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亚集团持续破发背后:乳业寒冬下的利润困局

国内“最大的独立原料奶生产商”澳亚集团在2022年12月30日成功登陆港交所后,持续破发。1月17日,虽然其股价上涨1.35%,重新回到6港元,仍然低于发行价6.4港元。

这一表现引发业内关注。作为中国前五大奶牛牧场运营商之一,澳亚通常被认为是一家在业内技术领先的企业,按每头成母牛的平均产奶量计,其成母牛年平均产奶量已连续7年位居中国第一。2021年分别按原料奶销量、销售额、产量统计,其在国内所有牧场中分别排名第三、第四、第五,客户遍布乳业下游各大品牌,元气森林还曾将澳亚供奶视为产品卖点。

招股说明书显示,2019年-2021年,澳亚集团持续经营业务收入分别为3.52亿美元、4.05亿美元、5.22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1.9%;母公司拥有人应占利润分别为6756.7万美元、9584万美元、1.05亿美元,持续经营业务纯利年复合增长率为18.4%。

但没想到,在上市之后,澳亚却接连出现破发。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01、市场寒冬下的双重挤压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澳亚集团的在资本市场的遭遇,反映了当前乳业市场的困境。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国内乳品消费需求收缩,奶价持续低迷,养殖成本上涨,企业利润出现下降。

在产业链下游,受疫情扰动,终端销售不畅,需求低迷,白奶、酸奶的消费都在下滑,各个乳业品牌2022年一整年都在承受市场萎缩的苦恼。从数据上看,2022年上半年,蒙牛核心品类液态奶收入增速放缓。2022年三季度,伊利净利润也有明显下滑。燕塘乳业、阳光乳业等区域乳企,更是高压状态,营收、利润双降状况频发。

有乳制品从业人士向蓝鲸记者抱怨:“增速放缓与消费降级有关,乳制品行业中的白奶业务都在进行促销,推广也到了瓶颈期。”

而上游的养殖业,则受到终端市场萎缩和养殖成本上升的双重夹击。一方面,“得奶源者得天下”近年成为行业共识,叠加国家推进大规模养殖业发展的政策,国内原奶自主供应能力大幅增加。但是,受疫情影响,终端消费信心不足、终端客流下滑、物流运输不畅等问题突出,乳品消费受到冲击,下游企业对于原奶的需求减弱,进而导致上游牧场面临卖奶困难、价格下跌的压力,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倒奶杀牛的现象。

据了解,河北省2023年一季度生鲜乳的交易参考价为4.10元/公斤,最低不低于3.93元/公斤,鉴于当前形势,养殖场委员主动提出最低价格下调至3.85元/公斤。山东省交易参考价为3.85元/公斤-4.10元/公斤。

河北奶协文章称,据不完全统计,河北省日前每天喷粉储存的富余生鲜乳在4000吨以上,每天占用企业资金达1600万元以上。山东乳企也反映,喷粉之后每吨奶粉成本3.8万元,而售价只有2.7万元左右。

另一方面,在中国,奶牛养殖主要依靠牧草和添加饲料喂养,饲料成本占养殖成本的七成以上。玉米、豆粕、苜蓿等主要的大宗饲料原料对国际市场依赖较大,在疫情、极端天气、俄乌战争等因素影响下,这些产品的价格都大幅上涨,提高了牧场运营成本。

以澳亚为例,2019年至2021年,饲养成本占原料奶销售成本的比重分别为70.9%、73.3%及71.7%。2016年时,玉米、豆粕的平均市场价格分别2016元/吨、3298元/吨,俄乌开战后,玉米价格一度接近3000元/吨,豆粕价格一度突破5400元/吨。

在市场需求和养殖成本的双重挤压之下,2022年上半年,澳亚集团增收的同时却在降利:营收为2.78亿美元,同比增长15.4%;净利润为2984万美元,同比大幅下滑62.72%;原料奶业务毛利率为27.2%,而上年同期为34.7%。

02、“技术路线”的代价

业内人士分析,澳亚作为牧场运营方面的“技术路线”代表,其承受的压力较一般养殖企业更大。

很多有志于做高品质产品的乳企,都会高度重视牧场建设。但牧场经营又是典型的重资产行业,经营规模化生产所需时间也很长,因此,牧场运营商多采用收购方式扩张。

追求技术路线和品质的澳亚集团,选择了最辛苦的自建牧场道路,而且主要分布在次优的地理位置。招股说明书显示,截至2022年6月30日,澳亚集团在山东、内蒙古拥有10个奶牛牧场,奶牛存栏量111424头。这10个牧场中,7个在山东,只有3个在内蒙;其中8个是自建,只有2个是收购。

澳亚集团在招股书中称,计划在短期内进一步向外扩张,兴建新牧场以大幅提高产能,其中包括计划建设醇源3号牧场和醇源4号牧场。但澳亚集团的流动资产规模,并不足以支持其持续扩张规模。

受新购醇源牧场利用率低、饲养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澳亚集团毛利率从2020年的36.7%降至2021年的35.1%;2022年上半年,叠加奶价下降影响,其原料奶毛利率继续下降至27.2%。

此外,与国内主要牧场运营商选择与下游品牌乳企深度绑定不同,澳亚集团特别强调“我们不依赖控股股东作为下游客户”,坚持走独立第三方牧场路线。

招股书显示,澳亚集团2004年通过与蒙牛成立合资企业开始中国业务。2008年退出与蒙牛合资企业后,从2009年开始在山东运营第一个自有牧场。

在股东层面,澳亚集团不被任何一家下游乳制品企业控股,只有参股。IPO之前,澳亚集团的第一大股东为佳发(新加坡),持股比例为62.5%,明治中国持股为25%,朴诚乳业持股为2.5%。

在客户层面,2019年至2021年,澳亚集团前五大客户的销售额占总收入比重分别为81%、72.6%及65.7%,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逐年降低。澳亚集团对最大客户的销售额占比,由2019年的54.9%下降至2021年的27.4%。

“独立原料奶生产商”的定位,可以帮助澳亚集团提高在产业链上的议价权,避免被下游品牌商压榨。但其代价也不容忽视,在规模化投资的过程中,由于缺少外援支持,在自有品牌不成熟的情况下,销量相较于其他牧场运营商更没有保障。特别是在当前市场寒冬的背景下,这些劣势都被进一步放大,会被资本市场质疑其抗风险能力。

“乳品行业高度依赖资源禀赋,技术派路线若想超越资源禀赋,又想保持独立,势必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东方财富网专栏作者“星空下的辣椒酱”分析道。

参考资料:

1、新京报:上市遭遇奶价低迷,澳亚集团持续破发

2、贝多财经:澳亚集团在港交所上市:IPO首日破发,毛利率走低,盈利能力下滑

3、蓝鲸财经:卖奶不挣钱?上游、下游两头难,“倒奶杀牛”恐再现

4、东方财富网专栏:增收不增利!牧场上市,有成长性吗?

5、21世纪经济报道:上市冲刺中的澳亚集团陷入利润困局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乳业在线(ID:DairyOnline),作者:李问天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