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育种行业研究报告(下篇)

导语

上篇报告,我们分享了动物育种行业概况、行业技术发展历程、产业链。本篇报告,继续从市场规模、猪周期的影响、二级市场情况与一级市场情况展开介绍

核心概要

  • 头部上市企业现金流宽裕、具有强化育种供应链的情况下,跑马圈地效应凸显。未来头部企业或将通过“大鱼吃小鱼”扩展为“一体化战略”业务布局。
  • 上游育种技术存在高壁垒,中游一般以良种选育+繁殖的重资产高价格波动的商业模式为主,且育种及繁育环节难以切割。产业链机会点可关注于上游的育种技术支持和中游的育种阶段。

04、市场现状

 4.1  市场规模 

2020年,中国动物育种行业市场规模约为1648亿元。其中,畜牧业育种市场规模约为1505亿元,占比91.3%;渔业育种市场规模约为143亿元。2016-2020年中国畜牧业存栏量波动较剧烈,对于上游种源需求波动较大,同期中国畜牧业育种营收规模年复合增速仅为4.8%

畜牧业育种市场规模

图片

  4.2 猪周期影响  

2019H2,由于非洲猪瘟疫情爆发,母猪产能损耗严重,猪价实现高盈利。这导致 2020 年出现爆发性产能扩张,行业整体规模上升。2021 年开始,行业供需关系逐步调整,进入产能去化阶段,行业整体增速逐渐放缓。2022 年,猪价开始缓步上行,但持续时间不超过半年,在下半年跌至非洲猪瘟时期水平。因此推测行业存在短频波动,增长潜力在近年来位于较低水平。同时,考虑头部育繁销一体化企业产业聚合能力增强,尾部公司逐渐被淘汰,大而美育种企业对于育种“卡脖子”解决方案的需求仍然刚性,因此具有专业技术及养殖规模的育种企业或将突围行业低谷期,行业分化程度加大。

猪周期近况影响

图片

05、二级市场情况

  5.1 主营业务  

中国动物育种行业目前并未产生体量庞大且覆盖全动物品类的精细化育种企业。国内育种上市公司根据主营业务品种可分为两大主线,生猪养殖和家禽养殖。其中生猪育种以牧原股份、温氏股份、天邦食品等企业为代表,家禽养殖以圣农发展、立华股份、益生股份等企业为代表。而在牛、羊等畜牧业领域,行业龙头尚未彰显,目前代表性企业仅有天山生物

大多企业依托养殖业作为主要业务营收,同时发展育种、饲料、屠宰及食品加工业务,通过全产业链一体化的战略矩阵提升产能。

图片

  5.2 财务情况  

从财务数据来看,头部育种企业的竞争格局呈现二超(牧原股份及温室股份)多强的格局。

从主要公司近年的财务营收表现来看,牧原股份、温氏股份在营收规模方面远超同业平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具备用于育种研发的资金和产业资源。其他玩家的营收规模均在十亿级至百亿级。这主要原因在于动物育种巨头以养殖为核心,规模化布局全产业链,达到了降低育种成本、提升生产效率、专注业务升级转型;而其他主要上市企业在扩张养殖规模时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资金进行基础建设,在建厂、育种、繁殖、养殖等产业链打通过程中产生大量开支,边际成本随扩张而线性同步增长,因此营收和利润会随企业扩张政策而产生波动。

从主要公司近年的毛利、净利表现来看,育种行业平均盈利表现均不佳。主要上市企业的企业净利表现在1%-7%之间,但不乏有部分玩家仍处于亏损状态。

从主要公司近年的现金流来看,仅牧原股份、温氏股份、益生股份、金新农等现金流表现比较宽裕,而其他公司报告期末现金余额仅为5-10亿元及以下。

从主要公司近年的研发投入来看,行业整体研发投入较低。仅益生股份超4%,处于该营收量级研发开支合理的范围。

从主要公司近年的能力(资产周转率)来看,部分头部企业的资产周转率表现合理,而其他玩家表现均欠佳。由于育种行业公司经营所需大量生物资产、厂房设备等基础设施,总资产基数较大,而表现较好的头部玩家目前已通过深耕产业链一体化,产品及销售渠道矩阵得以深耕,获得较高效率的周转能力。

预计在未来,头部企业或将为了克服企业负外部性、减少竞争以及增强对市场的控制力,以并购为主要手段,通过“大鱼吃小鱼”扩展为“一体化战略”布局,强化对上游的育种供应链及下游应用市场的控制力,因此纵向整合类并购事件或将不断增加,并购动因更趋向于降低经营风险。

图片

  5.3 育种业务  

牧原股份、温氏股份的父母代数量、出栏商品数量远超其他企业,牧原股份在种源自给方面的研发力度远超其他企业。而从其他企业所披露的自繁自育数据,整体繁育投入力度差异不大。

图片

06、一级市场情况

动物育种一级市场的主要玩家按照其商业模式可分为育种服务商、育种类 Biotech 服务商、育繁销一体化种业公司

图片
图片
图片

数据更新时间:2023/11/13

总结

  • 国产替代动因是什么?驱动力是否强韧? 国产替代政策先行,大部分国内育种科研多以高校牵头研发,并与市场化企业进行合作或种源外部授权,研发结果的落地情况及商业化转化节奏比较慢
  • 市场现状怎样?2016-2020年中国畜牧业存栏量波动较剧烈、上游种源需求波动较大,同期中国畜牧业育种营收规模年复合增速仅为4.8%。在头部育殖销企业产业聚合能力增强、尾部公司逐渐出清的背景下,大而美育种企业对于育种“卡脖子”解决方案的需求仍然刚性,因此具有技术壁垒的育种企业或将突围跑赢行业低谷期
  • 主要经济动物的商业模式? 从主要经济动物的中游商业模式来看,自繁自养模式及育种技术研发在猪、鸡等商业化成熟的经济动物领域布局较多。该模式下,企业可以根据动物不同生长阶段、营养需求方面都有较多技术储备和深入研究,持续通过研发实现产品与技术的更新迭代。而在牛、羊、水产等经济动物领域,自繁自养模式及育种技术水平占比仍较低,有较大的发展潜力。目前,市场以传统农户散养模式、动物市场交易、经纪人撮合交易模式为主。
  • 主要上市公司表现如何?从现金流角度来看,仅牧原股份、温氏股份、益生股份、金新农等现金流表现比较宽裕,而其他公司报告期末现金余额仅为5-10亿元及以下。从育种业务开展进程来看,头部育种企业的育种研发力度、种源储备量远超其他企业,其他企业在繁育投入力度上差异不大。头部企业在现金流宽裕、具有强化育种供应链的情况下,头部效应凸显;而其他上市企业短时间内的研发育种技术、拓展产能可能将受制于账面现金
  • 产业链机会在哪?上游育种技术存在高比壁垒,中游一般以良种选育+繁殖的重资产高价格波动的商业模式为主,且育种及繁育环节难以切割;机会点或主要存在在上游的育种技术支持和中游的育种阶段
  • 鸡、猪等商业化体系成熟的领域,头部效应明显。头部企业现金流丰厚,育种研发布局多,或将持续布局育种卡脖子技术,通过自建产能或收购潜在企业的模式继续扩张。该领域可关注上游育种技术服务商、中游种源企业及养殖头部企业。
  • 其他动物领域仍依赖经纪商撮合、活市交易等比较落后的商业模式。该领域的商业整合有待加强,繁销一体化企业的发展空间较大,值得期待。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