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农机化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提高农机研发投入

加速农机化新质生产力发展,就要不断提高农机研发投入。本文就此展开讨论,以利开拓行业创新发展思路。

1. 我国农机研发投入的整体趋势

我国农机行业的研发投入在近年来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拉动下,农机行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10年”。具体来说,2014年农机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952.3亿元,是2004年的4.4倍左右,且年均增长率达到25.8%;同年利润达到228.1亿元,利润率达到了3.81%。这表明我国农机企业在不断增加的研发投入下,不仅提高了产品的科技含量,也增强了自身的竞争力。

2. 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例

在我国农机行业中,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例普遍不足2%,而国际农机巨头研发费用一般占销售额的3%~6%。这意味着我国农机企业在研发投入上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然而,国内骨干农机整机企业和零部件龙头企业在研发投入上表现出了更强的积极性,例如中国一拖、雷沃重工、中联重机等企业的研发投入比例一直较高。这表明虽然整体上看我国农机行业的研发投入比例偏低,但在部分优势企业中,这一比例已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对国内24家农机整机和零部件骨干生产企业开展研发投入情况的调研。按照企业性质划分,其中国有企业2家,民营企业22家;按照产品类型划分,整机企业11家,农具企业2家,水泵类企业1家,零部件龙头企业10家。调研结果显示,2015-2018年,研发投入占销售额比例的平均值<3%的有4家,3%~4%的有6家,4%~5%的有12家,>5%的有2家。

在研发投入上,国内骨干农机整机企业和零部件龙头企业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中国一拖、雷沃重工、中联重机、江苏悦达、山东时风等11家骨干企业近4年的研发投入高达4.06%,中国一拖2018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达到了6.83%。

调研的10家零部件企业,其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达到4.41%,湖州生力液压和荣成黄海离合器近4年研发投入比例达到了6.73%和5.61%。相比较,农具和水泵企业研发投入低一些。

研发投入高的龙头农机企业通过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大型动力换挡拖拉机、大型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大型免耕播种机等一批科技含量高的农机产品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中国农机产品与国外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进一步缩短,形成了大中小型、高中低技术档次兼顾的产品结构,满足国内市场90%的需求。

3. 研发投入的行业内部对比

在行业内部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类型的农机企业之间在研发投入上的差异。例如,国有企业如中国一拖在研发投入比例上通常高于民营企业。这可能反映了国有企业在技术研发方面的相对优势和对研发工作的更高重视程度。此外,农具和水泵企业在研发投入上相对较低,这可能是导致我国农机产品在某些方面竞争力不高的原因之一。

4. 研发投入对产品品质的影响

研发投入的增加直接导致了我国农机企业用于产品研发的费用相对提高,从而使产品能够在持续改进、改型的基础上,有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上。这种投入的增加有助于提高产品的科技竞争力,从而提升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事实上,随着研发投入的不断增加,我国农机产品的科技含量也在不断增加,某些产品质量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发展农机化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抓重点、攻难点,补短板、强弱项,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着眼于农业急需、农民急用,聚焦大型大马力机械、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以及智能化等领域的农机装备短板扎实开展攻关,补上农机领域突出短板,才能实现农业机械稳链强链。要围绕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提升单产、大豆油料生产水平提升、现代设施农业和智慧农业发展等重点工作,加力推进高性能精量播种机、轻简型玉米收获机、移动式烘干机等急需急用农机装备的研发应用。

农机研发生产和推广应用是个系统工程,单打独斗、单兵推进很容易事倍功半。基于此,应全产业全链条协同推进农机装备补短板和农业机械稳链强链工作,既着力打造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充分发挥链主企业作用,也注重促进产学研、上下游协同攻关,培育建设农机装备特色产业集群。强化政策协同,发挥产业、科技、财政税收、金融保险、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合力,形成“一盘棋”机制,才能造出更多先进的农机产品,并且让广大农户买得起、用得上、用得好。

结语

我国农机行业的研发投入在近年来有了显著的增长,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缩小这一差距并提高我国农机产品的竞争力,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我国农机企业需要继续加大研发投入,特别是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和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上。同时,政府也应该进一步优化相关政策,为农机企业的技术研发提供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