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蚕养殖产业发展现状:地方促进政策持续出台,市场可增长空间较大
内容概况:整体桑园面积情况而言,2022年我国桑园面积约1170.4万亩,较2021年小幅度下降。2022年我国整体蚕茧产量达88.03万吨,其中桑蚕茧占比超9成,达80.24万吨。
关键词:桑园面积 蚕丝产量 蚕丝织物产量 蚕养殖产业链概况
一、蚕养殖产业概述
我国具有十分悠久的桑蚕养殖历史。桑蚕养殖作为我国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因其产物的广泛应用能够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使得国家越来越重视,并大力发展。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外对于桑蚕产品的需求量也在逐渐提升。蚕丝是自然界中集轻、柔、细为一体的天然纤维,素有“人体第二皮肤”的美誉,被业界称为“纤维皇后”。其主要成分为纯天然动物蛋白纤维,其构造和人类的皮肤是最相近的,蚕丝按照蚕类型分类桑蚕丝和榨蚕丝等其他蚕丝,桑蚕丝中双宫茧和单宫茧蓬松度和保暖度高,细腻舒适度高,寿命相对较长,价格也相对最高。
二、蚕养殖发展背景
丝绸一定程度上相当于奢侈品品类。丝绸制品由于原料成本较高价格相对较高昂,从而限制了丝绸市场的打开。蚕丝的成本在30万-50万元每吨,棉花的成本约2万元每吨,化纤的成本约为1万元每吨。为促进我国茧丝绸行业持续发展扩张,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策持续出台相关政策和规划促进我国茧丝绸作为优势行业发展,地方政策主要集中于我国蚕养殖生产主要省份,如广西和四川等,同时,作为我国传统重要丝绸产品中游的蚕养殖有望受益。
三、蚕养殖产业链
蚕养殖产业链整体较短,上游主要为蚕种繁育、桑叶种植等,中游主要为蚕养殖,国内整体种植仍较为分散,以农业合作社等为主,市场集中度较低,经过蚕茧收烘、缫丝加工、绢纺丝织、丝绸印染,下游是茧丝绸、家纺、服装制造、对外贸易等。目前中国是全球茧丝绸原料的主产地,蚕茧和生丝产量占全球产量的比例均超过70%,居世界第一位。
目前中国蚕丝行业需求市场只要集中在家纺与真丝绸缎领域,两市场需求占比超七成。家纺产品很大程度上是由家庭可支配收入来决定的,伴随着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起居空间内的品类也在扩充。从2000年比较普遍的化纤被到后来的棉被,再到现在市面上主流的羽绒被和蚕丝被,很多低线城市客户并没有跟上消费迭代,使得羽绒被、蚕丝被在家纺行业是处在1000+的高价值产品门类中,蚕丝等需求在低线城市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四、蚕养殖现状
由于我国蚕桑生产区域之间经济水平、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历史文化之间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我国不同区域间蚕桑生产模式和技术特征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华南蚕区中广东、广西具有独特的气候优势,蚕桑生产前期投入低,见效快,产量高。华南地区蚕桑生产的主要模式是发展高产、高效型蚕桑产业。东部蚕区是我国传统的优质蚕区,桑生产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西南和北方蚕区桑园面积保有量较大,但单位面积桑园产茧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生产规模均较小,蚕桑生产发展的优势不明显。整体桑园面积情况而言,2022年我国桑园面积月1170.4万亩,较2021年小幅度下降。
过去几年间,中西部产区普遍将蚕桑产业作为扶贫富农重点产业,种桑养蚕积极性较高,丝绸工业除蚕丝加工外,已逐步向蚕丝被、绢纺、织绸等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方向拓展。东部产区则在技术、研发上保持优势。各地规模化集约化蚕桑示范基地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示范基地种桑养蚕机械普及率、生产效率、蚕茧产量质量等显著优于家庭小规模生产模式,通过典型示范经验推广,有效带动其他地区蚕桑生产、蚕茧质量整体提升,桑蚕生产进一步向优势产业带聚集,推动蚕茧生产量稳质升。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整体蚕茧产量达88.03万吨,其中桑蚕茧占比超9成,达80.24万吨。
中国几乎主导了全世界丝绸产业链的前端,但由于中国丝绸服装行业缺乏国际知名品牌,中国企业大多只是赚取加工费、原料费,把高附加值的末端让给了单纯依靠丝绸深加工再出口的法国、意大利等国。由于缺乏世界知名品牌,中国丝绸远未实现其应有的经济价值。2022年全国蚕丝及交织机织物(含蚕丝≥30%)累计产量为29835.1万米,较2021年减少了8797.3万米,同比2021年下降16.7%;2022年月均产量为2486.3万米。
五、蚕养殖相关产业竞争现状
蚕养殖行业面临着生产成本上升、劳动力短缺、融资困难等多重挑战。同时,市场竞争激烈,行业毛利率较低,一些新进入者和小型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而压低价格,导致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此外,经济发展中国家的丝绸业正在快速发展,与中国竞争初、中级产品市场。尽管如此,茧丝绸行业仍有发展潜力。政府不断完善质量管理规范,加强市场监管和品牌建设,行业品牌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随着消费者对丝绸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茧丝绸行业的未来市场前景仍然值得期待。因此,企业需要积极寻求转型升级的途径,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