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动物细菌性疾病近50%,每年损失超百亿元!陈昌福谈“无抗养殖”的难点和痛点

试述在我国水产养殖业中推行“无抗养殖”的困难

摘要:本文在陈述我国水产养殖动物细菌性疾病对水产养殖业危害程度的基础上,从我国水产养殖承包模式、鱼用疫苗研制中存在的问题、抗生素替代品的研究现状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在我国水产养殖业现实条件下,推行“无抗养殖”是存在诸多困难的。在药物治疗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过程中,努力地做到科学地使用各种抗生素类兽药,减少和避免因滥用抗生素类兽药导致耐药细菌的产生,是广大水产养殖业者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水产养殖;抗生素类兽药;无抗养殖;耐药细菌;抗药性

对我国水产养殖动、植物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由各种致病性细菌引起的疾病占有较高的比例(图1)。由图1所示可以看出,危害我国水产养殖动物的细菌性疾病,约占能危害我国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种类的50.0%左右。水产养殖动物的细菌性疾病一旦发生后,导致水产养殖动物死亡的经济损失也是非常巨大的。譬如在每年温度较高的养殖季节,在我国的主要水产养殖区域,均可能会发生淡水养殖鱼类细菌性败血症(bacterial septicemia in freshwater fish),该病对我国主养的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和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等所谓大宗淡水鱼类,造成的经济损失可达百亿元以上。

图片
图1危害我国水产养殖动物各种疾病的比例

对于养殖鱼类细菌性疾病,国内、外水产养殖业者大多采用抗生素类兽药治疗,而治疗养殖鱼类细菌性疾病的经验证明,至今依然是抗生素类兽药治疗细菌性疾病能够获得的效果最好。但是,国内、外的水产养殖业者采用抗生物类药物治疗养殖鱼类细菌性疾病的结果,已经早已证明了由于抗生素类兽药的使用,会导致养殖鱼类致病菌产生耐药性(drug resistance)。为了防止使用抗生素类兽药,导致水产养殖动物致病菌耐药问题的发生,有人提出了在水产养殖业中实施“无抗养殖”的概念。在这篇小文章中,我们就探讨在当今条件下,在我国水产养殖业中推行“无抗养殖”的可能性。

01、个体养殖业者难以承受大量死鱼的经济损失

在我国的淡水水产养殖地区,水产养殖业者大多是以家庭为单位,承包一定面积的养殖池塘从事水产养殖的。在我国北方地区的一些水产养殖业者,每个家庭所承包的水产养殖面积多则数十亩,少则只不过几亩水面。这些水产养殖业者,也是需要在自己承包的有限的养殖水面内,除需要赚取用于支付承包养殖水面的租金、购买水产养殖动物种苗、饲料、肥料、渔药、动保产品、水电以及人工费用后,还需要赚取支付整个家庭开支的各项费用。因此,其养殖鱼类的成活率与家人的生活水平高低,是息息相关的。

水产养殖动物一旦发生了某种细菌性疾病,如果不能给予及时而有效地治疗的话,由疾病导致患病养殖鱼类的死亡率往往是非常高的,有些细菌性疾病如果是发生在致病细菌适宜繁殖与生长的季节与环境中,这种细菌性疾病导致患病养殖鱼类的死亡率甚至可能达到100.0%。因此,当养殖鱼类因某种细菌性疾病而导致其全部死亡时,给水产养殖业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往往就是难以承受的。对这些水产养殖业者而言,如果此时有人告诉他们为了避免致病性细菌对抗生素类兽药产生耐药性,或者确保养成水产品的质量安全等,让他们不要使用抗生素类兽药等,他们真的就能不用抗生素类兽药了吗?我们在许多水产养殖现场亲眼所见的实际情形是,当水产养殖业者面对因某种疾病导致养殖鱼类死亡时,只要能控制住疾病的蔓延或者减少其死亡数量,别说是抗生素类兽药了,所谓“病急乱投医”,他们是什么药物都敢用的!

