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北京设施蔬菜生产社会化服务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建议
北京市为保障蔬菜产业平稳发展和提高蔬菜自给率,对蔬菜产业社会化服务建设的重视程度与投入力度逐年增强,蔬菜产业社会化服务建设水平相应大幅度提升。本文分析了北京市蔬菜社会化服务发展现状,结合新形势下北京蔬菜产业发展需求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为推动蔬菜产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一、北京设施蔬菜生产关键环节社会化服务现状
1、生产设施建设和运维服务
大棚或温室设施的结构与性能不同,直接影响蔬菜安全生产的进行。北京市现存设施农业多是2010年以前建设的日光温室和钢架大棚等中低端农业设施,大部分设施抗灾害能力差、保温性能差,且存在安全隐患。设施建设类似工业化标准化过程,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或团队针对农户需求,因地制宜进行设计、施工和维护。2020年开始,北京市采取了设施农业发展以奖代补措施,鼓励经营主体进行设施主体结构加固修缮、宜机化改造,配套机械化和智能化设备,盘活利用闲置设施和恢复存量老旧设施性能。
2、籽种繁育和农资供给服务
北京市加强蔬菜集约化育苗示范场建设,改善设施条件,规范操作技术,推动了蔬菜育苗向专业化、商品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探索建立了“工厂化育苗+农户”的经营方式,由龙头企业建立优质种苗工厂化生产基地,然后向周边区域蔬菜种植主体统一供应,进而从源头建立符合供给侧改革需求的优质产品结构,把控源头种苗品质。农资供应方面,北京市建成了以供销社系统“首都农资”连锁服务为主体,以邮政系统和技术推广站为辅助的农资服务格局,形成市、区、镇村三级互相贯通的紧密型农资连锁经营网络,满足了农民农资需求,也从源头确保了农资质量。
3、绿色优质安全生产技术服务
北京市构建了公益性与社会化服务主体相结合农作物病虫害防控体系。其中,公益性主体架构由政府主导,市-区-乡镇植物站构成,植物疫情监测点、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基地为村级服务延伸。2018年开始,在顺义、平谷等区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双向选择、专业服务”机制,将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相融合,引导蔬菜植保社会化组织开展专业化服务。
4、蔬菜产后营销流通服务
近年来,北京市通过制定落实规划、完善配套政策、落实属地责任等,大力推进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形成了以北京农产品中央批发市场、北京八里桥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北京玉泉营果菜批发中心等批发市场为中心,覆盖全北京、辐射北方地区的农副产品流通体系。培育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化蔬菜冷链物流、加工、包装、配送等服务主体,提高优势产区蔬菜预冷等商品化处理能力。北京市大力培育电商头部企业,积极引导农业专业合作社与电商平台合作,打造农产品网络销售及实体店联合的营销模式,推进农产品销售方式变革。
5、蔬菜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处理
设施蔬菜因其生产区域分散、产废量大,导致废弃物搜集、运输成本较高。顺义区、房山区以设施废弃物有机肥加工为处理方向,通过购买企业服务与农业废弃物换购等模式,激励企业、农户积极参与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处理,两区设施蔬菜废弃物利用率分别达到了100%、80%。其中,顺义区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的模式,被入选2021年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
二、北京设施蔬菜生产社会化服务面临的问题
1、蔬菜种植和设施标准化程度不高,机械换人工难度大
从栽培环节看,不同品种蔬菜种子大小、形状不一、同一台设备很难满足不同蔬菜的播种要求。种子数量如果控制不好,会造成种子和种苗的浪费;种苗质量如果不一,出苗会参差不齐,机械移栽或嫁接难。为了提高播种效率和质量,需要对种子进行丸粒化处理,但目前种子丸粒化处理技术尚不成熟且没有得到广泛应用。从田间管理环节看,大多农民依靠经验起垄开沟和确定株行距,随意性较大,株行距不统一,不利于起垄、开沟、播种、移栽、追肥、植保、灌溉、收获等田间机械作业。棚室结构标准不统一,以塑料大棚为例,棚室跨度、脊高、两侧肩高、两端结构形式多样,有的只有小门供菜农进出,大型设备出入难。目前北京市设施蔬菜生产机械化率仅为36%,远低于一般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率98%的平均水平。有关本土化设施建设系统研究、科研成果推广不足,将温室大棚和生产装备与栽培品种、技术结合考虑并集成的成套装备技术不足。
2、蔬菜生产集约化程度不高,服务市场空间小
