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农场大规模推广尚需时日

上月,笔者参加了在中国农业大学举办的智慧农业创新发展国际研讨会,收获颇丰。从研讨会上的专家发言、互动交流看,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想搞智慧农业、无人农场,都是有技术解决方案的,也有不少成功实践案例。不同技术解决方案间的区别,无非是成熟不成熟、先进不先进。另外,从专家披露的试验数据以及媒体发布的新闻报道看,无人农场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和资源利用率都大有助益

既然如此,是不是就可以推断智慧农业、无人农场将要大行其道呢?并不必然。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有个死亡谷理论。该理论把科技成果转化分为早期的基础及应用研究阶段中期的技术发展阶段后期的市场化阶段。早期研究阶段的资金,可以通过政府、高校等方面的科研经费解决。后期的市场化阶段,也可以吸引大量社会资本。关键就在于早期和中期之间,存在一个“死亡之谷”,少有资金愿意冒险投入。就无人农场相关技术而言,无疑已渡过“从0到1”的早期研究阶段。问题是,“从1到N”怎么办?笔者认为,我们应理性思考,不能过于乐观地认为“无人农场很快就可以大规模推广了”

首先,即便是北美、澳大利亚等殖民地农业国家,农场规模大,农业生产集约化,设备设施条件好,也没有实现无人农场的大规模推广。从约翰迪尔、凯斯纽荷兰的2023年度报告披露的新产品信息看,主要研发方向还是精准农业设备,着眼点在于帮助用户降低投入、提高产出、数据共享和治理,并提供农场、牧场的管理解决方案。例如,约翰迪尔的高效播种及精准施肥技术、机器视觉与学习技术、智能喷洒控制系统等,凯斯纽荷兰的集成解决方案和精准技术、田间管理技术等。

图片
截图信息:约翰迪尔2023年报中关于新产品的一些表述。

其次,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如要实现无人农场,必然对农场的经营规模、土地平整度、场景标准化等提出要求。目前,我国农业经营者的平均生产规模较小,很难达到无人农场的门槛要求。另外,关于耕种管收等日常作业需求,多通过社会化服务来解决。农业经营者、社会化服务者目前的关注焦点,还不是“农机用不用人开”。农业经营者多关注成本,“买台农机一年干不了几天活,自己买根本不划算,外面的收割机一抓一大把,打个电话就来了,还能讲价钱”。社会化服务者多关注作业效率和机器回本,“机子干活要快,皮实耐用,价钱还要便宜实惠,早点回本”。

最后,要聚焦高价值用户,先做2B和2G市场。当前无人农场技术的目标市场,首先应聚焦到具备大规模经营条件的高价值用户身上。例如,新疆兵团、北大荒、省农垦、大型农业公司等地区或企业。此类用户既有尝鲜新技术以实现降本增效的实际需要,又有承担新技术带来高昂成本的财务能力。另外,各地政府部门对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有着迫切需求,例如召开智慧农业推进会、打造无人农场示范点等,一般都会有配套的政策和资金。

总之,笔者认为,我们对无人农场技术的应用前景,乐观其成,但对推进速度,要保持谨慎,不能头脑发热,一哄而上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