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周期的农业如何熬过寒冬

在消费不振的情况下,经济链条发生传导,很多农产品出现价格压制、销量放缓、渠道收窄、竞争加剧等问题。作为长周期的农业,如何才能熬过寒冬?这成为农业产业界普遍关心的问题。在经济环境不发生大的改变前提下,我们试图分析几个主要的影响力要素,尝试给大家建立一个带有局限性的分析认知体系。

1、重新认识需求

有数据披露:

月收入为零的全国人口有546万;

月收入0-500元的,全国人口有2.15亿人;

月收入500-800元的,全国人口2.02亿人;

月收入800-1000元的,全国人口1.24亿人;

月收入低于1000元的,全国人口有5.5亿人;

月收入1000-1500元的,全国有2.43亿人;

月收入1500-2000元的,有1.72亿人;

月收入2000-3000元的,有2.03亿元;

月收入3000-5000元的,有1.56亿人。

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共有13.28亿人,占全中国总人口的94.87%

这个就是在互联网上引起很大反响的中国人月收入情况。关于数据的来源,一说是中金公司报告公布的,更进一层追到中金公司报告所使用的数据,援引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的两位研究员发布在《财新周刊》上的一篇文章,发布于2020年6月。且有声音讲,这些数据是十年前的数据。

好的,我们搁置争议,看一下没有争议的数据。

2022年统计公报里说:按全国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

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8601元;

中等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9303元;

中等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30598元;

中等偏上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47397元;

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90116元;

“五等份”就是把全国14亿人口按照20%分为五个组。据此可以推算,全国月均可支配收入等于或低于1608元的有5.6亿人;月均可支配收入等于或低于2550元的,有8.4亿人;月收可支配收入低于3949.75元的有11.2亿人。月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一组是7510元,而这2.8亿人,一定是收入悬殊最大的人群;

这就是中国国内市场的家底,是消费的基础国情。

我们将收入的趋势、失业问题、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人口的迁徙、高净值人群的变化等等因素都不考虑在内。我们依然会发现一个残酷的现实——所谓高端市场体量其实是有限。我们之前对高端市场的认知,似乎从来没有仔细考虑过这个市场的容量,彼时的我们对它充满无限想象,追求财富的热情远远盖过了企业发展的理性。

2、重新认识供给

我们目前农产品的国内市场供给,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国内的生产能力,另一个是进口的数量。在这两个方面,我们用有限数据来勾勒当中的逻辑。

以中国水果为例,品类多、总量大,果园总面积和水果总产量常年稳居世界首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水果产量为31296.24万吨,同比增长4.42%;与2012年相比,增长了9204.74万吨,增幅约为41.67%,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3.54%。整体而言,中国水果供给总量充足,但供给结构性矛盾突出。2022年,全国人均水果占有量为221.68公斤,相当于每人全年平均下来每天有2~4个苹果或者4~6根香蕉。与2013年相比,增长了54.09公斤,增幅约为32.28%。

中国作为水果净进口国,国际市场大批水果涌入中国市场。2022年,中国水果进口量为771.55万吨、进口金额为145.44亿美元,出口量为436.63万吨、出口金额为59.39亿美元。2018年至2022年,中国水果进出口贸易均呈逆差态势,且由于中国水果进口规模呈增长趋势,而出口规模呈下降趋势,全国水果进出口贸易逆差呈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其中,贸易量逆差扩大了231.95%,贸易金额逆差扩大了近4倍。“大进小出、小出大减”的局势依然在加剧,国内市场进一步承压

前几年,关于国内农产品的供应,一直在提“结构性矛盾”,就是好商品供不应求,差商品供大于求。目前看,官方给出的说法是“水果消费市场呈现供给宽松的态势”。我个人看,不管是国内产品还是进口产品都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走货困难,价格低迷,已经是今天必须面对的现实。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市场价格早就暴露了真相。价格踩踏早就发生。以疫情前后柑橘的价格变化为例,较高价位的25%份额已经神秘消失。我们以为是疫情导致的,现在看疫情可能只是一个背锅侠,真正变化的是市场供求关系。

