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种猪34.6万头!如何看待牧原育种的“十破十立”?种业的创新还是尴尬......

非洲猪瘟加速养殖端集约化水平提升。国家提出种业振兴行动,把种业提升到了战略高度。多种因素促使各大企业对“种”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纷纷建立自有种猪体系,我国种猪市场发生了较大变化。

作为目前的养猪“一哥”牧原,在2021年成立了子公司河南牧原种猪育种有限公司,并在全国范围内布局种猪场,开展种猪销售业务。2022年,牧原销售种猪34.6万头,成为国内最大的种猪销售企业之一。

图片

秦英林上个月在第十九届畜牧科技与经济(全球)高层论坛上分享的牧原育种的“十破十立”,对种猪和育种行业带来不小冲击。(如图)

图片

对于行业老大的做法和观点,业内毁誉参半。既有不遗余力的吹捧,也有毫不避讳的质疑。

不少种猪领域专业人士认为其有悖育种科学,否定了育种工作。

也有人认为,牧原凭借此法登顶全国,取得了巨大成功,其生产指标各项数据都十分优秀,事实证明它的育种方法能在生产上带来更好的效益,应属大胆创新,另辟蹊径。

进而对于到底什么是育种?育种是否有确定的基本路线?牧原的做法是否值得推崇?引发了行业热议。

牧原抛出了非常吸引眼球的言论,乍看之下打破了常规的金字塔育种体系,笔者认为,牧原公开提出的“十破十立”是一个思想纲要,依然有较多细节需要进一步阐明,也有进一步的解释空间。仍要具体到操作细节,才能决定其基本逻辑是否科学,以及是否值得学习和复制。

比如,其中一条比较关键的是对“纯种选育”的观点。牧原提出“不依赖纯种,不迷信原种”但需要追求“性能稳定”。如果指的是完全不做纯种选育,那么如何保障后代“性能稳定”?

延伸到下一个问题,“不求‘正二元’,只要产子多就好,以及不恪守三元杂交模式,只要生长快、肉质好就好。”也有国际知名育种企业(如PIC)采用多系杂交,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二元”。如果牧原所说的“不求正二元”指的是这种模式,那么其实很好理解,但如果仅仅指的是轮回杂交或者商品猪种用,那么如何能保障其稳定输出“产子多”等优良性状呢?

众所周知,种猪的性能最终需要体现在商品猪上,而这其中是有一段延迟的。从挑选种猪到商品猪出栏,就像“开盲盒”的过程。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传统的纯种选育、三元杂交,就像把需要的性状挑出来放到一批特定的盒子里,拿到这批盒子,就能开出想要的性状。也就是提高从“盲盒”中获得所需求性状的概率,尽可能地将“盲盒”变得更“已知”。然后在商品猪群将这些“已知”的盒子里的好性状组合起来,形成杂交优势。

而业内有观点认为,牧原提出的方式就像把“已知”的盒子又变成“盲盒”,是一种盲人摸象式的育种。

在非洲猪瘟复产阶段,行业内采用轮回杂交和商品猪种用快速恢复了生猪供应,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当前行业对种猪已经从量的需求转向质的需求,假如继续采用轮回杂交或商品猪做种,是否可以保障后代表现出人们所追求的性状?以及在商品群如何最大化杂交优势?这是一个有待进一步回答的问题。

如今牧原在行业内遥遥领先,断层第一,其成功是客观存在的。一家成功的企业,它的做法和理论至少目前是经过实践检验的。

但笔者也认为,任何观点,应当从当事企业的利益角度和客观条件来看。牧原是一家成功的养猪企业,拥有很大的种猪和商品群体。自建种猪体系成本问题是当前许多集团企业育种遇到的一大挑战,不难发现牧原的育种路线有利于降低其自身的成本。但对于体量更小的企业是否适用?其外销种猪质量表现如何?很难说。

而牧原此法是否能为种业带来积极的变革,还需时间验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牧网(ID:xinmunet),作者:王之娴,原文标题:《销售种猪34.6万头!如何看待牧原育种的“十破十立”?种业的创新还是尴尬......‖创脂生物特约·周一见》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