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体经济服务,是农业品牌的第一要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实体经济不仅与我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也与国民经济形势关系密切。实体经济的范畴包含了制造业、农业、建筑业及其他工业。实体经济的发展状态,是一个国家经济的晴雨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发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像我们这么一个大国,要想强大,必须靠实体经济”,“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政策措施向实体经济倾斜、工作力量向实体经济加强,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

当前, 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和政策研究已蓬勃展开, 关于乡村振兴的实践更是如火如荼推进。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而品牌引领是农业产业做大做强做优的有效抓手。从各地实践来看,为实体经济服务,是农业品牌的第一要义,是品牌强农战略下乡村产业振兴不竭动力的来源。

一、实业兴则品牌兴

几年前,有一篇文章颇受关注,标题为《乡村衰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乡村缺乏产业支撑》。文章中指出,一些乡村建设,由于没有产业发展甚至削弱了产业发展的条件,反而使农民陷入了新的困境。

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2003年,一家机构捐赠了50万欧元给中国扶贫基金会,四川省配套了800万人民币,第一个试验落户大凉山。他们选出五个村,每个村投入200万元,项目设计了五大类项目,包括升级发展、环保、建立执行机构和执委会、村民培训、环境改造等。但最后项目评估结果显示,存在很大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资金投入太过分散,虽然村容村貌得到改善,但没意识到产业才是乡村发展的关键。

乡村振兴背景下,国家发布系列政策全力支持乡村产业发展,2020年农业农村部发布《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的通知,加快发展以二三产业为重点的乡村产业,包括提升农产品加工业、拓展乡村特色产业、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村创新创业等方面,为产业发展给予政策导向。

与美国的资源农业、日本的精细农业、以色列的旱作农业、荷兰的设施农业等特色鲜明的农业模式相比,中国农业最大的特征就是资源禀赋多元对应的农业模式多元。

东北地区人少地多,适合发展大规模粮食生产;西北地区水资源相对缺乏,适合发展旱作农业生产;东部、中部地区农业资源多样,劳动力、技术资源具有优势,适合发展多样化农业和都市农业;西南地区地少水丰,丘陵、山区并存,适合发展特色农业。资源禀赋多元决定了产业发展类型的多元,促使中国立足于不同的资源禀赋和农业生产条件,发挥不同区域农业比较优势,因地制宜确定乡村产业的发展方向。目前农业品牌的流派主要分为以日韩为代表的小农品牌和以欧美为代表的大农业品牌,但在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农参总编辑铁丁老师看来,这是基于每个国家的实际发展状况而决定的,中国农业品牌相对还是个新鲜事物,未来要怎么发展,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大而美”和“小而精”品牌是可以协同发展的。

放眼长三角,南京是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门户,生态环境优越,以“绿色化、优质化、标准化、品牌化”为特色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拥有独特的优势和鲜明的特征。南京市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暨服务平台——食礼秦淮,以大都市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推动都市农业发展为契机,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于一体,围绕“大米、雨花茶、盐水鸭、螃蟹、禽蛋、蔬菜”等特色产业,积极开展产品遴选并与多家企业达成合作,共创南京农业新标杆,致力打造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典范。

图片

聚焦秦岭南麓,因柞树多而得名的柞水县,针对柞水人祖祖辈辈栽植木耳,但传统种植小而弱、散而杂的现状,县委经过深入调研、多方论证,结合立地条件、资源禀赋、经济效益和群众意愿,作出将木耳产业作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的决策部署,让木耳种植的规模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制定了1万亩土地、1亿袋规模、5千吨产量、3亿元产值的木耳产业“1153”计划,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县长任组长的木耳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建木耳产业工作专班,以及独立编制和预算的县木耳产业中心,从行政、业务、技术三个层面共同发力,倾心全力做强“小木耳”,群策群力发展“大产业”。“柞水木耳”先后荣登2020年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榜,亮相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跻身十四运会官方特许商品,惊艳十四运会开幕式。

产业基础扎实孕育了潜在竞争力,而品牌建设正是竞争力强劲的外在表现。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农参总编辑铁丁老师认为,农业品牌的核心是给本地人幸福,给外地人惊喜,这其中所谓的给本地人幸福,就是要把产业价值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从五好模式来看,就是好人用好品种,采用好的技术,种出好的产品,卖出好的价格,这是品牌赋能实体经济最好的体现。

二、品牌助力新实体经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下,近年来,有一部分身处实体经济中的企业开始将自身业务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相融合,走上了一条传统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的产业互联网之路。