3、重新认识品质

在市场上,所有的农业企业都说自己的产品品质好。品质是什么呢?品质是一系列不断进化的标准,它一定是可标准化、可对比、可识别的,是一系列的感官、理化、商业指标。

A、不能直接把品种当品质。农产品的品质主要决定于种属遗传因素,同时又随栽培环境、管理水平、储存加工条件而变化。现在市场上有一种比较普遍的做法是,将品种直接当成品质,用新品种的快速规模化获得回报。一些品种还没有达到最佳的品质,就开始烂大街,整个市场变成“新品种绞肉机”。这种囫囵吞枣的做法,是目前品种保护环境下的一个必然。但我们一定要想办法让品种的规模发展速度慢下来,产品品质真正好起来

B、品质=商品品质+服务品质。如果是一家一户的自然农业,商品品质就是一切,但只要有一定规模,要与渠道对接,那么服务品质就不能少。很多优秀的企业不是失败在商品品质上,而是失败在服务品质上。服务品质包括品控措施、商品规格、发货频次、响应速度、售后规则、营销政策等等;

C、营养品质亟待加强。营养品质是指商品中所含各种营养素的总和。现在膳食结构变了,健康结构变了,人口结构变了,功能农产品可以针对性地解决社会营养问题。人体需要七大营养物质,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膳食纤维、水。之前说营养主要指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其实都是能量,现在能量已经过剩,现在营养更多指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我们常说的安全、营养、健康,其实是三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D、品质决定生死。在供不应求时往往劣币驱逐良币,供大于求时一定良币驱逐劣币,目前市场最危险的是品质差的企业。主动分级定品,利用指标系统性标示自身品质,抬高竞争门槛,让信息公开化,做品质龙头企业是目前胜算最大的事情。

4、重新认识渠道

A、渠道变化过快。线下传统销售渠道销量萎缩,一些渠道连存活都是问题。社区团购等渠道快速兴起、衰落、迭代,让人眼花缭乱。直播平台兴起,短视频销售、直播带货等营销跨过碎片化,直接进入飞沫化。营销渠道的变化过快,给企业销售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很多生产者疲于奔命还被割多次韭菜。这个时候前瞻性判断渠道的变化趋势是非常重要的,最好慧眼识珠能够与渠道一起成长,其次要力戒病急乱投医,特别要避免与一些渠道共同沉没。

B、渠道成本在变大。不管是线下渠道还是线上渠道,红利都在消失,成本都在变大。渠道的扶持政策消失了、自然流量消失了、算法改进了、售后政策更加苛刻了,渠道费用提升了、营销费用上升了,很多渠道的实际销量下降了。目前渠道的强权越来越突出,在费用与规则条款上,一般供应商毫无还手之力。

C、用利益最大化占有渠道。存量激战,占有渠道就是占用市场。如何用不同的策略、可控的成本去占有更适合的渠道,从而达到占有相应市场、占有相应销售季的目的?现在渠道的选择与运营已经是一门技术活,与原来的靠感情、靠灰色、靠时间,完全不同。目前看用性价比、用股权、用管理延伸、用产品定制等等办法,都可以达到供应商与渠道商双方的利益最大化,建立起为彼此赋能的牢固伙伴关系。

D、千方百计打开国际市场。中国农产品出口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直指我们商品的国际竞争力,目前有一些现实困难,但并不是没有办法。将我们的产能买到国外,不仅可以减少国内的供给压力,更能够帮助国内产能的正向转化。目前广东荔枝已经有一些不错的做法,这个可以给企业和其余作为借鉴。

5、重新认识品牌

中国农业进入品牌时代,前几年品牌对很多企业而言意味着高溢价、高销量、高市场美誉度。打造品牌、区域公共品牌的热情一直在持续,与追求新品种一样,被不少农业企业、政府认为是“造富捷径”。今年,一些很有影响力的区域公共品牌产地也遇到了卖难,这给我们一个冷静思考的机会。

