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养猪、饲料节粮、畜禽污染……秦英林、刘永好、印遇龙等两会发声!

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于2023年3月4-5日在京召开。每年的两会,畜牧行业的两会代表们都会为行业发展建言献策,今年两会,秦英林、刘永好、印遇龙等代表给出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牧原股份董事长秦英林:用技术创新推进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

猪粮安天下。稳定生猪生产,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生活、稳定物价、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大局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全球出栏量最大的生猪养殖企业创始人,全国人大代表、牧原股份董事长秦英林带来了一份关于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建议。

秦英林在接受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时表示,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从技术元点发力,实现业务底层突破,具体在加强科技驱动、坚持自主育种、加大猪病研究力度、坚持绿色发展等方面入手。

图片

“养猪行业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疫病,可以说在疫病和自然经济周期的共同作用下,它最终的结果是周期的峰值会更高,周期的震荡幅度会更强,提升了幅度,加剧了震荡。”秦英林介绍,2022年是生猪养殖行业的周期低谷,叠加饲料原粮价格居高不下,降本增效成为行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

与此同时,对标全球养猪技术先进国家丹麦等,我国养猪生产成绩还有差距,国内养猪产业发展空间很大。

据此,秦英林建议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推进智能化养猪;坚持自主育种,助推种业高质量发展;加大猪病研究力度,加快推进疫病净化;实施种养循环,打开绿色发展新路径等,持续推进我国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

秦英林表示,中国生猪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从管理和技术底层突破,用技术创新大幅提升现有资源生产转化效率,提升肉蛋奶等的数量和质量。

中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支持企业牵头开展饲料节粮科技创新联合行动

2023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完成了“支持饲料节粮及优化原料进口配额的提案”。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推动出台粮食安全保障法”,进一步体现了国家对守好“三农”基本盘、筑牢粮食安全底线的高度重视。

饲料是粮食消费的最大主力,2021年饲料用粮占比48%,达到口粮消费的1.5倍,且每年增速达7%,因此需要高度重视饲料节粮工作。

当前,饲料节粮还存在一些障碍问题。刘永好表示:“饲料粮转化链条上,还存在一系列技术‘卡脖子’问题,比如育种基因编辑技术、饲料发酵合成生物学技术等;饲料科技联合攻关及创新能力不足,比如替代玉米豆粕的新配方技术及推广、数字化技术研发及应用等。此外,民营饲料企业的进口原料配额政策也需要进一步优化。”

因此刘永好建议,支持企业牵头开展饲料节粮科技创新联合行动。

其中包括,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鼓励龙头企业牵头,联合“政产学研金”,建立创新联合体,探索新型的饲料节粮创新模式。在节粮总目标牵引下,从育种卡脖子技术攻关、饲料配方及加工、精细化智能养殖管理等三方面入手,由国家相关主管部门牵头,系统性、全产业链通盘设计技术攻关项目或重点研发项目,加大对企业饲料节粮行动的扶持。特别针对在育种卡脖子技术、饲料配方替代、养殖数字技术和智能装备等方面,有重大投入和节粮见成效的,加大资金补贴和政策扶持。

刘永好还建议:“优化原料进口配额管理制度,从原料端保障饲料用粮安全。”当前,国际贸易形势错综复杂,进一步畅通民营企业进口粮食的政策通道,将有助于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建议优化进口玉米、小麦配额管理制度,鼓励民营企业直接进口饲料用原料,增加进口玉米、小麦配额规模,提高整体市场竞争力和运作效率;建议加大融资服务,国家相关金融机构提供原料贸易方面贷款优惠支持,降低企业资金流通压力。

图片

此外,在《关于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战略实施中发挥企业作用的提案》中,刘永好提到,针对农业产业周期性强的特点,鼓励金融机构深入企业进行深入调研沟通,从企业面对产业周期的实际金融需求出发,创新金融工具对于企业的支持方式,研发支持农业领域的长周期专项金融产品,帮助农业企业对抗产业周期性波动,“熨平”产业周期,提高企业对农产业进行资本投入和技术投入的信心和积极性。

“比方说养猪,四年左右会有一次周期波动,往往在赚钱的时候,金融机构认为这个项目不错,给一些支持,亏损的时候觉得这个企业风险大,规避风险。这是普遍简单的看法。”刘永好表示,“根据我们的调研,生猪产业做得好的企业平均下来还是赚钱的,如果平均不赚钱,最后这个行业就消失了,就没人干了。所以站在周期的角度,希望金融机构设计一个4年或者5年这样长周期产品,在低谷猪价亏损时支持企业,在猪价高涨赚钱的时候当然也支持,这样整个周期下来,对金融机构来说,总体上收益是平衡的。所以说,金融机构针对养猪业,养禽业,大豆种植业,玉米种植业等,设立一个长周期、专项金融产品,是产业特征决定。”

中国工程院院士印遇龙:让中国人养好猪、好养猪、吃好肉

图片

印遇龙表示,猪肉是‘菜篮子’里最重要的商品。我国的猪肉生产与消费规模,长期稳居世界第一位。然而现阶段,我国种源创新不足、自给率低,种业科技最新技术受制于人。破解种“芯”问题,大幅提升国内本土猪保种与育种能力,改变依赖国外原种猪进口现状,迫在眉睫。

