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即将出现“逆城镇化”?对传统农业有哪些深远影响?
近日,在2022年碳达峰行动暨零碳城市峰会上,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陈炳才认为,由于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预计到2030年中国碳排放将提前达到118亿吨的峰值。伴随着这个过程,中国大约在2025年将出现逆城镇化的现象。那么一旦出现“逆城镇化”,对传统的农业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01、什么是“逆城镇化”?
什么是逆城镇化?逆城镇化的基本概念其实就是在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人口的就业、居住和消费以及投资从城市向郊区和农村地区扩展的现象。由于城镇化发展在区域之间的不均衡,在东部地区和特大城市辐射范围之内城镇化率较高,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在这些都市圈内已经出现了城镇居民向郊区的消费和居住迁移现象。

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工业企业呈现远郊区化,这也是国际城镇化进程的普遍规律。例如受环境、成本等因素的影响,工业企业要远离城市中心区,特别是传统工业企业向周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迁移。同时,伴随着农业经营的规模化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深层次调整,城市的资本和要素也需要投向农业和农村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虽然在2014年,为了杜绝不良地产商的猖獗发展,曾一度禁止了逆城镇化的发展。但如今,随着乡村振兴大战略的蓬勃发酵,城市转向农村已经成了必然趋势,对农业的发展有着重大利好。
02、对农业有哪些深远影响?
过去两年中,农业从业人员只占就业总人口的23.6%,约1.8亿劳动力。绝大多数农民的耕作面积和经营规模较小、收入较低,难以进入中等收入群体。如果在未来15年的发展中,23.6%的农业就业人口能够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再下降十个百分点,农民的生活和城乡差距都会有很大改善。这是一种经济增长放缓时期仍然可以实现的结构改进。为了防止乡村的凋敝,逆城镇化应该成为我国乡村振兴的一种选择,而且这方面已经显现出某种未来发展的大潮。

一是乡村休闲旅游人数大量增加,势头很猛。在疫情之前,每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游客达到数十亿人次,几千亿元的消费,这个大潮才刚刚开始。当然,目前受疫情影响很大。
二是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生活成本高昂,从城市到乡村异地养老的现象越来越多,方兴未艾。在全国各地气候宜人、舒适安逸的乡村和小城镇越来越多的康养中心涌现,深受老年人喜爱。当然,由于传统体制的束缚,异地养老还存在着很多发展的瓶颈问题。
三是城里人到乡村小城长期居住带动了乡村的重新繁荣。在我国的云南、贵州、四川、海南、广西等地,乡村中都出现了一些来自全国各地的人的聚居点。这些城里人的到来,使乡村生活重新活跃起来。
四是一些进城的农民工、中高等院校的毕业生、退役士兵以及科技人员等返乡下乡创业、就业推动了乡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03、区域公用品牌面临全新机遇
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是由地方政府打造,政府或企业运营,是特定区域内相关机构、企业、农户等所共有的,在生产地域范围、品种品质管理、品牌使用许可、品牌行销与传播等方面具有共同诉求与行动,以联合提供区域内外消费者的评价,使区域产品与区域形象共同发展的农产品品牌。

乡村要振兴,品牌要先行。品牌打造很重要,但运营更重要,我国现存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达到数千个,但能拿得出、叫得响的少之又少,原因在于受限于当地经济、人才、理念等大环境因素的支撑条件,无法对当地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形成良好的运营和经营体系。“逆城镇化”趋势的出现,将会把周边城市甚至一二线城市的先进理念和优质资源顺利引入乡村,无论对于品牌打造,还是品牌运营,都能提升到全新的高度,甚至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为创造类似神户牛肉、新西兰奇异果等“世界级IP”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品牌农业与市场提出了“品牌活跃度”的理念,逆城镇化趋势的来临,无论是从品牌包装打造、媒体传播、产销对接、经济价值提升等层面带来巨大的提升、引入城市优质资源,从而通过科学的、完善的方式提升品牌活跃度,让品牌真正成为具有“活跃度”的健康品牌,为地方经济产值提升做出重要的贡献,最终实现我国由农业大国转向农业强国的“品牌强农”之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品牌农业与市场(ID:zhongguopinpainong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