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算方式改变对中巴农贸影响

前言:

据法新社(AFP),2023年3月29日,巴西出口和投资促进局(Apex Brasil)主席豪尔赫·维亚纳在中国北京举行的中国-巴西商业研讨会上发表讲话,表示和中国达成一项协议,即两国金融和贸易中直接使用人民币和里拉结算,而不采用美元。

上述新闻也被各大媒体转载,美国主流媒体更是用了“抛弃”(ditch)一词来描述美元的危险处境,当前中国—巴西贸易过程的中继货币仍为美元,两国的协议对双边贸易结算的影响几何,本文将对此展开陈述。

一、消息本身存在夸大效应

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引用中国日报(China Daily)的表述,原文为:它(协议)使得两国得以(enable)直接用人民币和雷亚尔进行大宗贸易和金融交易的结算。上述表述说明这一协议只是为两国贸易的结算使用本币结算提供便利,而非排他性的禁止使用美元和其他国际货币用于两国双边贸易的结算,美媒等其他媒体传递的相比于事实更多是夸大性表述。

二、中国和巴西农贸合作潜力巨大

当前中国—巴西贸易呈现如下特点:

1.中国自2009年以来连续14年成为巴西最大的贸易伙伴,根据海关总署统计,2022年,巴西从中国进口619.7亿美元,同比增长15.7%,占巴西进口总额的22.2%,其中电机、电气设备及其零配件类产品、石油化工化学品、杂项化学品分别占出口额的28.5%、10.2%、4.9%。

图片

巴西向中国出口897亿美元,占巴西出口总额的26.8%,巴西对中国维持贸易顺差,2022年,中国从巴西进口商品1095.2亿美元,其中巴西对我国出口矿物燃料类商品187.9亿美元,同比增长20.72%,占巴西对我出口总金额的17.2%。

图片

3.巴西农业资源优势明显。巴西国土面积851.58万平方公里。农业用地面积236.88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比重为28.34%。耕地面积5,576.2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比重为6.67%。

4.巴西是全球第一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2022-2023市场年度巴西大豆产量预计为1.49亿吨,出口量预计8900万吨,上述指标在全球占比分别为38.23%和53.01%。

5.巴西是全球第三大玉米生产国和第二大出口国。2022-2023市场年度巴西玉米产量预计为1.26亿吨,仅次于美国(3.54亿吨)和中国(2.74亿吨),2022-2023市场年度巴西玉米出口量预计4700万吨,占全球出口比例25.6%。

上述数据均反映出中、巴两国农业贸易往来互补关系较强。

图片

三、中国和巴西本币结算的路径——以中俄为例

由于当前中国和巴西两国在本币结算领域合作有限,我们通过中国—俄罗斯两国的本币结算模式为例来探索中国—巴西两国的本币结算路径。

中俄之间对本币结算的讨论追溯到2014年,2020年中俄两国本币结算的比例就达到24%至25%,2022年9月,俄总统在一次元首级会晤中表示,当年第一季度,俄罗斯和中国以本国货币结算的贸易份额上升至27.5%。2023年2月,俄驻中国大使伊戈尔莫尔古洛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俄罗斯和中国以本国货币结算的贸易额翻了一番,也就是说,以人民币和卢布结算的商品和服务总额占到一半,以本国货币对能源产品进行支付尤为重要。”

被排除在SWIFT支付体系之后俄罗斯迫切寻找替代方案。对俄罗斯实施制裁之前,美元和欧元分别占俄罗斯出口支付52%和35%,而截至2022年9月降到了34%和19%。随着形势进一步升级欧美币种在俄罗斯出口支付中的占比越来越少。与此同时,中国跨境银行间支付系统(CIPS)的日均交易量却增加了50%,在2023年1月份达到2.1万笔。

根据当前中国和俄罗斯在人民币和卢布的结算的情况作为参考,中俄在人民币和卢布间在本国内的货币结算可以跳过SWIFT系统,但是涉及到跨境结算以及含美元的货币结算只能通过SWIFT系统进行,受到该系统以及美国政府的监管。当前中国外汇交易系统(CFETS)建立了用于卢布和人民币结算的支付对支付新系统(PVP),可降低结算风险以及在不同时区进行交易的风险,提高外汇市场效率,并且中俄两国正在对数字法币进行研究,预计未来可加快本币结算,建立部分替代SWIFT的结算系统。这套系统或成为中国和巴西两国在未来跳开美元的操作路径。

