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一论农业市场发展:农批体系仍将占据主导
12月15日晚,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市场研究中心刘乃郗老师组织博士研究生李钰、冷伯阳,硕士研究生刘东明、赵婧含、叶为民,就农批体系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了线上讨论。主要内容如下:
Q1、你会去农批市场吗?农批体系重要吗?
刘乃郗:我们打算在农业市场发展方面开展一个系列讨论学习。今天讨论的话题是农批体系。第一个问题是,你认为农批体系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多重要?你会去农批市场吗?我先给大家简单列举一下相关数据。我们国家标准定义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有接近5000个,其中超过亿元交易规模的统计不太精准,有一说是800多,也有统计1600多的。全国各类农贸市场加起来接近三万来个,每年交易规模接近六万亿元。我们整个农产品交易规模只有八到九万亿元,所以它占据整个农产品市场的70%左右,70%体量可以说占据很大一头!但其实大家平时去买菜也好,买东西也好,基本上已经不去农贸市场了,所以这个与日常的生活经验还有一定的区别。所以我想问问大家,你是怎么感受农批体系的?
赵婧含: 我们家夏天的时候去那种大型的批发市场比较多。还有我们所谓的菜市场,就是街道社区的市场,一个大的建筑物里有很多个摆摊的小商贩。我们家不在发达城市的市中心,会倾向于去这种农产品批发市场买东西。一是它比较新鲜。二是相比于超市的话,它的价格也比较便宜。三是可选择的商户比较多,可能这一家不新鲜,你可以选择下一家,但在超市里可选择的比较少。此外,它还可以给人更多的购物体验。
刘乃郗:农产品市场可以有更多体验的选择,伯阳你的感觉呢?
冷伯阳:我们家旁边去这种农贸市场,散户也拿不到很便宜的价钱,就是跟超市买差不多,所以我们平时也不太去农贸市场。
刘乃郗: 就感觉价钱上没有太大优势是吧?
冷伯阳: 对,所以几乎都都去在超市里面买。
刘乃郗: 嗯,那为民呢?
叶为民:我觉得农产品批发市场需要看人吧,可能对老爷爷、老太太的吸引力比较大,年轻人一般都不去农产品批发市场了,而且我觉得之后批发市场会慢慢并入到大型商超的某个部门里去,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刘乃郗: 好,东明你呢?你的感觉呢?
刘东明: 我觉得现在农产品销售都往标准化发展,农贸市场那些小商贩,无论从品质保证、价格,还有时间来看,他们比不过超市。现在一个趋势就是在培养消费者习惯,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城镇,商超这种新的消费习惯不能说差不多了吧,确实在往这方面发展。现在像我们家这边,大家也都习惯去超市,所以我觉得这是个大趋势。
刘乃郗: 李钰你感觉呢?
李钰: 我感觉平时家里一般都是去超市买菜,但是像过年这个时候或者是过节的时候会去小型的农贸市场,比较新鲜,跟农贸市场的也可以直接联系交谈。
刘乃郗:还有更有氛围是吧?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李钰: 对,是这个。
刘乃郗:我们的感觉是小时候很多农贸市场,逐渐都转变为这种小型的商超,或者说标准的菜店,或者是社区的小市场。感觉现在传统农批体系,有一个规模收缩。但我们看整个市场体系的数据,农批体系一直在农业市场流通中占据核心的位置。也许在终端消费这一块,农批市场已经不再像原来那样子了。但是在上游中游,无论是产地的大型批发市场,还有中游这种枢纽性的集散大型批发市场,都还是以农批体系为主。虽然消费者已经感受不到这样农批体系,但它事实上还存在着。而且在下游,无论超市、夫妻菜店、社区小市场、电商,它的采购还是来自于城市周边的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这就是它为什么还占据核心的一个直接表现。
Q2、你喜欢农批市场吗?农批市场好还是不好?
刘乃郗:刚才东明也讲到标准化的这么一个问题,但有时候,人们喜欢有一点差异化。说到标准化,朝哪个标准去发展呢?你喜欢吃胖一点的茄子,有人喜欢吃瘦一点的茄子。所以农产品标准化有个前提是,需求是不是标准化的。农批市场有时候能满足这些不同的偏好,总是存在着惊喜。这不像工业产品标准化,农产品怎么标准化本身就值得去讨论。这也引申出我们要讨论的第二个问题,你觉得说农业批发体系,它到底是个好东西,还是不好的东西,它好好在哪?它不好不好在哪?
赵婧含: 像我个人是特别喜欢逛菜市场,体验这种传统生活方式。我觉得它的存在是一个好事情。它会让人感觉比较有真实去挑选蔬菜的感觉,会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尤其我们国家是一个餐饮文化很发达的国家,我们有不同的菜式,同样的产品可以做出很多不同的东西,不像说我买不同汉堡,就是哪种标准的芝士和牛排。我做同样的红烧茄子,不同的茄子做出来的效果就不一样。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去挑选,而且还需要跟人去交流。在超市这种过于标准化的地方,就不会有这样完整的购物体验。还有很多这种临时性的供给,例如买到的草莓就是新鲜的一手草莓,他直接摘下来直接就就卖给你了。时不时还穿插一个来卖虾卖螃蟹的,而且就是今天捞上来的。
刘乃郗: 所以你说的是去买菜的购物体验,不仅是关于农产品本身,也关于这个购物过程的一个体验。好的,伯阳呢?
