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鲜切花生产现状及产销形势

2023年,我国鲜切花生产面积仍在持续扩张,企业和农户的生产设施水平稳步提升,生产技术普及,鲜切花成品质量不断上升。但在量质齐升的同时,鲜切花价格却随着日益激烈的竞争,差强人意。第一季度价格保持高位后开始下降,至今仍旧比往年平均价格偏低。此次,仍以占据全国主要切花市场的云南为例,总结回顾2023年全国鲜切花产业发展情况。

生产面积持续扩张  产量快速提升

2022年云南省鲜花生产面积35万亩,产量177亿支。2023年,疫情结束,但是受耕地“双非”政策落实及环保要求的影响,估计云南切花生产面积增长约10%,但产量增长保守估计也在30%左右。从KIFA交易大数据看,截至2023年11月,昆明花拍中心鲜切花交易量18.37亿支,较去年同期增长28.97%,是21年来的最大增幅;“七夕”单日交易量1125万支,创历史新高。

图片
▲切花标准设施生产

生产面积的增加与产量的增加不在一个档次,说明增长来自单位面积产量,即生产效率的提升。昆明花拍中心总经理冯怀斌这样解释:“为应对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和极端天气影响的变化,花卉种植者都意识到设施农业的重要性,从以量求效益,转变为以质提效,完善生产设施,提高种植管理水平和抗风险能力,是云花生产的大势所趋。”斗南花卉产业集团执行总裁钱崇峻在谈及云南花农生产技术水平提升时补充说,现在一些农户对压枝等生产技术的掌握水平非常高。疫情3年,鲜切花价格上行,2022年达到历史高值,今年是疫情后的第一年,大家都对市场报以更大的希望,因此,农户会有意识地通过技术调整来增加部分产量,以期更获得更大的收益。而长年在生产基地做推广的北京兰中农商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区域经理邓玉娟告诉记者,疫情3年,特别是2022年的高价位对花农提升产量的刺激作用非常强烈,还吸引了不少外行业投资人的加入,百亩以上的新建基并不在少数。她估计,产能提升“肯定超过30%”。

产量提升了,质量如何?普遍的看法是,云南切花质量稳定提升,一些农户,特别李勇合作社、张良合作社等规模稍大的农户,在现有条件下,通过摸索和改进,提升设施条件,高效使用无土栽培、自动水肥、加温等先进的生产方式,已有能力达到亩产10万支的生产水平。还有近万亩疫情期间建设且现已达产的现代化无土栽培工厂,比如云天化、诺斯沃德等企业已进入高产阶段。虽然他们的切花产品数量在全省产量中占比很小,但在市场上树立起高质量产品的标杆。

国产品种占比升高  新品种流行周期变短

斗南花卉市场和昆明花拍中心的统计都表明,国际化的品种仍旧是我国切花产品的主流。

2023年,昆明花拍中心交易品种数为1183个,除玫瑰(单头、多头)、满天星、康乃馨、绣球、洋桔梗,牡丹、芍药、冬青等,杂花品类也大量进入交易体系。粉色、桃色、橙色、复古色较受市场欢迎。而在容量更大的斗南花卉市场,交易种类多到无法计算,估计有1700多种,除了传统的玫瑰、康乃馨、非洲菊、洋桔梗,观花、观果、观叶的奇花异草是市场上特别引人注目的群体。

至2023年11月,在KIFA登记备案玫瑰新品种436个,代收代付新品种专利费4287多万元,同比增长602万元,到年底有望比去年增长20%。这其中有国内自主产权品种29个,代收国内专利费54万元左右。钱崇峻也表示,虽然以交易量排序,斗南花卉市场前20个玫瑰品种中只有1个是国产品种,但是国产品种数已可占到交易品种的10%。在绣球中此比例可高达60%。从品种而言,目前昆明花拍中心最受欢迎的国产玫瑰品种是云秀的‘金辉’和锦科的‘拾季’,其次是多头玫瑰新品‘小灵感’‘斯嘉丽’和‘乐悠’。

国产品种竞争力不足,品种特性不稳定、数量少、丰富程度不足是重要原因。如何提升国产新品种的市场占有率?钱崇峻在与多位国内育种人交流中得出“新品种的推广,保护是核心”的看法。只有有效保护育种人的权益才能更大激发育种人的积极性。杨玉勇育出了国内最多有市场价值的绣球品种,可是盗繁现象严重,种苗销售仅10%可以收到专利费。因不能周年稳定供货等原因,绣球很少上拍卖,因此,也很难像玫瑰一样从拍卖市场收到专利费。作为对手交易场所的斗南花卉市场因为没有新品种侵权执法权,即使看到盗繁产品在销售,也很难依法处理。因此,找到一条适合实际的新品种保护手段,让育种人获得应有的收益是当务之急。

从国际育种商的角度看,这两年新品种的推广也颇耗心力。邓玉娟所在企业主要推广德国科德斯和荷兰英特普兰的玫瑰品种,每年大约推出单头和多头各10个新品种。她说,今年“上量”是关键词,为了求稳,大多数种植者仍选择‘卡布其诺’‘雪山’等已有很好市场反应的品种,对新品种的投入很谨慎。但是,近半的切花品种可以通过切花拍卖收到专利费。因此交易量上升对育种商来说是一个利好。