图片

除了本币结算、人民币结算,在探索过程中俄罗斯还提出过数字货币、黄金支付等多种结算模式。据当地媒体《生意人报》报道,推进俄罗斯数字卢布的计划预计将于2023年第一季度出台,俄罗斯央行将研究两种可能的跨境结算模式。早些时候要报道称“俄罗斯计划在2023年的某个时候使用其数字卢布与中国进行结算”。俄罗斯银行协会副主席认为,要实现这一想法还面临技术和政治上的困难,然而无论如何中国是最有可能的合作伙伴。

目前中国—巴西商业银行间的支付和清算存在以下路径:

1.由中国交通银行控股的巴西BBM银行负责接入CIPS(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类似于美元的SWIFT)。

2.由中国工商银行巴西分行将作为人民币在巴西的清算行。

3.据巴西财政部国际事务秘书塔蒂亚娜·罗西托(Tatiana Rosito)称,通过这两个机构,双方的出口商都将收到以原产国货币支付的货币付款。

上述结算机构可以建立,不过两国仍有以下现实条件需要面对:

1.巴西人民币储备有限。截至2022年年底,巴西外汇储备量中,人民币已经占据到总量的5.37%,超过了欧元4.74%,但距离排名第一外汇是美元80.42%仍有距离,除此以外,由于巴西的外债构成中,绝大多数是美元外债,但是其外汇储备覆盖率只有52.8%,无论是从数额还是结构,短期内难以摆脱对美元储备的需求。

2.巴西贸易对美元的依赖仍存。对于巴西的种植主体,美元也是出口决策的重要参考:如果在销售期间美元对雷亚尔升值,意味着种植主体可以获得更多收入,考虑到当前美元仍为全球交易量最大的货币,短时间内对于巴西种植者放弃使用美元结算的可能性较小。

3.中国的贸易商在接受雷亚尔也存在一定的难度。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首要目标是尽可能规避汇兑损失,那么最佳选择必然是使用本币作为计价和结算货币,次优选择是使用币值较为稳定的外币,考虑到中国当前的外汇储备和中美双边仍旧偏高的贸易额,短期中国放弃美元概率很小。

综上来看,对于中国和巴西两国,出口贸易的综合最佳选择依然是美元结算,但是从贸易伙伴的排名和降低美元在外汇储备中比例来看,增加人民币结算也是一个可选项,伴随着中国通过国际间协议渐进的提高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培育和人民币使用频率的增加,未来对于人民币结算的可能性增加。

四、农产品或推动两国双边本币结算规模

根据当前中—巴两国贸易禀赋来看,农产品仍属于具备发展潜力的本币结算领域,一是农业发展有利于改善巴西产业结构。巴西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缺乏后劲。进入21世纪,巴西工业日益萎缩,2020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跌至历史最低点的17.70%。21世纪前20年,巴西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直维持在70%以上,产业结构明显出现服务化倾向。2020年和2021年两年时间内巴西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呈现出增长趋势,分别为5.89%和6.89%。巴西农业部门增加值及其占比的提高得益于该国农产品出口需求强劲增长以及出口价格的提高。

二是农产品出口有利于增加巴西政府收入。目前,巴西经济增长面临较大的困难。2021年巴西GDP为1.61万亿美元,比2012年下降了34.73%,10年时间内年均递减4.63%。人均GDP也从2012年的12,370.22美元下降至2021年的7,518.83美元,降幅高达39.22%。数据表明,21世纪的巴西可能落入了经济增长的“陷阱”。巴西不仅经济规模下降,政府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也是持续下降。2020年巴西税收占GDP的比重为12.96%,低于2019年0.78个百分点,比2012年更是下降了1.37百分点。巴西国际收支不平衡,亦面临着较大的国际债务压力。2012年巴西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高达925.68亿美元,是2021年该国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的2.45倍。巴西吸引外资的能力逐年下降,说明本国营商环境有所恶化。

中国对于巴西农产品的需求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2021年中国-巴西农产品贸易额约为440.67亿美元。我国20.05%农产品进口来自巴西,巴西34.03%的农产品出口至中国,双方互为最重要农产品贸易伙伴。从进口依赖度上,中国在大豆上依赖度较高,2021年我国从巴西进口大豆5814万吨,占我国大豆进口总量的60.25%,除此以外,中国对巴西的肉类制品、橙汁、咖啡也存在一定的依赖度。

