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了20家预制菜上市公司的财报,我们找到了预制菜企业未来发展3大关键点
目前,我国预制菜行业已经初具规模,市场规模已超3000亿元,业内预计,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有望在2023年突破5100亿元,预计到2026年将达到万亿规模。
从企业层面看,据悉,国内超过半数的餐饮品牌都在研发预制菜产品,进军预制菜的企业还有批发零售、制造等行业。从人民启信发布的数据来看,截至2022年10月,预制菜新增企业数量比2021年全年增长134%。2021年新增预制菜企业中约11%的企业拥有专利,而2022年新增的企业均无专利。新进预制菜行业的企业呈现出数量激增,但门槛有降低趋势。
因此,农参选取20家预制菜上市企业,对其财报进行分析,透过2021年度经营情况,梳理其主要盈利点及发展方向,总结成功模式,以期为预制菜企业提供可参考的经验。
一、预制菜上市公司2021年度经营情况
本文数据主要综合自上海商情信息中心发布的《2022年预制菜上市企业营收五十强榜单》及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速冻食品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基本信息如下图所示。

从整个预制菜产业链来看,上游主要为原材料供应如粮食、水产品、肉类、蔬菜等与食品添加剂、调味品等辅料;中游主要为传统速冻食品企业、专业预制菜企业和食材供应链;下游为B端餐饮企业和C端消费者。20家预制菜上市企业也都分布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从总营收看,20家预制菜上市企业中,2021年度营收在500亿元以上的有三家,双汇发展、温氏股份、通威股份,并且与其他企业拉开了很大的差距。营收在50亿元以内的有10家企业,50亿-100亿的有3家,其余4家营收在100亿-250亿之间。

从营收同比看,有14家企业2021年度营收较2020年度有所增长,其中通威股份营收同比最高,增加43.64%,表明预制菜市场的不断向好发展。有6家企业营收同比下降,分别是国联水产、上海梅林、得利斯、双汇发展、温氏股份和龙大美食。

从净利润同比看,包括惠发食品、温氏股份、唐人神在内的11家企业净利润同比下降;在同比增加的企业中,通威股份、汇嘉时代均超100%,分别为127.50%、223.45%。
二、双汇:冷链+渠道优势突出
2021年总营收超500亿的预制菜上市企业有三家,双汇发展排名第一。
根据双汇2021年年报,公司实现营收667.98亿元,同比下滑近10%,归母净利润48.66亿元,同比下滑22%。这是自1998年上市以来,双汇全年业绩降幅最大的一次,也是第二次出现营收、净利润双双下降,上一次则是在不久前的2017年。
双汇发展以屠宰业和肉类加工业为核心,向上游发展饲料业和养殖业,向下游发展包装业、商业,配套发展外贸业、调味品业等,各产业之间具备协同优势。
从预制菜产业链的角度,双汇属于中游企业,同时也是新兴企业。10月25日举行的2022年第三季度业绩交流会指出,中长期来看,屠宰业和包装肉制品业依然是公司业务的重点,而未来发展较快的新产业有两个:一是上游养殖业,二是预制菜业务。

