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机市场发展的部分制约因素

客观地说,没有只涨不跌的市场,也没有稳赚不赔的产品。涨有具体原因,跌有叠加因素。农机市场面临的阶段性低迷形势,是多种不利因素叠加的结果。

产业升级步伐缓慢。优质产业资源难以协同,低效产业资源无法退出,农机企业面临产业存量调整和增量培育的双重考验。

一是农机制造企业越来越多,制造资源重复。国内仅规模以上农机企业已经接近2000家,龙头农机企业所在区域普遍存在数十家小微企业进行激烈竞争,且每年都有新的面孔加入。行业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产能过剩矛盾得到进一步体现。

二是产业转型升级乏力。原材料持续上涨,产品价格下滑,发展模式难以为继。高端产品制造能力不足,中低端产品缺乏产权知识保护,同质化现象严重。据统计,我国高端农机产品占比远不到5%,其余90%以上部分则由同质化中低端产品组成。产业资源冲突,一方面面临战略资源发挥不出优势,低端资源难以有效退出;另一方面缺乏战略定位,随着国四、国五切换呼声提高,企业难以做出新的制造资源投入。

三是创新能力欠缺。创新能力不足成为农机企业发展“软肋”,企业研发投入不及2%,远远低于跨国公司水平。农机企业利润降低,难以持续加大对高端农机产品研发投入;从制造业的角度看,农机企业一线技术工人无论是数量还是技能都无法完全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中高级技工比例明显偏低。

市场开拓困难重重。经销渠道弱乱散小、无序竞争的格局仍未改变。

一是规模竞争优势尚未形成。我国目前拥有农机经销企业两万家左右,多是区域性的农机经销商。全国性的跨区域经销商严重缺少,百亿级的农机经销商龙头仍未出现,经销商经销集中度远远落后于农机企业产销集中度。

二是竞争模式有待提升。市场形势低迷,市场上农机品牌越来越多,经销商时常处于价格战的恶性竞争的漩涡中,短期内发展举步维艰。一些经销商因把握不住市场需求,进货失准导致大量产品库存,出现资金周转困难。农机企业实施渠道终端下沉,县域、乡镇渠道成为主体,很多经销商因授权区域较小、缺乏先进的竞争管理手段,经营利润难以支持高密度促销的基本运营。经销商微利经销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部分区域平均利润率不到2%,多家经销商出现亏损。

三是缺乏市场环境研究能力。缺乏购机政策研究,市场透支造成经营风险。由于近年补贴政策调整,单台补贴金额调整,甚至个别区域年内多次调整,提前透支给经销商带来较大的资金风险。

用户需求推迟。一些区域用户作业收入降低、购机成本增加,制约了用户的购机。

一是经营收益降低。我国大中型拖拉机、收获机械市场等主导产品保有量逐年增加,部分区域需求接近饱和,田间作业价格竞争激烈、竞相压价,农机经营收益难以得到保证。

二是种植用户收益减少。随着玉米、水稻粮食作物价格调整,部分用户种植饲料作物缺乏成套农业装备,种植西瓜、蔬菜等经济作物遇上价格低迷,购机能力明显减弱。

三是购机成本增加。国补政策调整,部分单台机型补贴金额逐年调减,个别机型调减力度甚至超过用户的年经营收益。国四产品制造成本增加,销价同步增长。同时,部分用户对国四产品持观望态度,延缓了整机购买需求。部分区域用户希望直接购买高端产品,由于产品价格比中低端产品偏高,缺乏专项、叠加购机补贴支持,暂缓了购机需求。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