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流”农产品更迭,农民收益如何“长红”?

只有找准自身产业定位,不被农产品的“流量”所裹挟,在“顶流”中保持“逆流”的理性和客观,耐下心来做好品质,才能实现收益上的“长红”。

图片

随着早熟国产樱桃开始大规模上市,国产樱桃价格下跌引发关注。事实上,不仅是国产樱桃,细心的消费者或许会发现,此前备受国内市场喜爱的突尼斯软籽石榴、阳光玫瑰葡萄、红颜草莓等多种高端水果,近年来价格愈发“亲民”。这些自带话题的“顶流”农产品不断涌现、快速更迭,发出了急切的市场需求信号,也为生产者提供了更多新方向和新选择。不过,农产品“走红”既是机遇也是变量,消费者在实现“水果自由”时,农民如何在千变万化的市场行情中实现收益“长红”,是我们必须思考的课题。

在互联网和商业营销的推动下,某种农产品在一段时间内以高昂人气带动迅猛消费的“顶流”现象,已屡见不鲜,水果市场最为明显。某知名农产品交易平台数据显示,今年春节过后,蓝莓采购热度飙涨,该平台上有近5万名采购商在寻找蓝莓货源。蓝莓成为继榴莲、草莓、樱桃之后水果界的新宠,而如果把时间线再往前移,还能看到牛油果、阳光玫瑰葡萄这些曾经的“新贵”。这些“顶流”农产品往往具有几种特质:富有新鲜感、具有高品质、场景化消费、可提供情绪价值。比起常见的餐桌农产品,这些“顶流”农产品不仅满足消费者口感与营养价值上的需求,还迎合了当下一些人追求品质生活的消费期待,因此尽管不少“顶流”价格偏高,也挡不住它们走向火爆。

图片

然而,商家和消费者越是追求新产品、新鲜感,市场热点变化也就越快,新产业、新渠道的不断涌现,也给生产带来一定困惑。尤其很多农户在看到消费端的急迫需求后,短时间内跟风种植,导致供应过量价格“跳水”,加之消费热潮渐退,“慢半拍”的产业和农户不免要承受损失。这样的案例近年并不少见,最为典型的就是之前“大火”的阳光玫瑰葡萄,有售出天价的国外品牌作为参照,消费与生产两端的价格预期都非常高,在阳光玫瑰成为“顶流”之后,引进品种在国内的种植面积也急剧扩张,甚至在一些自然条件不适合种植阳光玫瑰的地方,也出现盲目跟风现象,不仅造成集中上市后阳光玫瑰葡萄因供应过量价格大幅下降,良莠不齐的品质也导致其口碑被打入谷底。其中受损失最严重的还是投入巨大资金、时间、人力成本的种植户们。农业生产最讲究农时,即使某种农产品在消费端成为“顶流”,生产端做出反应也需要时间,不是签了订单就能立即开工生产。一个品种能不能种?如何去种?种出来以后怎么销售?只有根据产业现状和市场规律合理回答好这些问题,农户的收益才能实现“长红”。

为此,生产者自身首先要保持理性,不能盲目跟风。一方面,行情火爆的新品种在市场上“闪亮登场”后,产业整体与种植面积的扩张会引导价格走向更低,这是市场规律决定的,生产者们应对此有清晰认知,在自身能力范围内合理投产。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不是所有“流量”都可“长红”,消费市场上各种经过商业包装、充满话题度的农产品不断涌现,有的能博得“一时彩”,但热度退去后却陷入无人问津的尴尬处境,而农产品生产需要周期,在品种选择上更要审慎。

图片

其次政府和市场平台要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指导,帮助农民做出合理判断。农产品生产周期性强,而产销两端间隔距离长、环节多,很多农民获取信息的手段和意识不足,导致无法有效应对市场的“瞬息万变”。因此,要让农民在一轮又一轮“顶流”更迭中更多获利,就必须为他们提供有效的信息获取渠道。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农产品生产价格信息监测预警体系,将市场信息以农户可及的形式公开发布,为生产提供参考。当前,我们针对传统大宗农产品的信息监测预警体系已经较为完善,但面对市场上的“新贵”“顶流”,还需进一步挖掘电商平台等市场的力量,加强科学监测、灵活应对,将“潜力股”信息及时反馈到生产端,对产能过快增长的新品种也要及时发出预警信息。

最后,想要产品和收益都“长红”,关键还要回归农产品品质。“顶流”农产品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让产业新赛道具备了品牌化的前置条件,但要持续培养消费者的品牌认知,还得依靠品质与口碑。此前与阳光玫瑰价格下跌一同出现的,还有消费者关于“阳光玫瑰怎么不甜了”的质疑,可见没有好品质,再高热度也会消退。市场环境中的新消费需求层出不穷,对农民而言,收益“长红”的前提是要在生产上维持品质稳定。为此,要摈弃“挣快钱”心理,更多在生产技术上下功夫钻研,培育出自身的品牌口碑。而从产业角度来看,品质提升呼唤更多科研投入和更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引导农户标准化种植,用更低的生产成本、更完备的经营体系来保障农民收益。

须知,只有找准自身产业定位,不被农产品的“流量”所裹挟,在“顶流”中保持“逆流”的理性和客观,耐下心来做好品质,才能实现收益上的“长红”。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