这条数字化转型的路径,实际上是包含了技术进步、组织创新和生产创新等要素在内的转型,有一种说法是,这类叠加了新技术要素的实体经济,可以称之为“新实体经济”。

农参君做了一个比较典型的对比,以当前热门的“元宇宙”和“实体经济”为关键词,在微信指数中做了数据对比可以发现,“实体经济”的微信指数(597万)远不如“元宇宙”的微信指数(3185万),并且日环比还有下降趋势。

我国是个大国,必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同时也应该看到,数字经济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重要驱动力,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比越来越高、辐射面越来越广、融合度越来越深。从上面的数据对比就能感受出来,各地政府、企业正敞开怀抱拥抱数字经济,如何实现二者的有效融合从而助力实体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是当下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事实上,数字技术极大拓展了生产要素流通的空间半径,极大降低了物流成本,这使得产业链供应链的溢出效应不断显现。比如,通过搭建官方主销渠道、共建地标使用标准以及一体化供应链服务,能够为一个地方的农产品打开全国大市场,从而促进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供应链向下沉市场的延伸,则有利于农村消费者享受到更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促进农村消费升级。锚定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运用数字技术解决群众期待解决的问题,这同样是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题中应有之义。

比如元宇宙的发展,在数字化迁徙加速、技术迭代升级、个体数字社交需求空前高涨的当下,元宇宙正成为未来互联网发展新风向。作为先行先试省份,广东率先布局农业元宇宙,但并不是空中楼阁似的割裂式发展,无论是元宇宙研究中心,还是平行时空代言人,广东农业接入元宇宙的探索都是基于推广广东本地优质品牌农产品,德庆贡柑、徐闻菠萝、高州荔枝、广东丝苗米等。

如农业虚拟人物“小柑妹”,俏皮辫子、柑橘发饰、黄色旗袍搭配出了独特的东方美,她的真实身份是德庆贡柑虚拟管家,用户在元宇宙认养一棵德庆贡柑树,远程浇水、施肥、监测等都可以由她来提供服务。线上线下的结合、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交叉,增强品牌粘性的同时,让农业品牌形象及口碑更加深入人心。在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农参总编辑铁丁老师看来,元宇宙里面能够率先成为一面旗帜的应该是农业品牌。任何一个平台、任何一个空间,它所产生动力的源泉一定是从老百姓的基础消费“吃”开始的。所以说元宇宙给农业提供了新的想象力和新的空间。

图片

而在人工智能、互联网经济赋能实体经济领域,腾讯、阿里、拼多多等大厂相继斗法。比如腾讯,发布战略新品——腾讯安心平台服务农产品销售环节,基于腾讯一物一码、区块链等前沿技术不可篡改性,构建农产品溯源系统,为优质农产品做品牌背书,同时依托腾讯积累的权威媒体矩阵为农产品做品牌营销。京东则通过上线京东农服、打造京东农场品牌、构建京东农业研究院,形成智慧农业共同体平台,覆盖农业“研、产、供、销”等关键环节。此后,京东进一步落地“农产品大流通战略”,通过培育新农人、打造数字农场、创建农业现代化产业园等众多手段,全面提升农产品生产、流通与营销的数字化水平。阿里深耕农产品上行,建设完备的农产品供应链体系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还通过生鲜电商、社区团购、农产品直播等模式,帮助农产品实现快销、多销、广销,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图片
湖北秭归,阿里脐橙数字基地自动化分选流水线

三、品牌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撑

实体经济是立国之本,也是财富之源。

厉以宁担任全国政协常委期间,对我国发展并保有一定规模实体经济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论述,并积极为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把脉开方。他认为,实体经济发展起来需要人才、新的营销观念、新的管理理念等,这些问题不是简单说说就能实现。需要思考如何把农村中的营销问题跟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结合在一起。如果不走创新这条路,生产出来的东西如果卖不出去,经济就会陷在不好办的格局中,工业要转型升级、农业要脱贫致富、服务业要提质增效,除了在产品设计和质量上下功夫外,还要在营销方面下功夫,打造真正的国际品牌,把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产品推向国际。

影响产业发展质量、效益、竞争力的因素很多, 但毫无疑问的是“领头雁”的影响更为关键。许多堪称“领头雁”的企业, 不仅是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服务强农、品牌强农的骨干力量, 还是带动乡村产业链、产业集群成长的领军型企业, 对于推进乡村产业兴旺发挥举足轻重甚至画龙点睛的作用。

今年,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启动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旨在加强对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的系统性培育和综合性政策支持,培育引领一方、带动一片的“头雁”队伍。

人才引领,创新驱动,以乡村产业为抓手,农业品牌建设才能更加扎实,在推进乡村振兴中更富有成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农参(ID:ppnyck),原文标题:《农参评论丨为实体经济服务,是农业品牌的第一要义》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