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棉种业周关印:棉花育种变革、更新换代、国家品种审定与产业趋势展望

中棉种业常务副总经理周关印近期出席35斗主办的产业活动并作了《我国棉花品种审定推广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主题演讲,本文根据相关分享整理。

主要内容为以下五方面:一是棉花概况;二是棉花育种变革与更新换代;三是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情况;四是我国棉花产业形势分析;五是搞棉花就要“衣被天下”。

图片

棉花在干旱地区、戈壁沙漠和盐碱地等被广泛种植,全球棉花种植面积大约是3000多万公顷,原棉产量约2523万吨,棉花在保证人类穿衣取暖需求的同时,还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事实上,棉花的每个部分都有用途,除了棉纤维外,还可以利用棉籽制油,棉秸秆做饲料或棉籽壳培养食用菌,甚至作为燃料和肥料。

一、棉花产业概况

我国在全球棉花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原棉产量约占全球的四分之一。但值得一提的是,我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原棉生产国和消费国,也是最大的原棉进口国和纺织品出口国,棉花纺织品出口量约占全球的40%。当前,我国还面临高品质棉花原棉供应不足的问题,自给率仅为45%左右。

新疆作为我国的棉花主产区,去年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83.2%和90.2%。新疆的老百姓有80%靠棉花为生,棉花也达到了新疆产区人民收入的60%—65%。因此,棉花产业对于我国的产业安全和民族团结也有着重要意义。

二、棉花育种变革与更新换代

1900年以来,我国棉花育种经历了从引种到自育的发展历程,完成了主要品种的6次更新换代,实现了种子供给从短缺到基本平衡的转变,棉花育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品种类型从亚洲棉到国外陆地棉,再到自选品种;育种技术从系统选育到杂交育种,再到转基因育种,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我国棉花品种的更替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904年至1958年,我国主要引进美国和前苏联的陆地棉品种,如岱字棉15、斯字棉、珂字棉等替代亚洲棉和草棉,推动棉花产业的发展和品种的改良。

1959年至1978年,我国利用系统育种技术,改良国外陆地棉品种,如中棉所9号、鲁棉研1号等。技术的改进提高了我国棉花的单产、稳产、早熟和适应性,增加了纤维长度,但品质仍较低。

1979年至1995年,我国采用杂交育种技术,培育出了鲁棉1号、中棉所10号等品种并大面积推广。上述品种在我国大地上的生根宣告了美国岱字棉在黄河流域主导地位的结束,创造了我国短季棉育种的先河,实现了麦棉两熟双高产的愿景。

1996年至2000年,抗病成为了棉花产业的主要育种目标,中棉所12等高抗枯萎病和耐黄萎病的棉种,对国外品种实现了完全的国产替代,结束了美棉一统天下的局面。

2001年至今,新棉33B、99B、410B、中棉所29、中棉所41、SGK321等引进和自育的转基因抗虫棉品种,解决了棉铃虫的危害,推动了基因检测、良种繁殖、精加工和包装技术的进步,提高了棉花商品价格。我国也因为相关的研究成果,成为了世界上第二个拥有抗虫基因自主产权的国家。

三、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情况

作为国家棉花品种审定委员会的主任,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国棉花品种的审定情况。

图片

我国棉花品种前五年共审定了137个国审品种,其中科研单位育成的品种占83个,企业育成的品种占33个,合作选育的品种占10个。中棉所是育种单位中的佼佼者,期间育成了31个品种。在育种单位的分布上,专业科研单位和种子经营企业是棉花育种的主体。

在品种类型及生育期方面,黄河流域育成品种以常规中熟棉为主,且生育期近3年有所缩短,低至115天以内。长江流域正经历一个从常规中熟向常规早熟转变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长江流域审定的中熟杂交棉仍占较大比例,生育期从2018年的125天缩短到2022年的122天。西北内陆棉区早熟常规棉品种生育期从125天缩短到121天,早中熟常规品种从135天缩短到132天。品种早熟性均有所提高。总的来看,近5年的品种生育期在缩短,说明早熟育种已成为棉花育种的共识和重要目标之一。

在抗虫抗病性方面,我国棉花品种对枯萎病的抗性呈现高抗、抗、耐病三个层次的分布。对黄萎病的抗性大部分品种属于耐病,占90%。转基因抗虫棉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已经推广,西北内陆棉区也开始区试审定,预计将很快推广。

衣分与皮棉产量直接相关,近5年审定的品种中,黄河流域品种未见显著改良,长江流域审定品种的衣分有下降趋势,从42.35%下降到40.5%。西北内陆棉区审定的品种衣分有增加趋势,从40.0%增加到43.5%。长江、黄河流域两棉区品种衣分差别不大,西北内陆棉区品种衣分育种明显受到重视。