在我国水产养殖现场这样的情形是很常见的,面对养殖鱼类发生各种细菌性时,作为负责任的水产科技工作者,不再需要教导养殖业者如何实施“无抗养殖”,而应该是帮助他们如何科学地使用抗生素类兽药,快速地控制住细菌性疾病的蔓延与危害,尽力将其经济损失降到最低的程度。

02、我国现有“鱼用疫苗”存在的问题

作为能预防细菌性疾病发生与危害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对养殖鱼类接种相应的细菌性鱼用疫苗。几十年来,我国通过农业农村部审定通过的鱼用疫苗,先后已经有了8个。其中的鱼嗜水气单胞菌败血症灭活疫苗、牙鲆溶藻弧菌、鳗弧菌、迟缓爱德华菌病多联抗独特型抗体疫苗、大菱鲆迟缓爱德华菌活疫苗(EIBAV1株)和大菱鲆鳗弧菌基因工程活疫苗(XVAV6203株)等,都是为预防养殖鱼类细菌性疾病而研制的鱼用疫苗。

从不同地区的水产养殖现场反馈的关于鱼用疫苗应用效果的信息表明,这些鱼用疫苗的实际应用效果是不理想的。究其原因可能就是在我国不同水产养殖区域,引起水产动物疾病的致病生物存在不同抗原性物质的缘故。因为鱼用疫苗应用效果的优劣,归根结底是由鱼用疫苗中存在的保护性抗原(protective antigen)数量和抗原性强弱决定的。人们在将某种致病生物开发为疫苗的过程中,所采取的疫苗制备技术与方法,不过就是为了尽量地保留致病生物中的有效抗原,而最大限度地去除其中的无效抗原(inactive antigen)而已。

已经有大量的研究结果证明,在水生动物致病生物上存在的部分保护性抗原,是与其决定致病生物血清型(serotype)的所谓血型抗原(blood group antigen)一致的。也就是说,如果使用的鱼用疫苗上没有包括当地存在的致病生物上血型抗原的话,将这种鱼用疫苗应用到该水产养殖区域后,就可能不会对受免水产动物显现出相应的免疫保护效果。

我国地域辽阔,在不同的水产养殖区域能危害水产动物的同种致病性细菌,是有可能存在不同血清型的。因此,如果将从某一个地方分离的某种致病性细菌制备成鱼用疫苗,再将其应用到全国不同的水产养殖区域时,就有可能由于致病性细菌上存在的血型抗原不同,导致实施免疫接种后的养殖鱼类,因为其体内不能产生能特异性地针对当地致病性细菌的抗体,而导致免疫预防接种的失败。因此,在我国依靠某养殖区域获得的致病性细菌的一个菌株,制备而成的细菌性鱼用疫苗,应用于全国范围内的水产动物某种细菌性疾病预防,是难以取得一致良好免疫效果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完成全国范围内危害水产动物致病行细菌的分子生物学调查,阐明全国各地水产动物致病性细菌的血清型背景,在此基础上选择含有这种致病性细菌主要血清型的适宜菌株或者毒株,开发成鱼用疫苗,或者是制备成适合于某养殖区域使用的所谓“自家疫苗”。

各位读者只要是关注一下近年来预防新冠病毒肺炎疫苗的情况,就会明白一个事实:国内、外的大量免疫预防科技工作者,一直在致力于从不同时期与地方患病的病人体内,分离不同型别的病毒、坚持连续制备各种疫苗的工作,从这个事实中可以明白我们在前面陈述中的意思了。因为新冠病毒在不断地变异,如果制备疫苗的病毒依然采用变异前的毒株,人们在接种这种疫苗后,就自然是没有预防感染新冠病毒的免疫保护作用了。

03、“抗生素替代品”研究滞后,难以满足需求

近年来,人们为了寻求“抗生素替代品”,已经做了大量努力与尝试。有人将寻找到“抗生素替代品”的希望寄托在我国的“国粹”——中草药上,许多人认为中草药提取物具有天然性、低毒、无抗药性、多功能等特点,尤其是某些中草药中含有的多糖、生物碱、苷类、脂类、植物色素等生物活性物质以及营养物质,具有抗病毒、抗菌、抗应激、提高机体免疫力、促生长等作用,因此,被不少人认为中草药是研发“抗生素替代品”的希望所在。而且从中草药中提取的大蒜素、小檗碱、鱼腥草素、寒冬鸽乐等成分,已经进入到应用阶段了。与此同时,也有人提出来一个疑问:从中草药中提纯后的单一化学成分,还是否属于中草药?

