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官宣了!下一个农业深加工万亿市场或将到来

近日,随着全国疫情风控进一步升级以及部分省市的管控措施调整,居家办公、居家生活再一次暂时成为了人们的主流生活方式。北京、河北、重庆、四川、广东、河南等地区再一次掀起了“预制菜”热潮。预制菜不同于普通农产品,便于长期保存和快捷制作成为了其最大的优势,赢得了疫情下消费者的关注。昨日,《中国食品报》和央广网纷纷发文表示:预制菜有望实现从目前的千亿级别到万亿级别的产业跨越。

01、预制菜:疫情下凸显的产品优势

早先的预制菜受到国内消费环境、消费水平、应用场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做的不温不火,一直处在产业的边缘线徘徊。而预制菜最早引进国内时,面对的其实更多的是以快餐店为首的B端市场。

但随着疫情的出现,传统农产品的流通受到了很大影响。中国90%以上的农产品供应链最初都来源于农村地区,近日,随着河南等地疫情不断发酵,农产品流通面临着很大问题,上万斤蔬菜烂在地里或烂在路上,导致了大型商超物价上涨,供应链出现了问题。

图片

而预制菜最大的优势除了制作方便之外,还有着能长期保存的优势。从2020年初新冠疫情出现以来,全国超过60%的消费者都在家储备了预制食品。如果说哪个地区出现了疫情并且临时管控,也不至于为家中什么储备都没有而着急。另外,疫情期间就算是物流管控严格,预制菜也完全不怕出现腐烂、变质等问题,最多是晚一段时间到达消费者手中。

随着消费场景的增加和消费环境的全面演变,预制菜逐渐从B端市场下沉到C端市场,逐步产生了B端和C端需求量都很大的“大卖场”。疫情下,居家做饭成为了消费者的日常,天猫数据显示,今年“双11”期间,包括半成品菜、速食菜在内的预制菜销售火爆,共生成了28个“加购榜”、30个“热销榜”,成交额同比增长约2倍以上。而事实上,早在去年“双11”,预制菜就已强势上榜天猫十大趋势单品。

02、疫情结束后,预制菜何去何从?

疫情下,虽然消费者对于预制菜十分“买账”,但也有一部分消费者发出了质疑的声音,他们表示:“疫情总有一天要被我们战胜、要结束,疫情结束后,预制菜还能有多少上升空间?”

正如消费者发出的质疑声一般,万亿市场机遇下的预制菜虽然被国家和各方资本所认可,但预制菜本身却存在着很多漏洞和痛点,预制菜为什么突然火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疫情下的不可控因素而做出的必要选择。那么,如何让预制菜就算在疫情结束了,也会被消费者视为“重要选择”?《品牌农业与市场》总结了以下三点内容:

图片

一是进一步提升预制菜品的消费者体验度。中国菜品文化渊源流长,众多菜品口感不同,展示出了中国美食的独特文化。而预制菜是近年来的新兴产业,在菜品、口感上或多或少有着一些不成熟。在预制菜的制作过程中,不少消费者反映太咸或是太辣,预制菜生产厂商则表示高盐分是为了要保鲜所做的必要手段,于是这就产生了第一个矛盾。《2022年中国预制菜行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61.8%的消费者认为预制菜口味复原程度需要改进。由于消费者的需求和要求不断增强,这也倒逼预制菜生产企业研发和改良更多的菜品,守住这份“江山”。

二是进一步加强产业人才培育。随着预制菜产业的不断扩大,对人才的需求也不断提升,企业必须彰显自身担当,重视人才的发展和培育,从中央到地方,培养“高精尖”型预制菜行业人才,培养成为一支企业“智囊团”。从管理到生产,必须有一支在各个环节当中都有充足经验的团队来进行运作,通过专业人员对各类菜品原料进行专业细致分析,同时针对食材的不同特点运用不同制作方法进行研发。如此一来,有了人才的智慧支撑,企业才能更有战略眼光。

三是打造规范化、流程化生产模式。在《2022年中国预制菜行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中,47.8%的消费者认为预制菜的食品安全问题需要改进。目前中国预制菜产业蓬勃发展,但地方预制菜缺乏龙头企业,多以小型作坊和小企业为主,生产模式不统一、规范性差,导致产品存在一定食品安全隐患。在目前的预制菜销售企业中,平台型企业较多,平台型企业需要事先考察代加工厂的生产环境,再谨慎选择合作对象,并且要在原辅料管理、生产过程、仓储物流、成品质检等方面进行严格的日常监督。预制菜代加工厂则必须有足够的生产能力和严格的食品安全管控体系,在未经委托方许可的情况下,不能任意调整工艺、配方、技术标准等。同时,国家层面相应的行业标准及管理规范也必须尽快完善,防止作坊式生产、低价格比拼带来的食品安全风险。

四是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预制菜全产业链较长,产品和消费渠道多元,目前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难度大,目前,由于产业链涉及多领域和多主体,并且缺乏统一目标导向型标准,缺乏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导致信息流通不畅,各环节内部反应滞后,环节之间有所脱节。有业内人士担心,“万亿风口”下各类企业一哄而上,在带来同质化问题的同时,也会导致部分企业陷入恶性竞争,通过降低品质换取利益,食品安全也就无从保障,甚至破坏整个行业的口碑。预制菜食品安全链条应从农田到餐桌全产业链打造,建立标准化中央厨房生产工厂和安全配送体系。建立完善的产业链条,首先要根据消费需求,建立不同种类预制菜的产品标准和质量评价方法,再据此建立食材加工标准及其质量检测方法,形成标准化的加工流程和工艺参数,逐步完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03、万亿蓝海,政企结合才是正确之路!

如此庞大的产业澜海,光靠企业仅仅是不够的。地方政府一定要抢抓万亿机遇,大力培育当地企业转变为龙头,出台相应的红利政策来扶植企业。比如第一产业应制定适合预制菜加工的食材标准、种养技术规范;第二产业要明确预制菜原料采收、保鲜和初加工技术规程、方法标准;第三产业则需完善预制菜细分品类的产品标准、服务标准等。

图片

除此之外,要大力打造预制菜区域公用品牌,预制菜区域公用品牌作为地方的预制菜公共产销平台,能够为地方预制菜提供统一化管理和经营的相关保障,带给企业诸多红利。企业则能利用地方的“公用”平台,借助政府的推广力度,把自己的产品推向全国各地,形成良好的产销链条。2021年,国内出现了众多预制菜区域公用品牌:吴川烤鱼、食上青岛、阳湖·吾家菜、桥都预制菜……众多的预制菜区域公用品牌遍地开花,为地方龙头企业带来了勃勃生机,国联水产、正大集团,都是依托预制菜区域公用品牌赢得消费者认可的典型案例,只有政府和企业拧成一股绳,预制菜产业才能够叫的更“香”,走的更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品牌农业与市场(ID:zhongguopinpainongye)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