印遇龙认为,重离子辐射+突变体高通量筛选技术(M1TDS技术)是打破技术垄断壁垒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在畜禽育种工作中可以尝试。建议国家支持在湖南建设生物育种专用重离子加速器重大装置,加大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力度,形成政策合力,组建工作专班,为我国打赢种业翻身仗提供关键条件支撑。

此外,印遇龙还建议:充分利用现代建筑技术和智能化装备科技,为猪群提供一个舒适的健康生长条件;利用基因科技,优化可编辑基因,为行业提供优质耐病毒种苗;利用生物技术,挖掘多样性饲料原料,优化饲料营养配方,促进猪群肠道健康;国家有关部门设立“养殖废弃物减控提质与增效利用研究”国家重大研发专项,组织全国力量协同攻关;实施“国家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行动计划,推进生猪智慧化集团养殖、生态化规模养殖和家庭农场健康化养殖的协同高质量发展。

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严建兵:发展高蛋白玉米,减少大豆进口依赖

图片

严建兵表示,我国目前的饲料粮主要来源于玉米和大豆,其中玉米是最重要的能量饲料源,豆粕是蛋白饲料源。然而,当前普通玉米的蛋白含量只有7%~9%,因此需要在饲料中添加豆粕进行蛋白补充。

然而,我国大豆自给率低,大豆和豆粕严重依赖于进口。近两年大豆的进口量更是居高不下,同时,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使得我国大豆的结构性进口战略不确定性增强,严重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和饲料加工业、养殖业健康发展。

对此,严建兵提出要发展高蛋白玉米,实现大豆进口替代,既从源头上提高能量转化与饲料转换率,减少对大豆和豆粕的进口依赖,降低饲料生产成本,又可缓解粮食生产的资源环境压力。同时,还可以提高农民种植玉米的收益。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消除畜禽养殖污染已成当务之急

排放量大、种养脱节、资源化利用水平低、污染严重,给产业兴旺、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严峻挑战,我国畜禽养殖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利用与安全处置已迫在眉睫。

两会召开之际,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当前,我国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的科技水平整体落后于发达国家,难以支撑当前畜禽养殖业及关联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实现种养结合、变废为宝、消除畜禽养殖污染已成当务之急。

图片

赵皖平介绍,我国养殖业在源头减控提质、粪污处理过程综合控制、农业种养一体化生态利用等环节都遇到了瓶颈问题,处理质量、处理效率和运营成本相互制约,根源在于缺乏技术创新体系、技术体系和支撑体系。

养殖废弃物是人畜共患病的重要载体,粪便污水有大量的致病菌和寄生虫卵,如果直接使用会污染土地资源,若直接排放将会对水体和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导致水质恶化、蚊滋生、病菌泛滥及诱发疾病,严重影响生活环境质量,危害人体身心健康,导致人畜患病。

养殖业环保实战型专家、广东省环保产业协会副会长董部根给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畜禽粪污年产量约30.5亿吨,畜禽直接排泄的粪便约14.4亿吨,养殖过程产生的污水量约16.1亿吨。

董部根举例说,养殖业废弃物产生量非常巨大,“一头猪产生的污染量相当于10个人的产生量”。有统计数据显示,包括散养户在内,我国总共有5000万个养猪场,而年出栏量500头以上的大型养猪场,只有26万家,占0.5%。

养殖业污染负荷已超过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污染负荷的总和,成为我国重要污染源之一。

《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的数据也表明,我国农业源氨排放量在每年540万吨左右,占整个氨排放的90%以上,其中畜禽源占农业源排放量的50%左右。监测数据显示,畜禽养殖业的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占到农业面源污染的93.75%,占到全国污染物化学需氧量的46.67%。

董部根介绍,目前我国规模化养殖场污水达标率不到30%;70%以上中小型养殖场(养殖户)没有实现粪污达标处理、病死动物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在南方地区,规模化养殖场和种植业严重错位,养殖场废弃物无法有效消纳;南方地区,无足够土地消纳污水。北方地区虽然很多地方有大量土地消纳污水。但污水的无害化处理和厌氧(沼液)发酵在冬季很难启动,其中80%沼气工程无法在冬季运行。

赵皖平建议,设立“养殖废弃物减控提质与增效利用研究”国家重大研发专项,组织全国力量协同攻关,以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为主,开展饲料原料碳氮结构功能特征及源头减控、养殖过程有害气体排放与减控、畜禽粪污高效能源化利用等系统创新研究。

同时,创新畜禽养殖场设计与节能环保设施、非常规饲料原料提质利用与新型饲料研发、畜禽饲用抗生素替代等。基于我国区域差异性,创建特定区域治理模式示范区,集成示范并推广种养一体化、养殖废弃物减控提质与增效利用技术模式。

赵皖平还建议,建立和完善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的行政监督及畜牧业、种植业、生态环境等各部门联动机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奖补。整合环境治理和农业生产等涉农资金,以及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发展基金等项目资金,推进中小养殖场(户)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由全国人大组织起草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促进法,并执行巡视制度,完善法规和政策支持体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农牧前沿(ID:AgricultureFrontier)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