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两年写进中央一号文件,订单农业如何迈向新阶段?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出现一些“新面孔”,但很多是“老朋友”。如订单农业,第一章“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中提到,鼓励发展粮食订单生产,实现优质优价。第五章“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中提到,深入实施“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鼓励发展农产品电商直采、定制生产等模式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同样提到了订单农业,在“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部分指出,“开展订单农业、加工物流、产品营销等,提高种粮综合效益。”

《“十四五”电子商务发展规划》更是指出,“发展订单农业,赋能赋智产业升级”。

连续两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订单农业的重要性由此突显。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农参总编辑铁丁老师认为,发展订单农业是塑强品牌,解决品牌产品种、销难题的有效路径。依据市场需要,依据消费者需求,反向推动农业结构转型升级,有利于打造知名农业品牌

订单农业由来已久,这些年进展如何?瓶颈有哪些?可总结的模式有哪些?

一、追根溯源,了解订单农业

订单农业,简单来说,就是市场需要什么,就种什么,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农户每年的收益,有序调整供给结构,维稳市场。

西方发达国家的订单农业始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1930-1950年,订单农业在欧美地区迅速发展,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荷兰、匈牙利等国家相继参与其中,订单涉及的农产品主要集中在粮食、畜牧、水果、蔬菜罐头加工和制种等方面。20世纪末,订单农业已成为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之一。

图片

以美国为例,订单农业的类型包括集中模式、核心模式、多元模式、非正式模式和中介模式。

集中模式:承包公司通过对中小农场的农作物生产支持,产品收购,产品加工和包装,以及市场开发等经营环节紧紧地控制农作物产品质量。这种模式可以用于烟草、棉花、辣椒粉、甘蔗、香蕉、咖啡、茶、可可和橡胶等作物。

核心模式:这是集中式模型的变形。生产企业还同时拥有和管理产品加工厂, 为了能保障工厂生产其规模往往是比较大的。它主要用于果园作物及新鲜蔬菜和水果的出口。

多元模式:多元模式通常涉及政府,法定机构和私营机构与当地农民共同参与的。该模式可以分别有独立的组织负责信贷、生产、管理、加工和市场销售。

非正式的模式:这种模式基本上是由企业家个人或小公司与农民按季节签署的非正式的简单合同。作物通常只需要少量在当地市场的加工、包装和零售,比如蔬菜、西瓜和水果。金融投资通常是最小的。这也许是在所有合同模式中最具投机性的一种,企业和农民都会有合同违约的风险。

中介模式:这种模式由正规的中介机构(收藏家、农民团体、非政府组织)与公司和农民分别签订合同。在这个模式的主要缺点是它会割断公司和农民之间的联系。

美国“农场主经济”催生了订单农业,并在发展中不断趋于完善。与美国模式不同,订单农业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出了适应我国国情的特色形式。诸如“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龙头带动、政府推动、市场驱动、农民联动”“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等模式。

客观上看,订单农业是对农产品品质进行把控的有效手段,是农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必要路径,解决滞销、劣质等“顽疾”,订单农业是一剂良药

二、发展瓶颈不容忽视

从消费端来看,可能对产品品类的需要处于动态变化中,但对颜值高、富营养、口味佳的产品需求从来是不变的,甚至与日俱增。问题在于,作为典型的非标产品,农产品的标准化是很难执行的,这在订单农业推行中就催生一系列问题。

最大问题,信任危机。

国内外的订单农业都存在这个问题。国外学者Zylbersztajn通过对巴西东北部的西红柿订单农业违约率的研究,发现该订单的违约率与农户生产经营规模有关,生产规模越小,农户最终违约的可能性越大。我国学者雷红指出订单农业毁约问题是主要由于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职能定位偏差以及农民自身专业化程度不够所引起的。除了政府和农户自身的问题,从组织形式上,“公司+农户”的组织模式对公司与农户的契约关系具有负向作用,“公司+经纪人+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组织模式由于中介组织的加入能提高订单农业的履约效率。

具体来看,农产品价格波动大是履约率不高的主要原因。订单农业签订的合同价格与实际价格往往存在差距,若价差过大,合同双方出于利益考虑,极大概率出现一方违约的问题。

价格之外,农产品品质不稳定也是违约因素之一。由于目前的订单农业极少是全环节参与,在快成熟的前期介入,加之分散的农户种植、管理水平都存在差异,以及自然条件的多变,最终收获的产品无法达到统一的标准要求,随之就会出现不愿收购的情况。

综合来看,市场价格好的时候农户倾向毁约自行销售,企业布局订单农业投资大、回报周期长,无论从哪一方来看,推进订单农业都存在不可避免的现实困难。

三、标准化、品牌化推动订单农业破局

知其难为而勉力为之,是国内订单农业实践者的真实写照。

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农参总编辑铁丁老师指出,纵然存在瓶颈,但订单农业的价值不应被否定,这背后是旺盛的消费市场对高品质农产品的渴求,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专题文章《铁丁:美需农产品是品牌建设的主阵地》中,铁丁老师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将农产品划分为三类:基需农产品、刚需农产品、美需农产品,衡量这三种农产品的供需关系,以美需农产品为代表的品牌农产品正是订单农业落地的适宜品类。品牌农产品代表着标准化,而这正是订单农业的核心。

零售巨头正快速涌入订单农业赛道。

搜集近几年的订单农业资讯,不难发现以盒马、百果园为代表的零售企业正加快布局订单农业。

截至2022年10月,在全国24个省(区、市)已有140个盒马村,年度农产品销售额达70亿元,带动4万余名农民就业,实现农民人均年增收超过25000元,促进农村土地流转10余万亩。