蔬菜生产以分散的生产基地、合作社和农户为主,生产组织比较松散,尚未形成系统化和规模化生产。从种苗繁育环节看,北京市蔬菜生产对育苗需求量很大,但集约化育苗供应率为33.1%。育苗场(点)存在设施设备周年利用率低、技术人员不足、育苗技术环节标准化程度不够等问题。北京市设施蔬菜种植户多以小规模经营为主,规模2亩及以下种植户占比31.58%,规模超过10亩仅占12.03%。北京市种植蔬菜种类有8大类40多种上百个品种,不同品种种植方式与技术存在较大差异。由于小农户蔬菜种植规模小、品种多,机械设备选型配套难,增加了服务成本,现实中社会化服务主体都不以农户为主要服务对象,首选生产基地和种植园区。很多服务主体还采取植保、林保等多种业务结合方式,以应对“吃不饱”问题。
3、蔬菜生产人工成本和物质费用高,服务主体风险大
蔬菜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工成本占生产总成本比重一直较高,且近年来人工成本不断上升。2020年蔬菜生产人工成本占总成本59.71%,番茄等果菜类蔬菜人工成本占总成本60%以上。2015-2020年,扣除物价因素,蔬菜单日用工成本上涨8.82%。此外,设施蔬菜生产物质费用也较高。2020年,我国蔬菜生产物质及服务投入达到1431.13元/亩,为粮食作物的3.17倍。设施番茄生产物质投入2973.39元/亩,为露地生产的1.50倍。蔬菜种子投入费是粮食的3.43倍,肥料、农药投入是粮食的4.68倍。对于农户和服务公司来讲,粮食生产全程服务收费600~900元/亩,属于“轻资产”运营模式。蔬菜生产社会化服务服务投入大,不仅需要栽培技术服务,还要配合相应的农资方案,不论是先付费还是后付费,需要的资金投入都很高。蔬菜生产性服务是“重资产”运营,农户和服务主体面临的风险都比较大,试错成本高。对粮食作物来讲,第1年服务有问题,第2年通过平整地重新成为“光地”“净地”,重新制订生产经营方案。而占地2亩钢结构温室造价20万元以上,使用寿命在15 年左右,如果运营维护得当,使用年限会更长。菜农将设施托管给服务公司还心存顾虑,通常只会选择1~2个环节购买服务。而对于服务主体来说,重资产运营也面临较大风险,而现有的农业保险服务产品较为缺乏,保障水平难也以弥补生产成本。
表1 蔬菜与粮食生产投入产出比较(2020年)
表2 蔬菜和粮食生产物质费用(直接费用)投入比较(2020年,元)
4、蔬菜专业化服务主体少,产中产后环节服务比较薄弱
蔬菜产业是科技密集型产业。蔬菜种植对设施环境、种植技术、机械设备、操作技术等要求高,需要水肥一体化、挂防虫网、闷棚、土壤消毒等与大田作物完全不同的服务技能。蔬菜生产性服务属于新兴事物,市场上有实力和影响力的主体不多,能提供可供选择的设施蔬菜机械化配套技术装备相对较少,尤其是在蔬菜收获机械化方面,叶类菜收获机械化有一定突破,果类菜收获机械化几乎为零。蔬菜贮藏加工配套加工车间、冷库及设备,生产基地及园区无法获得相应的建设用地。
三、推进北京设施蔬菜生产社会化服务发展的几点建议
1、推进设施生产转型升级,引导规模化经营
农业社会化服务不仅仅是为农户节省劳动,其最终目的是通过专业化服务提高生产效率,提升农产品品质与质量,从而提高农产品质量整体水平,为生产者带来更高的效益。社会化服务发展前提是设施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北京应借助设施蔬菜产业集群项目建设契机,持续加大对科技装备和信息化水平较高、适度规模经营和专业化生产的经营主体扶持力度。鼓励对现有设施农业进行更新改造,推广宜机化标准化温室。加大集约化育苗场扶持力度,扩大育苗场规模。鼓励育苗场(点)配备省时、省工、轻便的育苗机械(简化的播种机、施肥的喷淋系统等),改造、升级现有配套设施设备,提高育苗工作效率,节省成本等。推动育苗场(点)积极提高育苗设施、设备周年利用率,在育苗空闲时间进行盆栽蔬菜、花卉等的培育,使达育苗场(点)实现周年运转。
2、发展服务引领型生产组织,扩大有效需求
建立服务引领型生产主体,尤其是有产后带动能力的企业或合作社,创新与农户服务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逐步改变传统种植观念。产后是拉动产前的“火车头”,有产后带动能力的企业能带活整条产业链。培育一批具有在市场上发挥带动作用的产业化企业或农业社会化服务龙头企业,为种植户提供蔬菜生产托管和社会化服务。发挥供销、邮政等系统的优势,创新农产品营销服务机制。鼓励农户将分散的资金、土地、设备等组织起来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或蔬菜产业园,联合生产、统一经营和对接服务主体,提高服务供求信息获取效率,降低单位成本,提高规模效益。鼓励各类服务主体积极利用新一代数字技术和共享经济理念,用信息化手段盘活存量资源,实现更大范围内的供给与需求对接。
3、加大科技和保险支持力度,提升服务主体抗风险能力
在科技方面,发挥北京设施蔬菜产业创新团队技术集成优势,围绕高效设施、集约化日光温室等建设,以及设施蔬菜全产业链条技术瓶颈开展技术攻关。支持农业生物技术、农业智能装备、数字农业等领域的高新技术转化,加大水肥一体化智能控制、农业物联网、新型绿色防控技术、农业机器人、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等扶持力度。在金融支持方面,研究和找准风险和利益分配关键节点的基础上,鼓励银行及县、乡财政部门,给予蔬菜产业社会化服务主体信贷、保险支持。
4、营造良好市场生态环境,促进服务主体转型升级
北京市蔬菜产业社会化服务不仅要为蔬菜产业发展做好服务,更重充分借助首都农业的平台宣传优势,将北京打造成为知名蔬菜社会化服务主体“孵化场”。政府部门联合生产者为蔬菜社会化服务主体技术试验、服务模式试点等提供便利。加强服务标准、服务机制等引导、政策的宣贯,形成购买服务的良好市场氛围,加强对服务主体的规范和管理,规范社会化服务主体市场,建立完善配套的扶持、评价、监管机制,引导不断提升服务能力。进一步总结粮经作物生产领域社会化服务主体的经验,以农业农村部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项目为依托,在蔬菜生产相对集中的地区开展社会化托管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