展?
秦英林认为企业在看待发展时,应当树立正确的态度,既要依赖自身的力量,也要善于利用外部资源,同时保持对市场的敬畏之心,不断自我完善,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种内外兼修、自立自强的策略,是企业持续发展和壮大的关键。
相信政府,但不依赖政府
秦英林强调,企业应当相信政府,将其视为重要的合作伙伴和支持者,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应过度依赖政府的补贴和扶持。补贴虽能缓解一时之急,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的生存问题。企业应具备独立发展的能力,将政府的支持视为锦上添花,而非生存的必要条件。
坚信市场,尊重而不赌市场
企业应该坚信市场的力量,尊重市场规律,但同时避免盲目赌博市场的走势。市场既非无限的,也不会同情弱者,它不会因为过去的贡献而给予特别照顾。企业必须立足于自身的竞争力,不断优化产品和服务,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自立自强,靠自己发展
秦英林倡导企业应当自立自强,依靠自己的力量求生存和发展。这意味着企业需要培养内在的驱动力,不断学习和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3、企业如何干?
秦英林主张企业应具备自我学习、自我反省和自我提升的能力,不依赖外界,而是依靠自身实力求发展。向外求:通过开放和学习,寻求发展机会,拓展业务边界,吸收外界先进经验和知识。
向下求:扎根基层,脚踏实地,通过深耕细作,积累坚实的基础,实现自我独立。
向内求:追求成功,探索内在因素,通过自律和自我管理,达成目标。
向上求:面对问题和障碍,向领导层寻求解决方案,通过自省,寻找症结所在。
向己求:最终的答案和根源在于自身,通过自强不息,挖掘内部潜力,克服困难。
未来10年,行业会是什么样?如何活下去?
秦英林回顾了过去二十年畜牧业的周期性波动,从2002年至2023年,行业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洗牌,从副业养殖者的退出,到专业户、专业场、规模化场,直至大型集团企业的调整。每个周期都有其特定的触发因素,包括疾病爆发、环保政策、市场供需变化等。未来十年,秦英林预计这种周期性波动将持续,但其性质和影响可能会有所不同。企业需要:
看清市场:行业人创造了市场,但市场并不偏袒弱者,企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提供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而不是仅仅依赖辛勤劳动。
应对周期:猪周期如同一把双刃剑,既是机会也是挑战,企业要学会在周期波动中寻觅生存之道。
警醒与自省:放弃幻想,不轻易相信表面的安抚,唯有真实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才能保证企业长存。
最后,秦英林提出,周期变化表面看是产能变、价格变,但背后是能力,是机会。技术进步,尤其是人工智能和合成生物学,正在深刻改变畜牧业。从自动化到合成生物技术,这些变化为企业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并开辟新的市场。虽然行业内卷严重,但与房地产、汽车业相比,畜牧业是难得的好行业。要坚定信心,拥抱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