图片

在首个“鲜花盒马村”——山东菏泽皇镇街道南靳庄村百艺芍药基地,上市的鲜花有了统一的标准——花径大小、花枝长短、开放度等等;在陕西首个盒马县——清涧县,黑猪养殖有了全方位新标准——黑猪不是越肥越好,第六根和第七根肋骨之间的膘厚度不能超过3公分;黑猪生长周期要超过300天,生猪毛重在230至260斤之间,才够上市标准。甚至对于预制菜的原材料,盒马也进行了“私人订制”,如盒马预制虾,要求湖北的洪湖、潜江等地的小龙虾生产厂家从生产环节投虾苗的水质检测,到三次清洗、机器加人工挑选,要严格把控活虾质量,盒马甚至把掉一只钳子的单钳虾的比例、克重也写进了标准里。

在“十四五”期间,盒马还将在全国建设1000个“盒马村”,并在国内农业产地采购共计1000亿元的优质农产品,持续通过盒马村模式探索中国订单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

“水果一哥”百果园更是在国内率先建立了全品类水果标准分级体系。根据水果的糖酸度、鲜度、爽脆度、细嫩度、香味和安全性系列等关键指标,对水果进行量化分级,进一步将果品分为招牌、A、B、C等四个不同等级,并对应不同的价位,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图片

产品分级的背后,是把订单生产的理念深入到水果产业链,从产品种植、加工、运输、配送等各个环节来提升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以产品种植为例,百果园向合作的种植基地推广现代化的种植理念和技术,通过选种育种、种植采摘到营养管理等全方位的赋能,帮助种植基地培育优质产品。

此外,叮咚买菜也已经签署了上百家订单种植基地。

不难发现,近年来走红的农产品,它们或多或少需要满足这些条件——健康好吃,有一定稀缺性,强调产区优势,商品化程度高,方便运输,逐步建立起品牌化,以及可供营销讲故事的空间等。零售企业入局订单农业,最直观的结果就是体现在终端产品的优质溢价上,也就是通过订单生产快速实现了品牌化

盒马与新疆库尔勒美旭香梨农民专业合作社联手打造“树顶红”香梨,作为香梨中的消费升级产品,一般在十几个梨或者是二十个梨才能选出一个,价格比普通香梨价格高30%左右,目前在盒马的售价为24.9元/6个。提到百果园,更是离不开两个关键词:贵、好吃。不同的等级,产地、价格、运输、包装、营销不同,进而盈利能力不同,其中招牌、独有果品的毛利率能达到35%左右。

图片

另一个趋势是,区域公用品牌在订单农业中崭露头角。

产品质量和消费者口碑是检验农业品牌质量的“试金石”。订单农业能保护农民和农业企业利益不受巨大损失之外,还有助于农业品牌的建设,反之,品牌化的过程,也在助推订单农业的落地

今年4月,南京市级区域公用品牌“食礼秦淮”和盒马、叮咚买菜、车鲜达三家企业进行意向签约,为南京农业主体揽得7500万大订单。订单的促成,背后是政府的背书,而这正是区域品牌的独特优势,提升了订单双方彼此的信任度。

在江苏淮安,“淮安大米”区域公用品牌建立起“四个统一”整合机制,统一优种优苗、统一种植管理、统一收储加工、统一质量标准,通过订单式种植、回购,发展优质食用稻米220万亩,获得广大消费者普遍认可。

图片

在山东单县,单养千秋保种育种创新示范基地可以提供种羊、饲料给周围农户,帮忙规划建设养殖棚舍,提供养殖和疫病防治技术,通过采取订单式回购合作方式,直接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形成10万只的养殖规模,带动实现周边养殖场、合作社和农户增收5000万元。标准化青山羊的订单养殖,为做出一碗美味的单县羊肉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样的案例不在少数,区域品牌对订单农业的布局,使品牌授权主体拧成一股绳,围绕着品牌溢价,更愿意投入高成本在生产端,由此促成正向循环,解决订单农业履约率不高的问题。

四、结语

铁丁老师指出,订单农业模式是打造“五好品牌”的有益尝试,即好人用好的品种、好的技术,种出好的产品,卖出好的价格,从根本上解决传统农业“凭经验种地、看天吃饭、丰产不丰收”的问题

订单农业、定制农业多次被中央提及,关键在于它免去了农民“种出来卖不掉”的后顾之忧,让收入更有保障。农业市场中本就隐藏着一定的潜在风险,受天气、社会经济、市场调节的滞后性等多方面影响因素较大,农户需要应对销售渠道不畅、价格波动不稳定等问题,有时甚至增产不增收,影响生产积极性。

虽然订单农业无法在根本上消除这些潜在风险,但在应对风险方面,企业的承受能力明显要强于农户个人,签订农业订单,农户可以有针对性的按照企业针对市场需求的引导进行种植,规避了不必要的风险和麻烦。而企业方面则可以有更多前端性市场布局,可以扩充全产业链发展布局。

订单农业在引导农户种植的同时,也会形成统一规范的种植标准,有助于推动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农户在种植过程中逐步会形成绿色化生产方式,对做优做强地标产品、做好“土特产”文章产生推动作用。

未来,随着互联网经济的不断发展,订单农业这种由市场反向支配生产的模式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大有可为。

通过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农业的多种功能不断被开发,农产品的价值链不断提升,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被满足,从而形成了需求牵引供给,新供给激发新需求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发展路径,推动乡村经济大踏步发展,迈上品牌强国的新台阶。

参考资料:

[1]农资与市场:美国农场的订单农业怎么搞,思路值得借鉴!

[2]安徽财经大学:农业价值链背景下农户参与订单农业影响因素研究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农参(ID:ppnyck),作者:陈红新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