不过,消费者对新奇特产品的追求是一成不变的,不管年景如何,新品种总是会一轮轮前赴后继。新品种的红利期依然存在,新的、性状优、抗性强的品种,利润总会更有机会大于传统品种,但是风险也会比较高。从另一个角度看,新品种推广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平均一个品种从推出到流行大约需要2~3年,只是现在这个周期越来越短。品种跟风种植带来的风险愈发突出。在2021年最火热的‘弗洛伊德’,时间间隔不过两年,现在价格进入下行区间,开始有花农挖苗换新。昆明的花卉市场采访时,也听到生产商议论扩张时,表达出不会招惹‘弗洛伊德’的想法。因此,种植端品种差异化生产很重要。

花价整体下降  消费者是最大受益者

截至2023年11月,昆明花拍中心全渠道(含线上、线下业务)均价1.09元/支,同比下降7.63%。但下降并不是均匀分布在全年,1~5月前,价格尚可,而5~10月,价格明显下降,直至9、10月才因产量减少开始上升。斗南花卉市场5月后均价约在0.8元/支左右,对比去年同期下降十分明显。

图片
▲花伍鲜花新建的鲜花分拣中心

中国花卉协会市场流通分会副会长张力分析花价走低的原因有:一是产量提升,市场供应量上升明显,供需关系使然;二是与经济大形势相关的消费能力下降,一升一降,效果叠加,价格自然下行;三是来自网络电商的价格内卷。电商平台大卷价格,9.9元一束甚至被逼成了常态。由此,带来的后果是,成本越来越透明,价格水分被挤干。正常交易的商品价格也为此买单。如果这一现象维持下去,将给切花行业带来更大的风险。

产量的提升显然是花价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从理论上看,应该供大于求,但昆明花卉拍卖中心的成交率为96.47%,同比增加0.8%。对手交易市场也未出现大量花卖不出去的现象。这说明,消费意愿仍在。从KIFA大数据还能看到,花卉市场的备货期在拉长,不仅限于传统的节庆日备货高峰。各区域市场需求提升,不再是华东、西南、华南“独秀”,全国市场各区域需求更均衡发展。2023年切花产品量足价低质高,消费者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网络销售占比高速增长  商超是新发力点

当与采访对象谈及销售形式占比时,不同销售主体的估计略有差距。虽然电商所产生的市场搅动作用最明显,话题曝光度最大,但是电商占比仍旧是对手交易、拍卖和电商三者中最少的一个。只是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一直在调整,对手交易的主体地位在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冯怀斌认为,传统批发市场、大钟拍卖交易依然是产地端鲜切花的主流交易模式,传统鲜花电商的增长略显乏力,直播电商及城市商超渠道增长较快,市场竞争依然激烈。钱崇峻认为,花卉产品的非标性质决定了对手交易是理想方式,但网络销售的发展前景仍旧看好。根据权威数据,中国零售商品中24%已由网络销售占据,网络销售是未来趋势之一。更有说服力的是只成立3年的“花伍鲜花批发APP”。他们今年的平台成交数据达到5亿元,同比增长达3倍之多。花伍运营负责人张戈说,他们新建了1.4万平方米的集货点以应付日益增长的订单量。现在APP花店端的注册数已有50万人。在云南网络销售认可度最高的玉溪,电商的渗透率已接近一半,且这种趋势还在向其他地区漫延。刚成立1年的“云选”平台负责人张宇也告诉记者,这一年创业阶段的业务增长以5、6倍的速度在发展。还有不止一位采访者估算,网络电商的业务量之和应该可以抵上一个昆明花拍中心的交易量了。

图片

消费者最熟悉的直播销售的增长速度同样值得期待,虽然它现在在整体切花销售中的占比还很小,但从昆明每年鲜花绿植小件快递业务的增长中能看到未来。另一种模式是商超的进入。近几年,宜家、盒马及发达地区的城市商超纷纷增加鲜切花的销售,并形成自己的采购及供应链,尤其是盒马表现非常亮眼。

消费增长将延续  产销风险正在形成

钱崇峻从我国人均鲜花消费16支与全球经济发达地区的60支的差距得到了花卉消费仍旧将快速提升的推论,也从疫情3年斗南花卉市场仍旧有每年五六个百分点的交易增长看到了消费趋势的真实变化。冯怀斌的看法是,目前,我国花卉消费市场正处于快速增长趋势,未来5年鲜切花仍有较大市场发展空间。在与其它采访对象的交流中,大家也无一例外地对花卉消费持续增长抱有极大的信心,口红效应、消费观念变化、老龄化社会、消费便捷性等都成为有利因素。

但与此同时,2024年,面积扩张及高标准设施化种植带来的鲜切花产能、产量全面释放,预计鲜切花总体产能增幅将达到15%~20%。“高品质货品的占比将进一步提高,品类结构进一步丰富,特别是应季杂花品种的增长呈井喷态势,新奇的草本、木本花将更受市场喜爱。”冯怀斌预测说。

产量提升带来的问题会是供大于求后的价格下降,这在2023年下半年已表现很明显。不过邓玉娟认为:“位于市场顶端的20%高质量产品仍旧会有着合理的利润,中部的50%有微利,而最低端的30%很大可能要亏本。”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