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肉卷土重来!?美国植物肉公司Planetarians获得600万美元的新一轮融资!

近日,据外媒TechCrunch报道,食品技术初创公司Planetarians近期宣布获得600万美元的新一轮融资,由Mindrock领投,Traction Fund、Techstars、SOSV、AB InBev跟投。截至目前,该公司总共筹集了670万美元。

图片

这家总部位于旧金山的食品技术初创,其主打整切植物蛋白肉,该公司已经推出了第一批替代蛋白产品,并已经在酒店、餐馆和学校测试了该产品,签署了第一批商业合同。本轮融资被定义为“第二轮种子资金”,公司计划利用新一轮资金进入下一阶段的商业生产。但这能否让曾经备受资本追捧的“人造肉”重归神坛,还有待考量。

被赶下神坛的人造肉

2019年,比尔·盖茨押注的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成功上市,将人造肉概念推向高潮,上市首日收盘暴涨163%,上市仅一个多月市值便突破100亿美元。然而,2022年以来,Beyond Meat的惨淡业绩令市场哗然,财报显示,2022财年上半年,Beyond Meat营收同比下滑0.43%,净亏损同比扩大321.14%;第三季度营收也同比下降22.5%,亏损超出预期,股价也已累计跌去九成。

图片

国内公司方面,2019年,随着Beyond Meat上市,人造肉概念股迎来股价强势上涨周期。据《2021中国植物肉行业洞察白皮书》统计,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国内针对植物基公司的投资事件多达21起,同比增长500%。

但从2021年开始,资本逐渐熄火,一年里只有4起投资事件,且大部分为A轮融资。2022年以来,人造肉赛道变得更加静悄悄,除了1月份“星期零”获得1亿美元B轮融资外,鲜少再传出融资消息。

毋庸置疑,人造肉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一系列不如意的表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相关产品在消费端并不那么受欢迎。数据显示,与人造肉相关的产品无论是在商超零售端还是在餐厅实体门店,亦或是在各大线上电商平台,销量都不尽如人意。截至目前,没有任何第三方平台发布过中国市场近两年植物肉产品消费的统计数据。

在资本市场概念火爆的植物肉,为何在消费市场陷入尴尬境地?

·高昂的人均价格

“你可以说它是风口,但不是已经具有长期发展特征的赛道。”道夫子联合创始人、道资本创始人及董事总经理张涛表示,其先决条件是大众消费者对植物基或者替代蛋白产品的认知度是否到位。

根据青铜资本给出的数据显示,作为全球第一大肉类消费国,中国肉制品的市场规模已达1.9万亿,但50%的商品肉以粘贴拼合而成的廉价复合肉,混迹于日常餐饮消费中

一位创业者表示,“植物肉替代这类复合肉市场或许能够解决消费者的痛点。当然,这需要植物肉首先做到足够便宜,品类足够丰富。”全天候科技通过上述调研问卷了解到,近七成的受访者表示,希望植物肉的人均消费价格不超过30元。

图片

·口感、味道不佳

此外,口感、味道不佳,也广受消费者诟病。据《2020天猫植物肉消费人群洞察报告》数据显示,74%的消费者表示不愿意复购人造肉产品,也是因为觉得其口感不如普通肉类。不好吃,让很多消费者止步于尝鲜。

道夫子的张涛指出,中国饮食文化讲究荤素搭配,色、香、味俱全,并自古有吃豆制品这类素肉的悠久历史,所以中国消费者对植物肉替代动物肉的要求,远高于欧美市场的消费者,这导致产品开发的难度更大。虽然国内创业者在产品方面不断增加品类,例如肉丸、月饼和小酥肉等,但大部分产品都没有逃过“短寿”命运,上市不久之后就被下架。

·高昂的研发和生产成本

由此看来,植物肉生产如果能够大幅提高产能,有效降低成本、降低售价,同时满足中国消费者的味蕾要求,才可能得到市场的认可。这无疑对企业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图片

关注植物肉核心技术开发的珍肉创始人吕中铭认为,植物蛋白的高水分挤压技术又称“湿法挤压技术”,可以让制品组织化程度高,富有弹性和韧性,更接近动物肉制品,可直接食用。这项技术被看作是干法挤压技术的整体升级,被不少植物肉创业公司视为生产加工的关键,但并非适用于所有公司。

“从技术的进入门槛来说,创业公司受资金的掣肘,可能无法采购湿法挤压机器。而同类国际知名品牌的湿法挤压设备,落地价格也需百万元到千万元不等。”吕中铭坦言,国际食品巨头通常采用采购建厂的重资产模式获得产能,但创业公司就需要先摸下口袋才能再做决定。

·行业产业链尚不完善

国内植物基市场仍处于非常初期的发展阶段,除了研发和生产,行业产业链上包括配送、渠道、销售都均未完善。这也就导致了部分财力和技术实力相对较弱的创业公司为了在市场上讲出好故事,可能会把主要精力错配在市场营销层面。

为了尽快占领市场,企业都想在消费者面前刷存在感,因而缺乏对技术和研发的足够专注,所以不太好说国内植物肉品牌的核心价值是什么。但对于消费者而言,好产品或许才是真正打动他们的唯一标准。

人造肉未来可期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当下市场遇冷,一些研究机构和行业人士对人造肉的前景仍然持乐观态度。《2021中国植物肉行业洞察白皮书》称,2025年中国植物肉市场规模将达到130亿美元,有望占到全球市场的一半。

前瞻产业研究院甚至预计,中国对植物肉的需求会在未来5年内增加200%。专注于替代性蛋白质行业的咨询公司谷孚GFIC提到,目前国内植物基行业还在等待一款真正意义上的“爆品”,获得主流消费者的认可,并带来稳定的客流。

图片

新希望旗下四川植得期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钟威,则将人造肉与新能源车进行类比,他直言,10年前新能源车也是个新鲜事物,但现在,路上每10辆汽车就可能有3辆是新能源车。

在他看来,人造肉可以看作是餐饮领域的的新能源,随着消费人群的加大、供应链系统的完善、生产技术的成熟,价格也会更加亲民,普及度自然也会越来越高。

虽然 2020 年以来,不少营销噱头成功让植物肉受到了资本市场和消费市场的关注,但植物肉产品最终是否能打动主流消费者,满足市场预期,或许还需要时间的验证。

资料来源:36氪财经、全天候科技、红餐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国际畜牧网(ID:guojixumuwang)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