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首届种业科学家奖获奖名单公布,六大院士这样看待品牌建设

近日,国际种业科学家联合体、种业科学家奖办公室发布了“首届种业科学家奖”获奖名单,共有动物、园艺、水稻、小麦和其他五个领域的19位专家、3个科研团队获奖。这22位种业科学家分别是:

一、水稻领域:(3位)

谢华安(院士)陈温福(院士)李家洋(院士)团队

二、小麦领域:(2位)

程顺和(院士)赵振东(院士)

三、动物领域:(6位)

黄路生(院士)刘娣(研究员)刘守仁(院士)李俊雅(研究员)团队  文杰(研究员)康相涛(研究员)

四、园艺领域:(3位)

方智远(院士)李玉(院士)兰思仁(教授)

五、其它领域:(8位)

李登海(研究员)喻树迅(院士)郭三堆(研究员)盖钧镒(院士)赵久然(研究员)曹兵(研究员)团队  牛天堂(研究员)王天宇(研究员)

 

种业是我国基础性、战略性核心产业。2022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强调,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同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三亚市考察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时再次强调,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

自去年三月实施的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把品种培优放在首要位置,彰显了种业的重要性。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农参总编辑铁丁老师认为,农业生产“三品一标”的原点是种业创新,品种培优是核心,品质提升占40%,品牌打造占20%,标准化生产占到40%。但品牌的底层逻辑是科技和文化,品牌建设的星辰大海是从优质溢价到优质优价,再到优质平价。也就是通过品牌建设,让优质品种替代传统的一些影响安全、性能有待提升的品种,让老百姓花同样的价钱就能吃到更好的产品。

基于此,农参君梳理了首届种业科学家奖获奖名单中部分种业科学家关于种业创新与品牌建设、品种与市场的主要观点,与各位一起学习,从而更好地理解、推动和落实农业生产“三品一标”。

 

图片

 

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食用菌新种质资源创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任李玉教授从事菌物研究40余年,系统开展菌物资源收集、保存、评价和利用等研究,建成了位居国内前列水平的菌物种质资源库,库藏6.1万份标本与菌株;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一区一馆五库”菌物资源保育体系建设,在国内建立6个食药用菌资源保育区。李玉院士每年有200多天率队躬耕河北阜平、陕西柞水、安徽金寨、云南澜沧、吉林洮南等国家贫困县科技扶贫,带领农民精准发展食用菌特色产业。

2017年,他承担起陕西省柞水县科技扶贫任务,为柞水选育出5个宜栽品种,并实现大面积推广,辐射带动全县9个镇办42个村发展木耳产业,柞水木耳也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前往柞水小岭镇金米村考察脱贫攻坚,用“小木耳大产业”点赞了李玉的科技扶贫成果。

李玉院士认为,“我国不仅要当食用菌大国,更要当强国,摆脱种子、加工设备的进口依赖,全产业链条实现创新迫在眉睫。”面对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李玉想得更远——农产品深加工,继而打造产业链,进而再树立品牌,让中国食用菌的美名传扬海外。

 

图片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温福是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我国著名的水稻专家,北方粳稻的领军人物。在陈温福院士看来,种子是基础,但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从种子到农产品,除了前端的种植问题,还要解决好后端的销售问题。“科学家研制的品种好,农民种得好,但卖不掉或者卖不出好价钱,等于没有帮到农民。要实现乡村振兴,首先要让农民赚到钱,这样农民才有积极性,农业农村才能持续发展。”

为此,陈温福呼吁,从政府到科研机构,从企业到消费者,多方共同努力,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2020年12月,陈温福和12位农业科学家一起,首批入驻淘宝的“农业科学家基地直选”频道,希望通过电商平台,实现高效产销对接,让农民种的好品种卖出好价钱,打造出好品牌,丰产也丰收。