双汇布局预制菜,有着天然优势。
物流优势。双汇在全国有着庞大的冷链物流网络,配套冷链物流公司——漯河双汇物流投资有限公司,是双汇集团旗下的全资公司,成立于2003年,总部位于河南省漯河市,全国17个省级公司,3个办事处。
双汇物流拥有温控仓库资源约23万吨,常温库、配送库20万平方米,铁路专用线6条,分布在阜新、内蒙、漯河、金华等地。公司自有营运车辆1417台、常温运输车辆204台,整合社会冷藏车辆1700台、常温车辆600台,总运能15000吨以上。具有规模化的冷藏货物储存、分拣、加工、包装及10立方米—90立方米车型的调控能力。
预制菜多是低温冷冻餐食,如此看来,在运输肉制品的基础上配送预制菜,双汇势必快人一步。
渠道优势。此外,双汇布局预制菜也有着销售渠道优势。双汇旗下成立专门运作电商业务的子公司——双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在包括天猫、京东等传统电商、抖音等社交电商以及社区团购等平台都有进行“双汇”系列产品的销售。而在线下,根据公开信息,2020年时,双汇已经有一百多万个销售网点。每天有1万多吨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全国除新疆、西藏外,双汇的产品都可以做到朝发夕至,双汇品牌价值738.46亿元(2021年)。
2021年1月1日,双汇集团为整合上下游产业链优势,成立餐饮事业部,并投入35亿巨资进军预制菜领域,立志要跻身预制菜龙头品牌行列。综合来看,双汇基于多年的品牌积淀,依靠低供应链成本、高客户覆盖度,制定了“一碗饭、一顿饭、一桌菜”产品结构方向,有望快速做出规模,将预制菜打造成集团第三增长曲线。
三、温氏:把控原材料,专注B端
2021年,温氏股份全年营收649.54亿元,主要业务鸡、猪类收入分别占营业收入的46.69%和45.41%,构成双主业双轮驱动。尽管禽业一如既往保持盈利,但由于养猪业务亏损压力过大,温氏股份2021年归母净利润亏损134.04 亿元。预制菜方面,报告期内,公司销售预制菜产品共16,889吨。
温氏是布局较早、发展较为成功的农牧企业,属于预制菜产业链上游企业。2009年温氏股份依托旗下子公司——温氏佳味,开始了对预制菜业务的探索。目前公司预制菜产品主要分为熟制菜肴和预制菜肴两大类。熟制菜肴有白切鸡、盐焗鸡和豉油鸡、骨香鸡等熟食鸡产品,预制菜肴有胡椒猪肚鸡汤、灵魂烤鸡、蒜香小排和卤蛋等产品。
近年来,因疫情防控及公共卫生条件要求,一线城市活禽交易和调运受到限制,并且依靠单一活禽销售渠道,禽业产品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温氏顺势持续推进畜禽转型升级,布局预制菜有着广阔发展前景,且原材料优势突出,从食材端确保了预制菜产品的来源供给安全。

食材安全。温氏一直坚持使用自养原料,从不外购食材,自有生态农场、屠宰场、预制菜生产基地三位一体,全程标准化操作。温氏佳味产品原料均来自温氏股份下属一体化养殖公司,实行全年定制供应,并由温氏股份下属定点屠宰厂进行屠宰加工,确保从田园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有效监控。
针对产品升级,温氏佳味还提出了“五好”概念:好食材、好功夫、好口感、好安全、好服务。每一只温氏佳味生产的土鸡,都生长在温氏科技生态农场,以科学配比的五谷杂粮为食,再经过12道宰烹工艺和粤菜名厨配方处理,采用液氮极速锁鲜技术,还要通过严格抽检,最终呈现出“鲜、嫩、韧、爽”的出色口感。
渠道明确。温氏佳味定位非常明确,坚持将绝大部分精力放在B端经营上。温氏佳味定位是“餐饮土鸡食材服务商”,经过十余年发展,温氏佳味已进入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在华南、华东、华中三大区域建立预制菜生产基地,相应的屠宰深加工一体化工厂均已投产,年销售额达5亿元。其中超过九成向餐饮企业和商超供应,包括但不限于华润、大润发、陶陶居、老乡鸡等知名品牌;极少量以零售形式出售。
从养殖源头到屠宰再到加工三位一体,温氏对品质、安全、成本实施全程监控、检测、把控,这是小作坊以及一般的厂家远不能及的优势。而这样的优势,恰恰可以成为餐企击破食材稳定供应、食品安全、成本优化等痛点的武器。
四、味知香:猛攻C端,品牌发力
温氏和双汇分布在预制菜产业链的上游、中游,味知香则是不折不扣的预制菜专业企业,其于2021年4月挂牌上市,成为“预制菜第一股”。
从已披露预制菜、菜肴业务营业情况的企业来看,结合这些企业2022年上半年及2021年的财报数据,在盈利能力上,预制菜、菜肴制品业务的毛利率在-2%-25%不等,其中,毛利率在20%以上的是千味央厨及味知香,其他企业这块业务的毛利率多在15%上下。

猛攻C端。从数据看,2020年味知香加盟商渠道、经销商渠道、批发渠道销售额占比分别为51.4%、17%和30%。其中,加盟商和经销商主要是面向C端客户(个人客户),批发渠道主要是面向B端市场,味知香C端/B端之比约为7:3。换句话说,味知香的核心战略是以C端为主。侧重C端的味知香三年的净利润率分别为15.3%、15.9%和20.1%,而布局B端的预制菜企业安井食品净利润率则长期不到10%。最为关键的是,To C的味知香,可以通过消费者打造出更好品牌,建立更深的竞争壁垒,走出B端同质化竞争“陷阱”。2021年年报显示,味知香已拥有1319家加盟店,合作经销店572家,味知香构建了以农贸市场为主的连锁加盟生态圈,近距离触达消费者。下图为2021年度报告中销售模式数据。