A、 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并不先进。它不是现在的发明,古已有之,历史上的地方特产都是区域公共品牌。也不是只有我们国家有,各个国家都有。它是传统农业环境下的品牌现象。它的本质是农产品品种与独特的地理气候小环境、历史人文因素的较好匹配,是漫长的农业探索的历史性成功。它明显带有地理概念,属于全民所有制。在供不应求时,区域品牌之下,往往是劣币驱逐良币。在供大于求时,市场搏杀会直接略过区域品牌这个层面;

B、 农业技术的发展,会消解掉绝大多数区域公共品牌。传统的区域公共品牌概念现在早就被农业设施、育种技术和管理技术打破。比如蘑菇、苹果、柑橘、葡萄、红龙果等等。商业的发展同样会打破区域共用品牌,大体量、全年持续的供应,必然让品牌走出地理区域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强调区域品牌的地理概念,而不是分级定品,用确定的系统标准来填充品牌的内核,区域公共品牌就会出现空心化;

C、 区域公共品牌背后真正有价值的是区域产业链。不管是企业还是区域,目前的竞争已经不是简单的商品竞争,而是产业链竞争。应该看到,区域公共品牌真正红火的从来都不是品牌,而是背后的核心能力——区域产业链优势。不要再妄想通过简单的开开会、办办节,敲锣打鼓搞宣传,打造一个区域公共品牌就能带火一个地区的经济,要老老实实打造区域产业链优势,提升社会生产效率,赢得竞争硬实力。现在不能再比吹牛,而是要比养牛;

D、 个体品牌是市场中坚力量。目前市场来看,个体品牌产品受到一定的影响但往往能够率先突围成功。从国外情况看,法国波尔多是个成功的范例,区域公共品牌是个门槛,是第一次保护;还要有品牌矩阵,就是六大名庄。个体品牌要依托于区域产业链优势,区域公共品牌更要借助于领头企业的市场示范效应。一个褚橙带火了整个云南冰糖橙,个体品牌可以让生产要素效益最大化组合,解决目前区域公共品牌无法解决的几乎所有问题。

E、一路打通关才能成就强品牌。从品种开发、田间管理、商品定型、供应链管理、销售渠道和价格的管控、品牌塑造、品牌维护等系统地做工作。要坚持无品质不品牌、系统营销不走捷径、坚持长期效益慎用短期猛药、在市场竞争中实事求是地探索。

6、重新认识规模

 A、“大而不强”,规模是拖累。规模是很多企业的发展目标,农业龙头企业的评定往往首先是规模。但现在有一种现象是规模农业企业首先遇到问题,问题的核心是“大而不强”。资金可以成就规模,但规模并不能产出资金,也不能再次还原为资金。从一些农业企业的内部运营来看,规模并没有产生规模经济,甚至产生了规模不经济。甚至有一些规模企业铺完摊子就烂尾、刚拿到补贴就停摆。

  B、规模有边界,适度是智慧。从现在发展阶段来看,农业企业的发展规模边界很清晰。这些边界由各种客观因素形成的:周边劳动力的供给、机械化程度的制约、销售渠道的占有、同类商品市场的竞争程度、企业负责人的管理能力等等。如何将自己的企业控制在一定适度规模内,尤其是拥有高端品质打造高端品牌的农业企业,如何让自己是在生产农业稀缺品,有节制地控制发展规模,这是一个很需要智慧的选择。

  C、专业领域的规模更有价值。农产品未来的竞争核心不一定在产品之间发生,很可能发生在产业体系见,包括生产组织体系、经营体系、研发体系、加工储运体系、营销体系等等,因此农业企业按照社会分工,做好自己专业领域的工作会变得更有价值。这种组合让环节的效益最大化

在北方春寒料峭之际,博鳌春暖花开。祝愿大家在这些重新认识中有所收获,能够给大家带来一点启发和力量。长周期是农业的天然属性,寒冬是我们面临的现实状况。今天(1月24日)是腊月十四,四九的第八天,距离春节还有17天!虽然现在是北方最冷的时候,但春已不远!熊猫指南办这个会很不容易,他们的工作不论对农业公司还是对整个农业产业,都很有功德。让我们一起坚守品质相信时间的力量,春风不远,江湖再见。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