冷伯阳: 我觉得这种传统的农批市场首先就是很新鲜。以青岛这边为例,海鲜就是渔民刚刚捞上来,会比超市新鲜,而且便宜很多。像之前我买的利虾,在赶海儿的话就十多块钱一斤,那超市的话得三十多块钱一斤,价格翻倍了。还有,农批市场的选择多,其实是指它的非标品比较多,并不代表说品种一定比超市多,但非标品也是一种需求,让我觉得今天吃的是天然的、未干预的食物。当然,在我国县一级的城市,产地市场或者是集市还是比较普遍的,距离农村也不远,可以直接到产地去买。但对于超过五百万以上人口的大中型城市来说,就有难度。就我们也说这个县级城市比较有烟火气息。
刘乃郗: 好的。为民你觉得呢?
叶为民: 我觉得农批市场可以带来比较生活化的购物体验,可以满足一些怀旧心理。但我们爷爷奶奶他们认为的“买菜”,和我们认为的“买菜”,可能不是一个“买菜”了。新一代年轻人可能以后更没有这种怀旧了。
刘乃郗: 对。东明你感觉呢?
刘东明: 我感觉农贸市场有很大的怀旧心理倒不存在,其实它就只是一种习惯。现在的生鲜电商,跟我们刚开始去超市买菜时一样,一两年也许不行,可能十来年,也就也就慢慢习惯了。另外我想到一个问题,经济学上讲的标准化,成本效率啊确实会高很多,但对于那种家里面小农民,自己家里种了几亩菜,想去卖一卖,还能不能出去,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Q3、农批市场为何重要?农批体系将来还会存在吗?
刘乃郗:好,接着东明这个话头,我们直接谈下一个问题。不管你自己是不是喜欢农批体系,或者对它的态度是什么样,单纯从经济学思考角度出发,你认为说农批体系未来的发展会怎么样?会不会退出历史舞台?
赵婧含: 我想一想。我觉得站在经济体系的这个角度下,它越标准化越有利于商品的流通。这个对于农户和消费者来说都是一件比较好的事情。但是我在想,对于上游和中游这些中转商、中间商来说的话,他们可能没有达到下游的标准化,但肯定也有一套自己批发的标准化流程,不一定所有的标准化流程都要在超市电商中进行。
刘乃郗: 就传统农批体系,自己也会转型升级,对吧?
赵婧含: 对,我们不应该只从消费者这个最终端环节来考虑,对于农产品批发的源头和上游应该有它的运作机制。我感觉它存在那么多年,而且一直占据主导,应该是不会被取代的。
刘乃郗: 好的。伯阳你呢?
冷伯阳: 我个人也觉得农批市场不会被取代,尤其像是在边远的城市。而且这几年像冷链物流的发展很快,会更有利于这些中间商更好地经营,更快地实现生鲜产品的转运。传统农批体系的专业化能力有提升,它可能变成现代农批体系了。因为它有了现代的装备和现代的技术,还有现代经营管理,体系可能看起来还是过去那个体系,但是它里面的内容可能跟过去已经大不一样了。
刘乃郗: 好的,为民你说说。
叶为民: 我认为这个农批体系最终会退化,会从主导地位变成一个比较次要的地位,但不会完全退出历史舞台。会形成以商超为主、农批为辅的这种格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不是一直讲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过去农业机械化、设施农业都比较弱。它就是小农比较多,形成的这个生产关系就是以农批为主导。那随着这种生产力的发展,经营规模上升了,加上农业机械化,订单农业变多了,确定性的产销对接与供需匹配比例大幅提升,不再需要传统中介体系来做这个服务了。
刘乃郗: 也就是农业市场结构跟农业生产的结构有关系对吧。生产结构中,小散规模占据着一定的比例,使得这个市场上存在着一些比较错综复杂的交易关系,需要农批体系来完成撮合。但如果都是一些大规模的生产者,它只要跟大型商超电商进行对接,传统农批体系就没有用武之地。交易成本比较大,市场信息极度不均衡的市场才需要中介。交易成本比较小,然后市场信息比较均衡的,就相对来说就没有中介的空间。
叶为民: 我还有一点想要补充。以农家乐为例,大城市生活习惯了,都喜欢这种农家乐。刚刚讲的这个生活化购物体验,就是农批市场带来的这种体验,也使得它不会消失。
刘乃郗: 所以有可能像欧美和日本那样。你看我在美国的时候,每个月或每个季度,都有一些奇奇怪怪的农场节日,有这个拖拉机驾驶的体验,还有农场耕作的体验,农业文化的科普。你可以带全家去玩,也会同时举办一个小型的农贸集市和和展会。现在城市化之后,人们有一些返回乡村的情怀,有可能将来形成一些这种特色的农贸产地市场。东明你觉得呢?
