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行业需理性看待国内外差距
2023年举行的汉诺威国际农机展,给我国农机行业的触动,还是非常巨大的。这个世界最大的农机展,停办一年后重装亮相,展出的设备数量、技术含量均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中国是此展会的第三大参展国,参展企业超过100家。参观的观众超过3000人,也是名列前茅。
笔者和不少参会人员闲聊,很多人话里话外均表示相似观点:“中国农机企业和世界农机巨头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我们技术落后越来越多。”
这种感受,大抵来自于3个方面。一是产品技术含量的提升,二是展会规模比较大,三是人员素质很高。
技术含量提升方面。和上一届展会相比,拖拉机和收割机更大、更智能;农机具增加了更多的通讯和控制模块。这些都是我们提了很多年依然处于概念状态的领域,突然看到了人家具体的产品在使用,还是很震撼的。
展会规模确实很大。全球顶尖企业悉数到场,单个企业半个展馆的展示,给人足够的视觉冲击。彰显了财大气粗的同时,也足够有内涵。毕竟,我们国内很多企业能拿出手的产品还不足以摆出如此阵势。
参观的观众,和前几届相比,年轻人多了。说明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农民年轻化,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他们年复一年地带着小朋友参观,起到了效果。农民职业化的素质本来就高,现在算是更进一步了。
反观我们国内农机行业呢?
虽然近几年取得了销售增长的业绩,但即便这一拿得出手的数据,和欧美农机企业相比,还是稍显缓慢了。技术上的进步、人才的培育,特别是智能化、电气化方面,欧美农机巨头取得的成就,已经肉眼可见的遥遥领先。
基于以上几点,国内不少农机人表现出了自卑,甚至有人开始自暴自弃。
笔者以为,大可不必。君不见,国外高端产品众多,在中国推广成功者却是凤毛麟角,究其原因是“水土”二字,也就是环境。
众所周知,一项新技术、一个新产品,如果超前太多,很大概率会沦为“炮灰”,我们还给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先驱”。这里的超前,是相对于某一具体应用场景来说。比如,大功率拖拉机就不能在小地块地区推广,尽管以后会形成连片种植。再比如,传感器应用在翻转犁上,对整个中国市场来说都是超前。
超前,如果作为一种储备是没问题的,但如果作为当前产业化的目标方向,无异于缘木求鱼、舍本逐末,意义不大。
所以,适当的技术和人才储备,以及相对的危机意识,确实应该有,而且要十分警惕。而自卑、自暴自弃完全不必,甚至要有一定的自信,当市场来临时,我们有更多优势、更好手段,满足本地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