“不仅要让中国老百姓吃得饱,还要吃得越来越好。所以,农民也要有品牌意识,‘大路货’要有,但也要搞出一些精品来。”陈温福表示,像五常稻花香、黑龙江响水大米、辽宁盘锦大米、吉林查干湖大米、天津小站米等,都已经证明了农产品精品化和品牌化的价值。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长期从事高等植物生长发育与代谢调控的机理研究,致力于水稻与橡胶草的分子品种设计和培育高产优质、高抗稳产、高效安全的新品种。他认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吃饭已不仅仅是为了要吃得饱或者口感好,更重要的是要营养健康、要安全。这就对我们提出了一个要求,需要着力去培养那些具有功能性的品种,这些品种能够帮助解决人们的健康问题。功能性的品种可能是未来一个发展方向。中国现在大部分用的是通用小麦,这种小麦既做面包又做面条,还做馒头。在国外,这种问题一般采取专用品种去解决,我们国家未来肯定也要大力发展专用品种。

 

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一级研究员、首席专家赵振东长期从事小麦育种工作,坚持“在高产的基础上提高品质”的育种思想是。他认为在新品种培育方面,需要注重“四个并重”:产量与效益并重、高产与优质并重、生产与生态并重、资源环境与绿色并重。此外,培育壮大种业企业,实现高端引领的产业化发展。可以遴选发展后劲足的创新型企业,建设一批商业化育种中心,强化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和生物育种技术产业化应用;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紧密合作,推动育种人才、技术、资源等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扶持优势种业企业,改善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提升种子生产加工能力;加大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和良种推广补贴力度,为种业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以高端引领为抓手,加强高端品牌建设,落实优质优价、按质论价,促进高端品牌的产业化发展。

 

图片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理事长,江西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黄路生长期从事家猪遗传育种研究,在猪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学基础及分子育种改良研究方面取得了系统性的创新成果。他认为,虽然我国种业在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三多三少”的挑战:研发人员全球最多,国家财政研发投入最多,种业企业数量全球最多;但是龙头企业市场占有份额少,重大品种少,自己能育种的企业也很少。国际种业公司以独资、合资和联盟发展等方式大举抢占中国市场,对此,中国要努力打造“中系”种猪品牌。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教授盖钧镒是我国大豆科技界唯一的院士,从事大豆遗传育种研究六十余载。他认为,就大豆种业来说,种子企业缺乏自主研发的紧迫性和技术力量,加之品种选育时间长、种植面积波动大,投资回收慢、企业承受能力有限,进而导致了我国种子企业的科技水平普遍不高,现有成果少。应推动大豆种业公司建立育、繁、推一体化的技术体系,主要选育、销售公司自有品种,逐步形成公司种业品牌,推广公司品牌种子的同时,研发并推广实现品种潜力的高产技术,不断提高品种产量。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赵久然主要研究领域为玉米遗传育种及分子生物学技术。他认为,培育优良品种是基础,是源头,品种携带的优良基因跟产量和品质都是密切相关的,只有有了优良品种做基础,大力实行标准化生产,才能够显著地提升质量,然后再打造品牌。比如说玉米,品质主要分三个方面,一是商品品质,二是卫生品质,还有营养品质,不管是食用,饲用,或做加工原料,都对这三种品质有较高的要求,达到一定的品质要求,才能谈打造品牌。

 

 

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名誉董事长,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主任李登海致力于高产玉米的育种、攻关和推广。对于如何做好民族种业,他认为,一是要选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种。作为种业公司在市场竞争过程中,最主要的问题是,科研成果具有市场竞争力,才是真正的科研成果。比如说现在抗倒伏问题。品种要倒了,这个产品在市场就失去它的推广价值。所以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市场的需要,社会的发展来进行新品种选育的正确定位。 二要提升种子生产加工能力。要具有国际一流的种子生产加工的能力。要使种子提高它的质量,更好地为农村服务,节省劳力,进行精良播种。要先看加工设备。三是种业公司一定要具有国际一流的,推广销售服务能力。一切为种子用户服务,是市场竞争中新的理念。种业公司不光是一个卖种子的公司,还要责任承担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一部分。更好地为农民服务,使我们的产品更好的进行推广和更好的销售,让农民多打粮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农参(ID:ppnyck)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