刘东明: 我认为农批市场它会往上游转移。现在的农批体系,从大的经销商到小的经销商,一层一层往下批。但大型的连锁超市,是不是就有能力从更上游的农批市场或者去源头拿这个菜,中间的环节会减少一些。
刘乃郗: 好,大家的讨论已经基本成型了。李钰你来尝试给归纳一下?
李钰: 好的。其实大家说得很全面了,我自己认为本质是农业的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问题。一个市场结构的形成从来都不是一个先决条件,而是一个内生的结果,这个跟我们讨论的货币市场的结构,金融市场的结构,或者是教育市场的结构,劳动力市场结构,都是一样的。农产品市场结构其实是这个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两个东西来决定的。
消费结构的复杂性和分散性,就不用多说了。生产结构呢?有空间结构、时间结构和主体结构。首先是这个主体结构,过去是以小散为主,造成它必须依赖大规模的中介体系,才能实现全国范围的交易信息对接。小散为主的主体结构也直接造成空间结构的分散。过去小散农户都是每家种很多类别,不同季节卖不同的水果蔬菜,造成全国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空间匹配差异很大,需要一个大规模的农批体系来进行物理分配。再次就是我国幅员辽阔,生鲜产品跨季运输规模大。像到了北方的冬天,就需要大量南方的菜。到了夏天,全国的产地又整体北移。现在经营规模上去了,常常是万亩、十万亩连片一个单品,供需结构相对来说在上游和中间环节就没那么复杂了,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大幅度削减。这是个趋势,但短期内,甚至十四五时期内,都不会根本性转变,因此在未来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我认为农批体系还是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因为这个是我国农业生产与消费结构的时空错配决定的。
然后呢,像东明说的一样,农批体系会往上游压缩。在我们之前的调研中,发现有个问题是农批行业大多数是熟人网络。我是供应商,你是经纪商。你今天卖得高了,我不会多要。你今天卖得低了,你不会少给。大家凭信誉长期合作做事情。这里面有个问题是农产品生产本身的标准化太难了。一方面,你可以要求超市给你的土豆、萝卜都是分拣清洗好的,但你不能要求小散农户给你分好。他拿来三十根茄子,有七根你看不上,他没法卖给你。就是差不多的价格,你得都买下来。其中的产后商品化损失,你得自己承担。另一方面,农产品批发经纪有账期,市场波动又剧烈,没有办法提前知道浮动盈亏。加上农产品运输过程中产后损失风险大,到了下游,你跟我说损失了百分之几就是百分之几,我也没法去查,所以大家必须得是熟人,或者通过合作成为熟人,长期合作才能从事这个行业。某种意义上,就是通过熟人网络关系,来形成群体的道义制约,规避农产品生产非标和运输非标过程的风险,上下游形成一个风险共担利益同盟,减少道德风险和信息不对称的威胁。这也是农批体系得以长期主导的重要现实原因。当然,随着下游销端的标准化越做越好,农批体系也会逐渐朝着上游去收缩和整合。
还有呢,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供给弹性很小,需求弹性可以大一些。虽然确实常常存在菜贱伤农和局部结构产能过剩,但总体上供给不足是个生态资源的结构性矛盾,这一点跟美加澳就很不一样。比如在美国,有一个农场产品品质好,一个农场产品品质差,这就可以通过扩张规模,逐渐把差的挤出市场,但在我国可能不行。我们的地就这么多,单个规模扩张上限比较低,所以常常结果是好的可以多赚一点,差的少赚一点,但不会被挤出市场。这样就使得我们整体的农产品标准化提升会慢一些,至少不可能短期之内就发生根本性改变。
最后就是B2B在农批体系中占据很大的比例。我们的日常消费,很大比例是在单位食堂和餐饮酒店。这些需求,作为个体消费者,我们平时看不到,但其实规模很大。现在很多传统农批经纪商,都转型成了城市周边的分拣清洗鲜切菜供应商,每天给几百上千家餐饮酒店供菜。酒店每天用供应商的APP下单,供应商就一早或夜里把菜给你送来。这类需求的上游还得依靠农批体系的供应链服务,不可能说餐饮酒店也到超市去采购,这个成本就太高了。某种意义上,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传统农批体系的自我升级,朝着现代农批体系发展。将来也许农批市场会再关闭一部分,但经纪商这群人不会消失,他们会转型成为现代农产品供应链服务商或物流服务商,做这个转型他们是最有优势的,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也会推波助澜。
刘乃郗: 很好!今天是我们第一次讨论学习这个问题。我们的目标不仅是针对农业市场发展的方方面面思考交流,更是为了从农业市场结构出发,理解农业生产、流通、消费是个怎样的经济生态系统?理解我们如何世世代代在这样同一片土地上,实现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文明与进步?理解作为国民经济基础行业的农业,它的发展如何影响和塑造了我们的生活及社会?这是我们研究和思考它的长远目标。好,那我们今天就到这里。
大家: 好的,大家再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CAU国家农业市场研究中心(ID:CAU_CAMS),作者:CA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