品牌优势初现。味知香的主营菜品属于即烹食品,既具有方便、健康的特质,又顺应市场发展潮流,拥有广阔发展前景,是未来可期的细分品类。2021年,味知香对品类、渠道等铺开投入。旗下品牌各自确定对应渠道:味知香主要为经销店和加盟店;馔玉主要从事冷冻食品批发业务,面向酒店、餐厅、食堂等;“味爱疯狂”定位高端火锅食材;“搜香寻味”专注各地特色美食;“知香工坊”提供火锅底料及调味包等。
五、结语
通过对20家预制菜上市企业的剖析,我们或许能找到一些预制菜行稳致远的关键点:
(1)“强化”认知
纵观中国商业发展史,任何品类里,成功的品牌都有其独特的差异化定位,要么代言一个品类,要么抢占一个特性。预制菜行业有品类无品牌的行业格局,意味着当下消费者正值心智空位期,也意味着当下是抢占心智第一、代言预制菜品类的战略窗口期。聚焦于单品,推动“品类即品牌”的认知,无论是针对B端供应,还是针对C端消费,这一招都屡用不爽。如温氏佳味开创“鲜熟黄鸡”新品类,聚焦于土鸡预制菜去推动“土鸡预制菜=温氏佳味”的认知;通威股份通过“通威鱼”大单品让品牌形成不可替代的影响力;广州酒家定位粤菜文化,加码盆菜预制菜研发;面点预制菜第一股千味央厨主营业务就是提供定制化和标准化的速冻面米制品;位于威海的好当家则专注于海参类预制菜。
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农参总编辑铁丁老师认为,预制菜品牌未来会从“品类模式”转到“科技模式”。预制菜是加工即食食品围绕食材、品质、风味的升级。优秀的预制菜品牌会更加重视某一品类或者某几个品类单品的研发,注重新科技的应用。以前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什么都能加工,但是在预制菜领域里面,这个已经成为历史了。我们会要求加工丸子的工厂就研究丸子怎么加工,加工红烧肉的工厂就研究红烧肉怎么加工。只有把预制菜变成科技技术的叠加,改变原来低品质、大而全的这种加工模式,预制菜才会有竞争力。这是未来预制菜的一个核心。比如说加工鱼翅的,加工佛跳墙的这类企业已经出现了,未来一定是飞入寻常百姓家,各类预制菜都会有一个两个优秀的企业来去加工。
(2)“简化”供应链
布局食材端有助于预制菜企业在产品品质上有更大自主权,也能形成有效溯源。如唐人神一直专注于生猪全产业链经营,主营业务是生物饲料、健康养殖、品牌肉品,预制菜的研发上重点开发猪品类产品,对猪的副产品和特殊食材进行开发。国联水产主要从事白对虾、小龙虾和鱼类产品食品加工,目前专攻水产预制菜,发力烤鱼和小龙虾预制菜。得利斯在全国共有山东、北京、陕西、吉林四大生产基地,均具备肉制品精深加工能力,其中在陕西布局的5万吨预制菜产能正在建设中,生产基地距离原料供应地很近,既有成本优势,也更容易实现供应链布局以及产品品质自控。
铁丁老师认为,未来预制菜品牌要实现从“成本逻辑”到“价值逻辑”的转变。一定是要用好的菜,用好的肉,用好的水产来去生产优质的预制菜,它才能卖得出去。有原材料优势的预制菜企业,先人一步在食材端发力,大有可为。
(3)“深化”渠道
不管是哪种类型的预制菜企业,应充分发挥原有渠道优势,从产品到服务,与B端或C端形成更加紧密的连接,将有助于预制菜企业更快走出去。速冻食品和预制菜在消费者心智中关联属性极强,加上该阵营属于面向C端的大品牌,因此品牌天然具备优势。如安井、三全、海欣为代表的速冻食品大牌,具备最终夺冠的潜质。而以广州酒家、金陵饭店等知名餐饮品牌拥有一波依靠餐厅带来的原点人群,应发力把握好这些已有优势,过分扩张布局反而存在隐患,且难以与渠道巨头抗衡。国内预制菜的发展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沉下心来,脚踏实地,培育更优秀的头部品牌,才是我们真正应该潜心专注的部分,只有这样预制菜在国内才会有更大的发展前景。
参考资料:
[1]新零售会客室:2022年预制菜上市企业营收50强
[2]预制菜洞察:押宝预制菜,双汇赢面大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农参(ID:ppnyck),作者:陈红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