2022年5月中国和巴西在玉米进口上达成协议,巴西玉米可以进入中国。2023年巴西玉米进口量大幅增加,1-2月自巴西进口玉米147.7万吨,贸易额达到5.24亿美元,上一年同期中国进口巴西玉米0.01吨,贸易额335美元。2022年中国进口玉米2062万吨,其中自美国进口达1486万吨,占比72.1%,乌克兰占比降至25.5%,考虑到当前俄乌冲突严重影响了黑海地区的玉米产量,对美玉米的进口依赖度正在增加,作为调节进口结构的主要来源,未来中国对于巴西玉米的进口量也将持续增加,这也预示着双边在农产品领域的贸易合作也将存在增量效应。

图片

巴西农业对化肥的进口依存度较大。2021年巴西化肥消费量达4200万吨,其中85%依赖进口,伴随着巴西种植面积的扩张,对化肥的需求也将同步增加,但考虑到在俄乌冲突后,巴西对于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钾肥进口因金融制裁而减少,因此对美加两国的钾肥依赖度增加,如果未来中国可以和巴西种植者在种植原材料领域完成更多的对接,那么中国将从粮食进口商成为巴西的农业服务商,提升在全球产业链角度对粮食安全的保障,促进金砖国家间多边贸易规模和黏性增加,有利于人民币使用场景扩大,最终为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发展空间。

五、延伸:中巴贸易领域合作扩大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

货币国际化需要经历周边化-区域化-全球化三个发展阶段。当前,结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货币国际化综合指数、全球货币国际支付结构、全球官方储备结构等指标来看,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仍占主导地位。

图片

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仍在稳步推进中。2023年2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官网发布消息,宣布“与巴西中央银行签署在巴西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的合作备忘录。巴西人民币清算安排的建立,将有利于中巴两国企业和金融机构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交易,进一步促进双边贸易、投资便利化。”事实上,自2011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已在多个国家及地区建立了清算行。考虑到巴西作为南美洲最大的经济体、以及其在铁矿石、大豆等国际重要大宗商品贸易中的重要地位,此次中巴之间的合作或助推人民币在制成品和大宗商品结算的应用,对人民币国际化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此外,在当前海外主要央行大幅加息、海外银行风险事件频发的背景下,欧美货币的流动性收紧,人民币对于外资的吸引力有所提升,其作为融资货币的瓶颈有所突破。

本周四,海关总署发布数据显示,按美元计价,今年3月,中国进出口总值5429.9亿美元,同比增长7.4%,环比增长32%。其中,出口3155.9亿美元,同比增长14.8%,好于预估的下降7.1%;进口2274亿美元,同比下降1.4%,好于预估的下降6.4%;贸易顺差881.9亿美元,预期400亿美元。从出口构成来看,中国对东盟进出口增长较快,其中对东南亚国家联盟中的新加坡和菲律宾,出口分别累计增长78.2%和23.3%。对欧盟、美国、日本等进出口下降,按美元计,中国1-3月对美国出口同比下降17%,自美国进口同比下降1.7%。一方面可以看到,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16.8%,占进出口总值的34.6%,提升了3.5个百分点;对RCEP其他成员国进出口增长7.3%。另一方面,新能源出口意味着出口民用品的科技含量也在逐渐提高,电动载人汽车一季度出口647.5亿元,增长了122.3%;锂电池一季度出口1097.9亿元,增速达到94.3%。

与此同时,一季度中国在能源、农产品的进口也在同步增加,原油、天然气和煤炭等能源产品,合计进口7587.2亿元,同比增长9.1%,肉类、食用水产品分别进口501.5亿和314.6亿元,分别增长了22.5%和21.9%。

上述进出口结构的变化意味着人民币的使用场景正在逐步增加,出口技术含量的提升也将进一步增强海外市场对于中国商品和货币的使用黏性,这也将进一步扩大人民币的使用,考虑到中国对于原材料的需求,未来中国在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多边贸易合作框架中的合作也将进一步加强人民币国际化的推广和使用。

综合来看,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正在逐步提升,预计未来人民币国际化将是全方位、多层次的稳中求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CFC农产品研究(ID:zxjtqhncptd),作者:魏鑫,原文标题:《【中信建投专题】结算方式改变对中巴农贸影响》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