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级赛道即将开启,谁将是农机版的比亚迪?

中国电动汽车渗透率达到35%,全球占有率60%;工程机械行业电动化进程如火如荼,电动叉车的渗透率高达65%,电动装载机的渗透率15%,预计纯电工程机械在2025年的渗透率会达到25%。

但商用汽车和工程机械近亲的农机电动化仍是龟速前行,目前国内仍然没有一款真正商业化的拖拉机和联合收获机,比对一日千里的电动汽车和电动工程机械,国内农机行业还要临渊羡鱼?

峰回路转!2024年3月5日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发出了“关于公开征求《电动轮式拖拉机》农业机械推广鉴定大纲意见的函”,被业界解读为中国电动拖拉机的准生证,此大纲颁布之际国内拖拉机电动时代到来,而拖拉机是农机工业的引擎,电动拖拉机之后必然是全面电动化时代到来,也预示着国内电动农机千亿级赛道的正式开启。

一、电动拖拉机即将取得准生证——推广鉴定大纲

农机推广鉴定大纲是某类农机出生证明,满足大纲相关要求,才能享受到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进不了补贴目录的农机没有价格竞争力。高价值农机,满足推广鉴定大纲,取得鉴定证书是进入市场销售的前提。

2023年进入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范围的农机有15大类44个小类172个品目,其中拖拉机位于第14大类拖拉机小类,小类中有三个品目,分别是轮式拖拉机、手扶拖拉机、履带式拖拉机。

之前获得推广鉴定证书都是燃油拖拉机,电动拖拉机推广鉴定大纲在今年能通过,预计《2024—2026年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操作要求》中将新增电动轮式拖拉机的品目,电动拖拉机都将正式进入农机购置补贴目录。

农机行业非纯市场竞争,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起着主导作用。电动拖拉机是耐用消费品,补贴政策不支持,或者没有纳入补贴范围,靠市场化推广,企业成功的概率几乎为零,《电动轮式拖拉机推广鉴定大纲》,被业界解读为中国电动拖拉机的准生证。

二、千亿级赛道即将开启!

电动农机有没有投资的价值?这个细分赛道的规模有多大?看看三个案例。

他山之石——城市电动渣土车。

电动商用车的渗透率不到8%左右,远低于乘用车35%的渗透率,但城市电动渣土车电动化率非常高,在重庆、成都、济南、西安等城市,燃油渣土车禁止进入市区,取而代之是电动渣土车,背后是高明的商业模式。

特定场景,高明的商业模式:用户75万元购买一台电动渣土自卸车,由城电公司和金融机构联合成立的融资租赁公司30万回收电池,裸车价45万,与同吨位的燃油车的价位相当,用户没有额外的负担;在使用环节,用户把卖给融资租赁公司的电池租回来,在城电公司充电站充电,按充电量付电费。

该模式降低了购机和使用成本,降低了购买门槛,租赁公司收租金,城电公司收电费,重卡厂家卖汽车,从社会效益方面,减少了碳排放,这个多赢的商业模式正在其它城市复制。

他山之石——电动装载机。

2023年1-12月国内共销售电动装载机3595台,比2022年同期增加2435台,暴涨209.9%,加上新势力的产量,全年价值35亿元,渗透率15%左右。

相对于挖掘机、吊装机、推土机等产品,装载机主要在沙场、煤场、粮库、矿山、港口等相对固定的特定场景使用,充电和换电两种供电方式都方便,电动装载机的电动渗透率远远领先于其他工程机械,可见使用场景的重要性。

看了“他山之石”,再回过头来看看农机行业前车之鉴——植保无人飞机。植保无人飞机是典型意义的电动农机,从2012年,国内市场植保无人飞机的电动化路线就已确定下来了,从时间上算,国内农机行业的电动化是要早于汽车和工程机械的。

但可惜的是在农机行业植保无人飞机是一个孤例,大疆等企业没有把无人机技术嫁接到其他品类农机上,传统农机厂商也没有把无人飞机的电动化技术嫁接到自己的传统农机上,这的确让人扼腕。

图片

以上三个案例,两个外行业,一个本行业,都是电动化比较成功的例子,城市电动渣土车找到高明的商业模式,参与各方实现了多赢;电动装载车则是找到了一个正确场景;植保无人飞机的优势是在工作效率上,高效率反过来降低了购买成本和使用成本。

商用车和工程机械是农机的近亲,这两个行业有一些品类能快速的实现电动化,这一定程度上也说明农机也是可以快速地实现电动化的,但前提是要有高明的商业模式和合适的使用场景。

简单地对电动农机的市场规模和空间做下测算。

通过农机购置补贴系统销售的动力类农机年销售额约为800亿元,加上进口的拖拉机、联合收获机等,每年国内的动力农机年需求规模约为1000亿元,如果加上出口的动力农机,年营业额会高于1000亿元,这1000亿元的动力农机,目前几乎100%是化石燃料的发动机,理论上讲最终都会被电动农机所替代,所以说国内有一个潜在的千亿级的电动农机市场,其中拖拉机超过500亿元。