抗菌肽(antimicrobial peptide)也是人们寄予希望的“抗生素替代品”之一。抗菌肽是对一类具有抗菌活性的阳离子短肽的总称,也是生物体先天免疫系统的一个重要组分。目前已有将通过发酵优化生产出抗菌肽酵母制剂,代替抗生素类兽药预防和治疗沙门氏菌等引起的细菌病的报道。

微生态制剂(Microecological preparation)至少是被部分人士寄予希望的“抗生素替代品”之一。微生态制剂也称活菌制剂、生菌剂,是根据微生态学原理,由一种或多种有益于动物胃肠道微生态平衡的活的微生物制成的活菌制剂。微生态制剂的主要作用是在数量或种类上补充肠道内缺乏的正常微生物,调节动物胃肠道菌群趋于正常化或帮助动物建立正常微生物群系,抑制或排除致病菌和有毒菌,维持胃肠道的菌群平衡,维护胃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达到预防疾病和提高生产性能的目的。微生态制剂与抗生素类兽药的作用有相同之处。抗生素类兽药是直接抑制细菌的生长,而微生态制剂是增加有益菌的数量,从而抑制有害菌的生长。

噬菌体(bacteriophage)制剂,将其作为“抗生素类兽药“替代品”开发,据说具有独特优势,治疗效果随着宿主菌的增殖而增强。另外,不存在耐药性,无残留问题,毒副作用小,制备相对容易,成本也较低。

有机酸(organic acid)主要是指一些短链脂肪酸及其盐类。部分有机酸在畜禽日粮中的作用与促生长抗生素类兽药相似,能抑制肠道中有害菌如大肠杆菌等细菌的繁殖,甚至能够直接杀灭某些肠道内的致病菌,如沙门氏菌。另外,还可降低饲料的系酸力,参与调节消化道内pH的平衡,改善饲料报酬,从而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目前,柠檬酸、乳酸、磷酸、延胡索酸等,都是比较常用的酸化剂。

低聚糖(oligosaccharide)也称功能性低聚糖或寡糖,是由2~10个单糖以糖苷键连接的小聚合物总称。这类糖经口服进入动物机体肠道后,能促进有益菌增殖而抑制有害菌生长;通过结合、吸收外源性致病菌,充当免疫刺激的辅助因子,改善饲料转化率,提高机体的抗病力和免疫力。目前,已用作饲料添加剂的主要有:低聚果糖、低聚乳糖、低聚木糖、低聚半乳糖、低聚异麦芽糖、甘露低聚糖、大豆低聚糖等。

酶制剂(enzymic preparations)进入生产应用阶段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饲料用酶制剂,提高饲料消化、吸收率,减少致病菌在胃肠道中获得营养的机会,并降低麦类等滞留对肠道产生的不利影响,如麦类专用酶以及木聚糖酶、葡聚糖酶、甘露聚糖酶、植酸酶等,生产上常选用药用酵母粉、纯啤酒酵母等。另一类是来自噬菌体的专一水解酶,可溶解特定的致病菌株,如噬菌体水解酶。

总之,为了寻找“抗生素替代品”,人们已经做了不少的努力与探索。但是,迄今为止,依然没有找到既能够防控养殖动物细菌性疾病,又能解决抗生素类兽药在养殖动物体内残留和危害问题的完美“抗生素替代品”。人们在寻求“抗生素替代品”的漫漫征途上,尚需要继续努力地探索。

04、科学、合理地使用抗生素类兽药是防控养殖鱼类细菌性疾病的有效措施

各种细菌性疾病对我国水产养殖动物的危害性很大,在“抗生素替代品”的研究成果尚未获得能够完美替代抗生素类兽药的功能之前,水产养殖业者依靠抗生素类兽药治疗水产养殖动物的细菌性的强烈需求,是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的。因此,帮助水产养殖业者实现科学、合理地使用抗生素类兽药,是防控水产养殖动物细菌性疾病的有效措施。即在抗生素类兽药使用过程中,做到规范用药、合理用药,尽量缩短用药时间,同时避免滥用或误用抗生素类兽药,无论是对于我国水产养殖业健康、绿色和可持续发展,还是遏制耐药细菌的发生与蔓延,都已经是当务之急。

首先,我们应该正视在当今的水产养殖业中,实施“无抗养殖”是不现实的,也是无法做到的。为了遏制“耐药细菌”的频繁产生,在科学、合理地使用抗生素类兽药的前提下,加快水产用抗生素类兽药的研发,已经是刻不容缓的课题。

其次,从患病水产养殖动物体内分离致病性细菌,在完成正确地诊断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基础上,做出使用何种药物治疗其疾病的正确决定,是有利于避免滥用各种抗生素类兽药的正确途径。

其三,只有在完成对病原生物的药物敏感性试验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在对疾病的药物治疗过程中做到精准用药。也只有做到了精准用药才可能避免盲目、滥用抗生素类兽药。实现既能有效治疗水产养殖动物的细菌性疾病,又能最大限度地遏制耐药细菌的发生与蔓延的目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农财宝典 大国渔业(ID:ncbd0000),作者:陈昌福 周鑫军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