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蛋鸡养殖中最易进入的七大误区!

在鸡蛋生产方面,有一个长期存在的误区,即应在蛋鸡开产后才采取干预措施,提高产蛋量。然而,想要培育更高产蛋量、更长产蛋期的鸡群,如果忽视雏鸡期,可能会损害蛋鸡群的性能,导致收益降低。

事实上,人们应当对雏鸡期进行更多投入,这一点与之前对雏鸡阶段的认知恰恰相反。 

图片

误区1:成本最低的饲料配方是雏鸡的最佳选择

为雏鸡选用成本最低的饲料配方,虽然能生产出符合某一特定标准的最便宜饲料,但可能无法让蛋鸡为下蛋做好充分的营养储备。更好的办法是,选择雏鸡专用饲料配方,为其一生中产蛋利益最大化提供保障。

这就是单纯地将蛋鸡饲养至18周龄或者开产前,与在饲养蛋雏鸡时为它们做好维持高水平产蛋量所需的营养储备之间的区别。

误区2:只有在蛋鸡开产后,营养才成为首要问题

忽视雏鸡营养可能会导致鸡群均匀度不一,蛋鸡体重不足或者在产蛋时无法摄入充足的饲料,产蛋量快速下降。此外,早期营养不良会损害蛋鸡的长期骨骼健康及蛋壳质量。

误区3:蛋鸡的体重比身体结构更重要

应当注重蛋鸡身体状况是否正常,而非将关注点简单地放在体重是否增长上。这样做有助于确保蛋鸡在产蛋前发育良好,并且将吸收的部分营养用于支持蛋鸡的长期骨骼健康及蛋壳质量。

这是因为在开产之前,发育良好的蛋鸡髓质骨中有钙质沉积,而沉积在骨骼中的钙质储备对蛋壳的形成至关重要,且钙质储备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耗尽。

此外,如果雏鸡在后期增重过多,通常只会增加其体内的脂肪。超重蛋鸡可能产下过大的鸡蛋,并在产蛋后期出现蛋壳质量问题。

图片

误区4:根据蛋鸡的日龄调整日粮

根据蛋鸡日龄设定的饲喂程序是基于对鸡群的假设,但可能无法反映出蛋鸡个体的情况。

例如应激等许多因素会导致蛋鸡减少饲料摄入。蛋鸡受到应激之后,有必要让它们短暂地食用营养密度更高的饲料,直至其每日饲料摄入量恢复正常。

应当定期监测成长期的蛋鸡体重及鸡群均匀度,以确保没有问题出现。在早期纠正体重问题是比较容易的,只需采取些微干预措施即可达到目的。

误区5:绝不推迟光刺激的时间

许多养殖者不愿意推迟光刺激的时间,认为这会导致产蛋损失。

然而,确保蛋鸡拥有长期产蛋所需的营养储备,有助于延长产蛋期。

营养储备不足的蛋鸡也许可以按时开始产蛋,但随着问题浮现,产蛋量会迅速下降。

图片

误区6:不能训练蛋鸡进食

训练蛋鸡进食能带来极大好处。特别是在自动化鸡舍中,可以直接实施堆叠式多层喂养,教会蛋鸡在限定时间内进食,并随着日龄增长,额外增加喂养次数。

然而,并非所有鸡群的反应都是相同的。养殖者必须仔细评估鸡群对喂养计划的反应如何。

日粮成分也可以用来帮助雏鸡为摄入更多饲料做好准备。即先在雏鸡日粮中添加3%~4%的纤维,再在育成鸡日粮中添加高达7%的纤维,同时提供粗纤维。这样做可以改善蛋鸡的肌胃大小、肠道微生物菌群和舍内的垫料质量。纤维的添加应逐步增加,以便让雏鸡能适应这种变化。

误区7:只有肉鸡需要监测肠道健康

蛋鸡在生命中的每个阶段都面临着肠道健康问题。这些通常是长期问题,如普遍存在但不为人知的局灶性十二指肠坏死(“灰色肠道”),经常遭到忽视或是被视为正常。

在出现这样的肠道问题情况下,雏鸡很难从饲料中获得充足营养,因此很大程度上会导致雏鸡生长速度下降以及鸡群均匀度变差,最后导致产蛋鸡的饲料摄入量增加或产蛋量下降。

4至8周龄蛋雏鸡的饲养往往十分具有挑战性,因为在肉鸡生产中发现的一些相同病原体也会引起蛋雏鸡发生亚临床甚至临床球虫病和坏死性肠炎。

幸运的是,在雏鸡饲养中,许多时候可以通过增加投入来改善生长不足或鸡群均匀度不够理想的问题。

这就是为什么即使鸡群并未表现出明显问题,监测鸡群并频繁查看也是大有裨益的。事实证明,在鸡群可能面临肠道健康问题时采取预防性措施,结合前文提到的监测手段,是蛋鸡群实现可靠且持久产蛋的一个好办法。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蛋品世界WECD(ID:AgriFood-Daily),作者:蛋品世界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