在皮棉产量的改良上,我们的棉花品种产量育种在不同地区和类型间有所差异,但总体上没有明显的进步。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提高育种的效率和质量。

总的来说,近5年我国品种审定数量在三大棉区呈平行增长的态势。尽管企业审定的品种数量在增长,但科研单位审定的品种数量仍为主体,推动科研单位与企业联合育种应该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四、我国棉花产业形势及发展趋势分析

2023年5月下旬,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就棉花实播面积展开全国范围专项调查,结果显示,2023年全国棉花实播面积4140.2万亩,同比减少476.8万亩,减幅10.3%。

减产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在新疆地区:一是新疆的粮食种植面积有所增加。为实现粮食自给自足,国家要求新疆的土地需有20%—30%用于种植小麦,这就减少了棉花的种植面积。二是天灾。2023年,新疆遭受了大风和极度低温影响,棉花的生长受到严重损害,导致产量大幅下降。三是国家的政策调整。国家下调了新疆棉花的目标价格和补贴产量上限,从544万吨降低到了531万吨,影响了棉农的种植积极性。在内陆地区:一是上年度籽棉收购价格较低,农资价格持续上涨,种植成本收益下降。二是内地棉花生产机械化率较低,难以形成规模化种植。三是内地棉花补贴水平远低于新疆,棉农种植意愿相对较低,内地播种面积呈下滑趋势。

2021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疆棉花进行了打压,对我国棉花产业造成了极大影响。原因是2019年新冠疫情爆发后,我们的纺织订单大量增加。因此,新疆棉花成为了他们打压的主要对象。为应对这种形势,农业农村部发布了《“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要求适度恢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棉花种植。河南省作为全国用棉量四分之一的地区,设立了棉花育种联合攻关项目,我们企业也承担了国家棉花生物育种的重大项目。

随着形势的变化,我们不能忽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棉花生产,要在不同地区探索不同的棉花生产模式和种植方式,以机械化和高效益为目标,开展技术研究。当前,中棉所已经利用转基因和合成生物学技术,创造了国际上第一个粉红色纤维的转基因棉花种质材料,已有棕色、墨绿色品种进行开发,颜色丰富多彩,品质也得到了极大提升。

我们的发展趋势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育种技术的创新,从传统育种向生物育种过渡,提高品种的质量和适应性。二是棉花种植区域的调整,从新疆棉花一家独大,向“一主两翼”的格局转变,恢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棉花种植,增强抗风险能力。三是棉花产量和品质的提升,从注重产量向丰产、优质、高质量发展转变,提高每亩土地的籽棉产量和纤维品质,满足市场需求。四是棉花产业综合利用拓展,从单一的纤维使用到多元利用,包括棉籽油、饲料、蛋白等,还有秸秆的木质板等,增加棉花的附加值。五是棉花品牌的建设,从跟随国际标准到打造中国品牌。目前,我们中棉所成立了国家棉花产业联盟CCIA,旨在创造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品牌,让国际上的纺织品牌都参与我国的认证。

五、搞棉花就要“衣被天下”

我们中棉种业公司是中国农科院棉花所投资控股的公司,是农业种业类新三板上市公司,位于郑州,是河南省三家国家农作物种业阵型企业之一,也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一员。我们公司主要推广的品种有:杂交棉品种有中杂306、中棉所9711、中棉所108;常规棉品种有中棉所119、中棉9001、中棉612;短季棉品种有中棉425、中棉所EM1706、中棉所9B02。

我们探索了多种高效种植模式,如麦棉两熟、蒜棉套种、麦后直播、蒜后直播、油后直播等。其中,大蒜和棉花套种的效益最高,一亩地可以收获大蒜后,再棉花制种间作花生,产值达到一万多元钱。还有大蒜、棉花间作西瓜的种植组合,以及棉花和荷兰豆的组合,可以利用棉花秸秆作为荷兰豆生长的支架,减少用工投资,增加收入。这些模式不仅适合棉花种植,也可以为其他作物的种植提供借鉴。

今天,我向大家分享了我们公司的品种、技术和模式,展示了我们在棉花产业的创新和发展。我们的目标是利用我们自主育成的棉花品种,为世界提供优质的棉纺织品,这也跟我们中棉所倡导的理念“衣被天下”相契合。“衣被天下”是一个动词,一个行动的号召。我们不怕国际上的打压,我们必须有信心,有能力,有担当。我们要用我们的棉花科技创新,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力量,让世界感受到中国的温暖。“衣被天下”,这是我们的梦想,也是我们的使命。谢谢大家!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