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再小也能实现智能化!年投入300万+,这家在智能赛道深耕10年的企业给养殖户哪些建议?

尽管养殖业智能化在近年来才逐渐呈现燎原之势,但实际上许多企业已投入智能化研发多年。在这期间,由于市场的不成熟,参差不齐的质量与高昂的建设成本让部分中小规模养殖户望而却步以至于固步自封。

南商农科作为一家专业从事智慧化、智能化猪场总包建设,系列智能化、自动化养殖设备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企业,专注10余年,具有4代智能产品更迭,年产能100万套,获80余项国家专利,与牧原、新希望等国内100余家规模养殖企业深入合作,在该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为此,农牧前沿特邀南商农科区域总监王高远为各位养殖户指点迷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快速布局智能化,赶上行业滚滚向前的快车道。

图片

智能产品应配尽配 三大方法造就最优选择

1、智能化作为养殖业现在的趋势,市场的应用现状如何?有没有亟待解决的难点和痛点?

王高远:以前一些养殖户会靠赌猪周期来赚取利润,猪价上行就进场,就目前而言这种生存空间只会越来越小。如果想长期发展,还是要持续在生产成本和内部管控上下功夫,所以智能化产品逐渐变成主流诉求。就销量来看,智能产品正处于规模增量的状态。

由于近两年智能化是行业风口和趋势,大批集团企业、设备厂商,包括一些之前不做智能化产品的设备厂家也来涉足。但智能产品跟基础产品不同,需要大量的技术沉淀和实验数据来验证产品的优劣。一款完善的智能化产品,至少需要3~5年的发展,包括到猪场去验证、发现问题后重新优化、优化完再验证,相对完善之后才能推广到市场,才能为养户带来实际的效益。

这就造成两方面的问题,第一由于目前市场鱼龙混杂,一些养殖户单纯通过产品的外观或价格来选择产品,导致体验感不好,对智能产品不信任甚至产生排斥。第二、操作人员的使用配套问题。整个市场还是以中小规模为主,由于智能化产品的操作相对于自动化设备更复杂,对饲养员的素质要求也更高,如果不能熟练操作,它的价值也没有办法体现出来。这是目前比较难解决的两大痛点。

2、市面上智能设备鱼龙混杂,贵司在开发前是否对市面上各类智能产品做过对比,分别有什么普遍问题?

王高远:第一、故障率高,不仅不能提高效益,人员进去维修还会带来生物防控风险。第二、抗风险能力不强。特别是一些中小猪场在偏远地区,电压、水压不稳,容易对电器类产品产生损伤。

其实最早我们也遇到过这些问题,一款产品在一轮一轮的测试优化中可能要解决上百个问题才会推广到市场。南商农科的产品不仅会在研发中心,还会在自己和客户的养殖场进行实验,确保产品的完善和适配性。

3、多少规模的养殖场适用智能设备?针对市面上存在的问题养殖户要如何选择?智能设备的应用是否会加速行业去产能?

王高远:在我看来,上到10万头的母猪场,下到几百头的肥猪场,只要猪场老板有这方面的认知和理念,希望通过智能产品提高生产效益,就都可以使用不同系列的智能产品。

可能小规模养户会担心成本问题,实际上保育阶段和育肥阶段使用的智能饲喂器的投入产出比是相当高的。我们做过实验对比,一般来说保育阶段三批次产生的效益就已经远远大于设备本身的投资了,所以说不同的猪场只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匹配不同系列的产品,都能实现智能化,从而满足不同需求。

大家在选择智能产品时可以从这三方面入手:首先货比三家,不仅比价格,还要比厂家的技术实力、客户案例、售后保障等。其次,针对一些产品可以进行先试用,比如针对有需求的客户,鉴于以上种种原因,对产品持怀疑态度。公司可以通过一个试用的政策,让他实际去感受产品对猪场生产效益带来的提升。最后,我们公司也会在全国各地做一些样板客户,大家通过样板客户的效益变化也能直观地感受到产品的优越性,快速提升周围养殖户的信任,从而作为自己选择时的参照。

市场是一把无形的手,在优胜劣汰中是一定会把相对低效的产能清退掉的。所以对于去产能的问题,普遍认为大概3~5年会进入产能相对平衡的状态。

大量研发投入 促进成本更低、生长更快!

4、简单介绍一下公司目前的各类智能化产品,对比其他设备厂家优势在于?

王高远:南商农科的智能产品在国内算是比较齐全的。包括妊娠母猪的群养系统、妊娠母猪、哺乳母猪的精准饲喂器、保育和保育肥一体的智能粥料器以及种猪场使用的种猪测定站。

图片
图片
南商农科部分智能产品

优势在于两点:第一、研发、生产、销售、交付为一体的一条龙服务,这10多年来我们对产品的技术端、生产端坚持全流程把控,最大限度地保证产品的质量、性价比和客户使用的满意度。第二、技术实力雄厚。我们在研发端每年投入300万左右,有时会更多。不仅是资金,还有精力时间这些,最终形成具有相对优势的核心竞争力。

5、有无具体数据或案例表明猪场配备相应智能设备后人员及生产效率的变化幅度?

王高远:以我们的智能饲喂器为例,据数据显示,哺乳阶段单头母猪一个分娩周期可以节约饲料16kg以上,人工由原来60头/人提升至80头/人;保育阶段粥料饲喂料肉比降低了0.2、饲料浪费率降低3%、实现一人管理4000头猪!

图片

实验发现,使用保育育肥一体机可以降低了猪只生产成本并提高其生长速度,具体表现在:养殖成本从原先的8.5元/斤降低到7.5元/斤;保育成活率和育肥成活率分别高达98.6%、98.8%;使用粥料器饲喂能显著减少仔猪因为不适应造成腹泻及呼吸道疾病,大幅降低用药成本;采食量提高,育肥猪日增重980g,较使用设备前多50-90g;80日龄体重达到38kg(正常水平33kg左右);提前7-15天出栏。

图片

6、目前国内与国外部分国家的养殖指标还有一定差距,您认为通过智能化设备是否能缩短差距甚至实现一定程度赶超?

王高远:通过智能化产品的应用是肯定能缩短养殖指标的差距的。但是说赶超的话,需要在各个方面做整体的提升。如果一个猪场在非瘟防控、人员管理、采购成本、销售渠道等方面都做得很好,想进一步提升,智能产品肯定是不二的选择。但猪场最终成本涉及的东西很多,包括批次化生产、死亡率、疾病疫苗以及猪场模式和种源等等,智能产品对于猪场来说,是现阶段的重要手段,但不是一劳永逸的工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农牧前沿(ID:AgricultureFrontier),作者:罗晓雨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