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农业观:如何从“吃饱”到“吃好”?

日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何为“大农业观”?如何深刻理解大农业观与农业产业的关系?未来的农业发展趋势将如何?

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农参总编辑铁丁老师曾指出,实践“大农业观”要有产业链的眼光,同时要认识到人们对美好生活日益旺盛的需求,通过发挥特色产业和地标产品的带动作用,建设多元化的农业产业体系和品牌来连接城市和乡村,以终为始,久久为功,是实现中国现代化农业的坚实一步。

01、背景:农业现代化的必要觉悟

为何要提出“大农业观”?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永远是第一产业,关系到国计民生。然而,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食物和生态的需求,也无法支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钟钰曾指出,我国的农业长期存在“三个过度依赖”现象:过度依赖耕地产出、过度依赖粮食、过度依赖国际市场。

以往受经济发展水平所限,我国的农业结构相对单一,提起粮食,人们只会想到米、面,这种传统的结构给耕地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也限制了我国丰富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在种子资源、技术配套以及加工设备上都比较依赖国外的先进经验,在市场上缺乏主动性。

图片

因此,推进农业现代化,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大农业观不同于传统农业,其主要区别在于,它不仅关注耕地经营,而且涵盖多元化的农业生产领域。大农业观突破了一产的限制,强调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共进、种养加一体化、产加供销顺畅链接,以及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其目标是将农业打造成为现代化的大型产业。

同时,大农业观不仅仅是指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更重要的是要有产业链的眼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特色产业和地标产品的带动作用,建设多元化的农业产业体系和品牌。这既是农业现代化的需要,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日益旺盛的需求的回应。

“大农业观”是从粮食安全到食物安全的转变,要看到大农业观与农业产业的关系。大农业观为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它强调农业产业链的完整性,提倡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有助于提升农业产业的竞争力,实现农业的增值增效。

大农业观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要觉悟,是对传统农业的升级和转型。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未来的农业将更加注重绿色、生态、智能化、品牌化,旨在通过调整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实现更加多元和立体的发展格局。

02、重点:坚持整体性与城乡一体化

大农业观的核心逻辑是多位一体,多元共进。在多元产业体系和食物供给的基础上协调发展,打造产业融合、健康可持续的农业产业生命线。大农业观的整体性是其指导方向,城乡一体化则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目标。

一是农业产业链的连贯性。大农业观强调产业链的全面发展,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从耕地产出到农林牧渔共进,同时农业产业链包括农业生产的前期、中期和后期环节,如农业科技研发与转化、良种繁育与推广、农资供应与流通、农机制造与销售等,同时还涉及农产品的储藏、加工、流通和营销等环节。此外,新兴的生态、文旅、康养产业等也逐渐成为农业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农业观将农业全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产业视为一个整体,构建起庞大而完整的农业产业体系。

图片

二是农业资源的集约性。相较于过度依赖有限耕地的传统农业观念,大农业观将40多亿亩林地、近40亿亩草地,以及丰富的江河湖海等国土空间全面纳入农业发展的宝贵资源范畴。倡导向森林、植物、动物、微生物要食物,创新发展多样化的农业模式。

三是农业功能的多样性。大农业观要求不仅局限于农业的粮食功能,同时在生态功能、休闲功能、文化功能上也要有所进展。总书记曾强调:“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收入”,大农业观关注农民收入增长和福祉改善,以实现全体农民共同富裕。构造多元一体的农业价值实现网络,也有利于帮助农民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对于稳定社会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四是农业可持续发展。强调绿色发展,注重农业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是禁止过度开采、养殖污染,运用科技手段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坚定不移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把长远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其次,大农业观要求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城带乡,推动农村经济多元化、现代化。目前农业现代化程度与农业强国目标仍有差距。我国农业经营主体普遍规模小、利润薄、现代化程度低,农业的基础仍然不稳固。

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农参总编辑铁丁老师曾强调,要认识到农业现代化产业对于弥合城乡关系的重要作用,要敢于高举科技的大旗为农民和城市谋福祉,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改革和完善“三农”工作体制机制,为农业现代化增动力添活力。

03、本质:农业要满足人们美好生活的需求

经过了70多年发展,进入新时代之后,我国经济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农业早已从“吃饱”转向了“吃好”,人们越发开始追求饮食中的文化体验和趣味性。大农业观应运而生,其本质思想还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大农业观指导从产业链、城乡经济、生态环境、农民福祉等多个方面整体推进我国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大农业观,如何实践?

一是完善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融合,推动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增加农产品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的产值。

二是发挥特色产业和地标产品的引领作用,打造特色产业。依托地域特色,推动农业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例如单县羊肉汤产业,将上游羊种培育、青山羊养殖和下游的屠宰加工、餐饮等产业串联成链,实现了从“农产品”到“食品”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近年来,单县把发展壮大羊肉汤产业作为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大力推动羊肉汤产业走向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和高端化,既实现了羊肉汤产业聚合裂变,又实现了富民、富县、富财政的“多赢”。

图片

三是推进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强城乡产业对接,引导城市资本、技术、人才等优势资源向农村流动,助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例如农文旅产业,既能盘活乡村的资源,又能够缓解城市饱和的人流和就业问题,未来,如何让年轻人适度“乡村化”大有可为。

四是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形成新质生产力。我国一些农业产业还处在散养散种的阶段,产出比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投入,推广绿色、智能、高效的农业生产方式,推陈出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五是注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加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确保农业资源永续利用。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可以在有条件的地方推广智慧农业、生物多样性农业等先进实验基地,探索出更适合中国农业的生态模式。

六是建设品牌农业,转化乡村经济价值。大农业观的实践离不开高素质人才,如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民全面发展?

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农参总编辑铁丁老师曾指出,品牌作为一种区隔,能够保护核心产区的生产者的利益。践行大农业观,首先就是要尊重科技、知识、产品及创造者,为消费者提供多元化的、优质优价的好产品,才能更好地挖掘农业的生产力。从农业到经营,从产品到产业,再到品牌,在这一过程中农民也完成了其自身的现代化提升。

04、结语

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是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重要指引。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路径,有利于推动农业产业链的完善、农业资源的整合、农业功能的拓展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践大农业观,要紧紧围绕这四个整体性,不断探索创新,推动我国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定树立大农业观,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推动农业现代化,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携手共进,共创农业辉煌的未来。

参考资料:

[1]半月谈:大农业观如何理解?

[2]光明日报:任金政、龙文进:树立大农业观 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

[3]新京报:专家解读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这几个重要概念该如何深刻理解?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