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业未来如何发展?李希荣、秦英林、刘畅、陶一山、白善霖、余平这样研判
近日在河南南阳举行的2023第十九届畜牧饲料科技与经济(全球)高层论坛上,包括牧原、新希望、唐人神在内的众多行业龙头,现场分享了各自在企业传承、生产经营、降本增效方面的举措和成果。
Part.1 秦英林:牧原力求控制成本,目标零豆粕添加
会上,牧原董事长秦英林详细介绍了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的具体举措与挑战。科技赋能、死磕技术、破旧立新成为当下牧原追求降本增效、实现企业价值的重要展现。
随非瘟防控常态化,产业信息透明化,猪周期波动对行业影响逐步淡化,养殖企业生产经营考量方向也正发生转变。
报告中秦英林认为,目前生猪养殖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非瘟冲荡之后,行业长期持续稳定生产,猪价偏低运行,带来的生产过程成本领先挑战。
他提及,目前牧原生猪饲养成本平均成绩,和丹麦相比头均仍有600元的差距。但如果仅把养得好的猪批次进行对比,目前牧原也能赶上丹麦猪的水平。这就说明,养猪内部成本控制空间非常大。
“这个差距就是机会。我们的难点就是寻找突破口。”秦英林称,生猪产能规模越大,成本控制的潜力就越大。
生猪养殖过程中消耗的成本都分布在哪些环节?
秦英林用图示向现场同行从种猪环节、疫苗兽药、饲料、人效、物效等各环节成本方面详细进行了分解。把成本可提升范围分解后,如何降低这些方面的成本,就是当下养殖企业面临的挑战。牧原股份的迎战逻辑,是从技术元点发力,实现业务底层突破。
“我们经常在经营层面讨论问题,其实背后更要抓运营,抓生猪成活率,抓人的效率、物的效率。企业经营的精力应该向下走,去找现场管理中的问题。把养猪遇到的种、料、康、养、舍还有人、资、管、发、财等20项,都作为研究的技术目标,推动底层研发,实现智能化。”秦英林向现场参会者展示了当前牧原股份信息化管理的实现效果。目前该公司信息化数据涉及2100项指标,每天产生10亿条数据,通过信息化管理。该公司逐步实现了管理精细化、业务信息化、运营财务化,最后实现集团高效管控。
近年来,技术创新、科技武装已几乎渗透到牧原股份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而其中在多个环节中,该公司通过与技术“死磕”,不断破局。
“通过大数据分析,我们发现生猪营养是过剩的。通过精准配方,企业实现了精准饲喂、精准计量,完成低豆粕应用。”秦英林举例称,牧原实施低豆日粮技术后,2022年饲料豆粕用量占比为7.3%。
目前牧原已开始研究如何做更低成本的生物合成氨基酸,进一步支撑成本下降。1993年开始,牧原就开始推进氨基酸合成应用,当年引入了赖氨酸,2000年引入苏氨酸、2002年4月份引入色氨酸,2016年引入缬氨酸,2019年引入了异亮氨酸。
据介绍,近两年牧原在生物合成氨基酸方面持续发力,目标在当前低豆日粮的成果上,进一步突破到实现零豆粕添加的愿景。
而除了降低饲料成本外,目前牧原也正在围绕猪病天网工程谋求破局,力求通过净化所有疾病,不断提升生猪的重量和品质。
据了解,牧原公司从成立之初,就成立兽医研究和健康管理团队,死磕健康管理技术,近五年累计财务投入30亿元,猪病检测投入9.2亿元,建设130个实验室,2022年普查样本6200万份。现在已经打通蓝耳病、回肠炎、萎鼻等重大疾病防控技术路径,实现批次育肥日增重1137克的成绩。
Part.2 刘畅:今天的农人跟过去的农人本质已经改变
作为行业二代接班人中的成功代表,新希望董事长刘畅也现身论坛做主题发言。
“闺蜜会问我,为什么做了养殖行业还要打扮那么时髦。但我觉得爱漂亮跟行业没有关系,甚至觉得一些养猪同行的衣服设计不够好看。今天的农人跟过去的农人本质已经改变,他们是有契约精神的,是有专业技术的,应该体体面面。”演讲中,刘畅表达了自己对行业的新观点、新看法,她认为,今天的养猪场可以看成是一个妇产医院,工作人员早已不仅仅负责饲喂,而是护士、是医生,更是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他们当然值得被尊重,更有自由去时髦。所以我们需要更多样化的人才结构,最后才能够实现企业期待的有机生长。
提到有机,刘畅顺势带起货来。
“这些都是我自己家里会经常吃的产品,PPT上有二维码,大家可以扫码看看。”演讲中,刘畅以图片展示了新希望旗下有机循环农作概念的朝日牛奶、火腿等高端产品。她举例,朝日牛奶是完全用日本技术生产,包括农作方式、包装方式都非常绿色环保、有态度。这款产品会出现在上海高端咖啡厅,会出现在盒马、Olay等高端超市。“我认为它不光有质量、有品,有口味,也更是一款有态度的产品。”
谈到传承,刘畅认为,自己跟父亲最大的不同是因为时代的不同。新希望是典型改革开放和人口红利的参与者,同时也是最大受益者。“时代给予了他们这样的机会,我们的时代也有我们的背景和机遇。”
她提到,传承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传承这件事是一个过程,是一群人的前赴后继,一群人的适者生存。所以传承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没有起点也没有明确的终点。因为传承本身就是企业要继续生存下去的一个重要话题。
“作为四川人,我特别爱苏东坡,这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也是我最爱的,也许能恰当地送给这个行业的同学们,让我们凝心静气,继续前行。”她说。
Part.3 “降本”将是养殖业生存之本
本次论坛上,“降成本”成为行业企业家们共同关注的话题。
“当前还按照猪周期理论养猪,就是死路一条。行业唯一关注的就是成本,就是资本。”对于猪周期波动影响的话题,唐人神集团董事长陶一山分析,过去猪周期产生,是市场供需矛盾带来的。因行业价格下行,市场供给增多后,养殖户就自愿宰杀母猪。而母猪减少,价格上涨后,就又把肥猪留下来做母猪产能。但现在无论市场是否亏损,都有大量资本投入新建产能,周期的概念已经弱化。
正大集团副董事长白善霖在分享猪产业高质量发展时也提及,中国猪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基本上从产业宏观角度看,发展是靠规模的扩张。但今天已经到了一个新时期,只有做强,才能做大。行业已经真正到了苦练内功的时代,只要把企业的内功练好了,不管行情如何变化,不管疾病威胁有多大,都能够向前迈进,能够远行。
天兆猪业董事长余平也分享,“当前企业要活下来,就要关注成本。”他提及,近期公司成本获得下降,主要得益于深入一线对饲喂过程进行把控。
“从近五年行业情况看,转型升级、提档加速已经呈现出这几个特征,一是生产方式规模化,二是设施装备智能化,三是企业管理信息化,四是领导决策数据化,五是中央模式链条化。”中国畜牧业协会会长李希荣认为,目前国内养殖行业已经进入成本竞争白热化,未来企业不论规模大还是小,拼的只有两条,一是成本控制,二是资金链安全。
他表示,现在行业企业成本控制差距非常大,将来较高成本的企业,可能最后就会被淘汰。为了降低成本,目前豆粕使用减量化也成为行业基本特征,此外玉米也有高粱、小麦、大麦等作为替代品。在市场比价关系发生变化时,替代品的使用能协助企业更好降低成本。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农财宝典畜牧版(ID:ncbdx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