三、电动农机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虽然进程缓慢,但国内电动农机的基础条件并不差,可以说只欠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这一东风了。

1、农机企业的厉兵秣马枕戈待旦。

汽车和工程机械行业摧枯拉朽般的电动化浪潮,不可能不对国内农机行业的企业产生影响,实事求是的讲农机行业绝大多数从业者已经意识到机械化时代的日暮西山,也都预测到了电动化时代即将到来。

虽然目前国内仍然没有一款真正的量产和实现商业化应用的电动农机(除植保无人飞机),但并不是说国内农机企业并没有做准备,相反国内农机电动化技术探索的时间不比工程机械晚,参与的企业也不比工程机械企业少。

要了解国内电动农机的进程和整体水平,最好的机会是一年一度的全国会(正式名称叫中国国际农机博览会),在2023年武汉全国农机展,可以说是用户和观众对国产电动农机的一次集中的检阅。

国内电动农机有混动和纯电两种技术路线。以拖拉机为例,从武汉全国农机展上可以看出来国产拖拉机企业对于电动技术的热情明显是高于动力换挡和CVT。

采取油电混动技术路线的有东方红、沃得、英轩、柳工、河北铠特等企业,如沃得农机的油电混动DK2804拖拉机,英轩重工是YX3004-8HEV,柳工是LT3504,名气最大的东方红展出了HB2204。

农机行业最卖力推广混动技术的是广西玉柴公司,目前国内至少有15家农机企业在与玉柴合作开发混动农机,玉柴的1E-Power系列混合动力总成集成了发动机、FSIG电机、主驱电机、变速箱、控制器等系列,据测算最高节油30%以上,作业效率提升15%—35%。

选择纯电技术的大多是二线或更低线品牌,以及一些科技型公司,如洛阳路通80马力纯电动拖拉机,使用的是宁德时代的电芯,中科原动力1404-ET/604-ET,中联重科CA504ET,黄海金马YL254ET等。

整体看,国内的农机企业已经储备了电动化的技术和产品,这些产品只需要进行市场验证。

2、农机借用汽车和工程机械行业供应链。

电动农机的发展,产品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资源是供应链。

相对于传统的机械传动的农机,电动农机的结构相对简单,其核心部件集中在“三电”——电池、电机、电控。

实事求是的讲,国内农机电动化供应链还没有准备好,虽然也有一些企业已经进入了农机专用电池、电机和电控领域,但由于没有大规模的生产销售,所以这些产业链资源微不足道。

不过电动农机的供应链极有可能不需要自建或独建,因为农机可以利用汽车、工程机械两大近邻的成熟的配套资源,这是中国农机得天独厚的待遇,这其实也是后发者的优势。

据专家的观点,中国已经建立起了以电动汽车产业为基础的全球供应体系最齐备、产业链最完整、竞争实力最强的电动产业链和生态圈,农机企业完全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高起点上起飞,而非从头再来。

工程机械、商用汽车的电池可以在农机上使用,国内农机企业可以不用像约翰迪尔一样去专门收购一家电池工厂;而电控方面,从2015年开始,植保无人飞机、自动导航、无人驾驶技术在农机行业的兴起和普及,已经培育起了一个以大疆科技、拓攻无人机、丰疆智能、博创联动等公司为班底的强大的农机电控的产业基础,所以农机行业并不缺电动农机所需的电控软硬件技术和产业链。

另外随着汽车和工程机械电动化竞争的加剧,这两个行业三电供应链企业已经在向农机行业转移,这些企业敏锐的捕捉到了农机电动化所孕育的巨大的价值与产业机会。

这将是一个相向而行互相奔赴的愉快的过程,有了汽车和工程机械行业电动产业链的加持,国内农机的电动化速度会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期,补贴政策一旦开闸,电动农机将如洪水猛兽一般倾泄而出,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快速取代传统农机,这就是新质生产力的魅力。

国产农机的电动化只可延缓而不可阻挡,中国电动农机的产业基础要领先于欧美和日韩国家,在机械化时代落后的中国农机,有望在电动化赛道上真正的实现换道超车,电动化农机时代就是中国时代。

3、电动汽车下乡将解决电动农机充电桩的问题。

天上掉馅饼的时候,有时候不想接都不行!国家正在推动的大规模电动汽车下乡政策之于电动农机就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电动农机的难题,其一是用户接受度的问题,其二是充电的问题,这些问题站在企业和本产业短期内无解,但跳出本产业则可能会找到最优解。

随着大规模电动汽车下乡,农村用户会对电动汽车从陌生到熟悉,并会习以为常,在这个过程中,电动农机可以跟着电动汽车一起进入千家万户。

大家可以畅想一下未来的中国农村——农民开着电动汽车去接送孩子去学校或去赶集走亲戚,回家之后开着电动拖拉机去犁地,甚至坐在家里乘凉的时候无人驾驶电动拖拉机就把地犁了,这是新时代的田园牧歌。

