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生鲜物流有序发展,农民方能获益
生鲜农产品物流一头连着消费者,一头连着农民。只有实现生鲜物流行业的良性竞争、有序发展,农产品才能更快、更顺利地从“田头”送达“餐桌”,农民才能从中更多获益,而消费者或许也不必再为是否要支付保鲜服务费而纠结。
仲夏时节,许多鲜甜多汁的水果集中上市,生鲜物流运输服务需求随之大增。近日,有媒体报道,为了让消费者更快吃到新鲜水果,有快递公司推出张贴专有标识、提供优先中转、优先派送、禁止投柜和个性化理赔等针对生鲜快递的服务,但需要消费者支付保鲜服务费,此举引发争议。
争议中,有消费者认为,生鲜产品容易腐败变质,如果快递公司能提供优先派送等服务,适当多收个三五元也可以理解,也有人质疑,快递费已经包含了运输成本,再收保鲜费属于重复收费。不可否认,相较一般货物,生鲜农产品物流有其特殊性,物流运输消耗的时间直接影响消费者收到的货物品质,消费者想要更新鲜的水果,快递公司收钱提供更好的服务,也不无道理。说到底,保鲜服务费的背后,是巨大的市场需求。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冷链需求总量达到3.5亿吨,同比增长6.1%,而今年前5个月,我国冷链物流需求总量就达到了1.91亿吨,生鲜电商冷链、农村寄递冷链物流、跨境冷链物流等业务的营收同比增长10%左右。从成本上看,保鲜服务费的出现也有迹可循。生鲜物流投入成本普遍较高,从前端的泡沫箱、充气柱、冰袋等包装投入,到中端的冷链运输车、冷链转运中心硬件建设,再到后端的配送网络、送货上门等软件配置,缺一不可,而在农产品保鲜和冷链运输技术没有较大突破的前提下,只能靠真金白银的“硬”投入。
当然,消费者也可以选择不花这些钱,无非是从“次日达”,变成48小时或者更晚一些送达,速度慢一点,但未尝不新鲜。单从这个角度看,这只是一道简单的选择题。仔细想想,这道题的背后还有一个颠扑不破的逻辑:商家也好,消费者也罢,不管是谁,总要有人来为“一骑红尘”背后“不停换马”的运输成本买单。如果既要物流运输方提供“八百里加急”的服务,又要其自行负担相应增加的运输成本,无疑是“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由此看来,当前,针对一些上市窗口期较短的生鲜农产品,物流运输方在合理范围内收取保鲜服务费也无可厚非。
面对生鲜物流这片蓝海,需要警惕的是,要避免出现少数物流运输企业为占据市场打价格战,无节制地“卷”低物流价格。须知,只有当市场主体能够覆盖成本并获取相应的利润时,行业才能有序发展。无视市场规律一味“卷”低价,势必会造成一些不良影响。过去几年,我们在现实中也的确看到有一些市场主体为了减少空车率、降低单位运输成本使出浑身解数,甚至将食品安全和交通安全抛诸脑后,出现了货车超载等问题。另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是,如何确保付了保鲜服务费的消费者可以享受到相应的服务。生鲜物流运输过程本身就有不确定性,温度调节、运输方式转换……运输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有可能会影响生鲜农产品的品质。倘若真的出了意外,消费者付了保鲜服务费却拿到了不新鲜的货物,要找谁赔偿、如何赔偿?这些问题在收取费用之前就应该理清楚。
生鲜农产品物流一头连着消费者,一头连着农民。只有实现生鲜物流行业的良性竞争、有序发展,农产品才能更快、更顺利地从“田头”送达“餐桌”,农民才能从中更多获益,而消费者或许也不必再为是否要支付保鲜服务费而纠结。为此,首先要在保鲜技术上有所突破。倘若“72小时送达”“48小时送达”与“次日达”的生鲜产品没有品质差别,生鲜产品的采购成本可以保持相对稳定,物流运输方的成本自然会降下来,消费者不必额外付费也能享受到优质服务。其次要在物流管理上多下功夫。高损耗率一直是生鲜物流中的一大难题,而在现有技术条件下,通过规范作业流程,就可以有效降低运输损耗。比如2022年,我国就发布了果蔬类周转箱的国家标准和循环共用管理规范,目的就是为果蔬类产品包装标准化、物流单元化作业提供技术支撑,据估算,如果能实现从产地到门店作业全链条一筐到底,损耗可降低30%左右。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还是要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过去我们讲“要想富,先修路”,路通了,农产品可以从田头“直达”市场,不必再肩挑背扛靠人工运出山后辗转几道才能卖出去,成本随之降了下来,农产品的销路也就更广、卖得更快了。同样的道理,面对新的消费需求,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就是新的“路”,把这条“路”修好了,生鲜物流运输成本才能更加可控,农产品出村进城才能更加畅通。
当然,实现这些改变都非一日之功,面对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生鲜物流行业正步入发展黄金期,在追求配送速度越来越快的同时,不妨也给行业发展留些时间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