做为电动农机基础设施的充电桩,很少有人愿意去到偏远的农村去安装,而电动汽车下乡,在国家推动和资本的参与之下,将快速完成在农村的普及。

只要电动农机和电动汽车充电的标准和接口一致,电动农机完全可以借用电动汽车的充电桩。

据专家介绍,国内的农机可粗分为大田农机和设施农业、果园、蔬菜种植用的中小型农机或特种农机,如果园拖拉机、大棚拖拉机,割草机、果园喷药机等,这些中小型农机在固定的场所或半径很小的距离工作,充电和换电都很方便。

这次大规模汽车下乡,一定是以省会或中心城市为同心圆向城乡结合部的农村扩展,这些地方大多是大城市的卫星村镇,种植的作物主要以供给城市市民的蔬菜和瓜果花卉苗木为主,在这些卫星村镇,一般使用100马力以下中小功率的农机,这个功率段的农机最容易实现电动化,电动汽车下乡的第一站肯定是在这些卫星村镇,所以理论上讲电动农机能够共享电动汽车的充电桩等基础设施,所以说这一轮的电动汽车下乡的进程也是电动农机下乡的过程。

4、不断加码的排放标准倒逼电动农机提前出台。

从国一到国二,从国二到国三,再从国三到国四,一方面是排放标准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则是标准升级的间隔越来越短,非道路的农机国三升国四,如果不是中间有新冠疫情,在2020年就会完成。

2020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重点任务之一,并要求抓紧制定 2030 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

面对日益严峻的节能减排和碳中和大趋势,道路和非道路车辆的排放要求越来越高,且更高的排放标准切换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而更高的标准对内燃机及进气系统、尾气后处理系统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第三阶段的排放标准开始,国内的内燃机企业的技术已经跟不上了,如国三大马力发动机的高压共轨道燃油喷射系统,国内企业几乎全部使用的是德国博世公司的总成,而国四、国五等不用说了。

技术跟不上是一回事,另一个问题是成本的增加。诚然,更高的排放标准可以提高燃料的使用效率,但是对用户来讲,购机成本和使用成本都增加了,而这部分增加的成本几乎是不产生经济效益的,绝大部分是用户在为环境买单,所以每次排放标准升级之前会出现一波抢购低标准产品的高峰,而第二年高标准正式实施后,又会有两三年的低潮期。

国四的延迟实施,也就决定了国四国五之间切换的时间间隔会缩短,国四时间已经有一部分农机企业掉了队,国五实施,注定有更多的企业被技术所淘汰,燃油车要用化石燃料的发动机作为动力基因决定着这类农机已经穷途末路了,要改变被动接受排放标准升级的最好的办法就是生产不需要排放的农机,而这类农机就是新能源农机。

新能源农机中被大家所看好的是电动农机,电动农机能够实现零排放,电动农机在量产之后,批量越大成本会越低,即使是电动农机与化石燃料农机成本和售价相当,但电动农机的使用成本是化石燃料农机的十分之一,维修成本是几十分之一,在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百年发展进程中,高效率的机器会打败低效率的机器,低成本的机器会打败高成本的机器,如果电动农机和化石燃料农机效率相当的情况下,低成本的电动农机一定会取胜。

5、电动农机本身具有的硬核竞争优势。

成本优势和效率优势,将是电动农机的核心优势,还有使用的方便性和售后服务的简单化。

众所周知传统的化石燃料农机技术越来越黑箱化,结构越来越复杂,机电液一体化,尤其是越来越多的液压件和复杂而精密的传动系,决定着使用和维修的难度呈几何倍数增长。

目前绝大多数农机经销商无法承担动力换挡、CVT拖拉机的售后服务工作,国内曾经有二次大规模的的动力换挡拖拉机推广行动,但是无一例外都失败了,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售后服务,CVT更不用说了,其售后服务的难度又比CVT上了一个台阶。

电动农机核心结构是电池电机电控,相对于传统的化石燃料农机,结构得到极大的简化,模块化的设计会让制造难度、检测难度、售后服务难度、保养难度都得到了本质的降低,且电子产品决定了厂家可以通过定期的固件升级,远程诊断远程维修等解决使用中的大部分问题。

当然电动农机很显著的一个优势是使用成本,前面说过与同级别的燃油车相比,电动汽车充电费用是加油费用的十分之一,且充电可以在农场或家里或田边地头完成(如果充电桩普及了的话),这对于频繁作业或规模化作业的机手来讲,将是一次成本革命,这种成本水平决定着电动农机必然会取代传统农机,目前只是欠补贴政策的东风而已。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来,国内电动农机大规模推广和应用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硬件以及软环境的条件,但笔者一再强调万事具备只欠东风,而这场东风就是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笔者认为电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快速出台会加快国内电动农机的进程,将会让国产电动农机产业在全球范围内遥遥领先;而迟迟不能出台,则会严重的影响农机电动化的进程,而形势不等人,欧美和日韩的很多企业也在快速的布局电动农机赛道,现在就看谁的决心大和速度快了,在这个新赛道上,补贴政策可能会对国产电动农机造成整体性的延后,延后可能会造成落后,如果在电动农机的进程中,国产农机产业再次落后的话,下一个赶超的机会将遥遥无期。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