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字农业之畸形点,需要咱们大家的协同破解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咱们的农业发展过程中,尤其是数字农业发展过程中,我认为有5个畸形点,是需要去破除的。
- 01 - 政府力量的错位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但是目前我们国家数字农业稍微有点错位了。
目前在数字农业领域,政府很多是在做标准示范,而无法从全面税收、科技、政策等全方位帮助农业这个产业。
受各县域产业带强弱不同,从全国看,做得好的经验无法有效快速复制和推广。
且现在数字农业项目做得很多与数字乡村相耦合,偏向于政务管理和智慧社区,而非产业链降本增效。
- 02 - 农业标准的价值脱离了标准本身
说起农业一定离不开农产品销售。一说到销售就会立马联想到农产品的非标,种养殖过程、加工过程、包装分拣过程等场景下存在着很多的不标准。
然后就是存在这么多无法标准化场景的农业,却有个单一单品级别的标准,这个行业还有所谓的“农业物联网标准”。
这些标准要么直接买,要么是政府推荐,要么是有着运动员和裁判身份的企业代表们评审出来。
这也导致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产品、品类标准和地方标准层出不穷。
农业标准的价值已经脱离了标准本身,只向资源聚集方看齐。
所以做农业标准,需要有恒心,建议从销售的地方标准先做起来,十年如一日打磨,再推进到种植标准,再推进到单品标准,这几基本上就需要一家两代人的投入。很有幸我见过这样的单品企业家、以及他们之间的传承。
至于协会和政府机构组织的标准研讨和公布,也是需要参与的,毕竟促进单品产业链的提升。但不应入局太深,需要浅尝则之。
- 03 - 资本市场的关注点太保守
这两年资本市场核心关注的数字农业细分领域是三个方面:
- 农事作业标准化智能化
- 社会化农业服务
- 智慧育种
前两个方向也可以合并。
此外还有个农业和生物的跨学科融合。
目前这三个方向的数字农业公司获得融资较多,得益于政府的高标准农田、新农人、种业振兴等方面的政策引导。
然后咱们资本市场对大数据、AI、互联网等技术帮助中国数字农业发展的定位,还是慢半拍,资金的投入也是开局不多金的状态。且暂时没有看到适度超前的大规模资本输出,需要紧跟政府政策。
这可能有点不太合理。政策应该只是投资的局部参考因素,而非全部参考因素。
纵然是和农业受政府强管控相关,但是资本市场也需要关注农业科技本身,不能大家都投资给种植(粮作),也需要关注养鱼养虾,近海养殖等领域。
数字农业创业者也需要给资本市场讲更多除去政府项目以外的故事和商业模式。真正做的“科技+农业”,“互联网+农业”,而非单纯的“政府补贴+农业”。
- 04 - 绝大部分数字农业服务商的主营收入靠政府
回顾我对数字农业服务商的了解,太多的数字农业服务商依靠政府过活了,除非个别能够自己使用供应链造血的企业。
不仅数字农业服务商,大家身边的产业龙头企业,也很多是依靠政府的各项补贴,有些是卖一斤农产品亏一笔钱。所以请对数字农业服务商的靠政府见怪不怪,毕竟高科技农业示范,都得仰仗政府和国企。
还有一点是明确的,不能这些企业都靠政府给项目和政府补贴,就不做这块,目前数字农业应用场景投入产出比不高,是与我们的农业生产模式、农产品流通方式、农产品销售渠道等息息相关的。当土地聚集、流通数字化、销售便民化之后,这一类的问题将大幅度被改变。
所以现阶段数字农业服务商唯一的出路,就是涉足农产品供应链,去做泛农业的流通和金融业务,这才能发挥互联网的价值,发挥数据的价值。
- 05 - 新农人的“新”在何处,何谓“新”
使用手机新农具、具备直播新农技的新农人,会是最近几年的热点,毕竟要让农业小青年们都有活干、有事做。
新农人的“新”不仅在于对新农具、新农技的掌握,还在于对新的农产品流通模式的变革,结合邮政的服务,在老家的一件代发农产品成为了可能。还在于对经营主体的变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背后与直播也存在着相互促进价值。还有的“新”是用新的商业模式去花国家的钱。
然而,有些新农人,并没有在农村做直播,而是在城镇,对于农村经济的刺激价值不大。
还有些更可笑的事情是:有些拍乡村乡土短视频或者拍搞笑视频火起来的“网红”,还想着跟政府谈做当地针对某个单品的农产品全产业链平台,不仅要做软件平台走电商销售,还要对种植户全面推广农业物联网,启动资金又是政府农业口或者乡村振兴口的资金。对于这类人,只能说且行且珍惜,不应该被所谓的“互联网人才”带偏,而是需要专注卖货、专注挖掘单品背后的故事和价值。
所以所谓“新农人”,希望是“农人+新”,而不是网红+农业。农民兄弟们是真的想跟着网红卖货,多赚点血汗钱。
以上就是我对中国农业发展至今的畸形点的论述,也是希望能有幸和更多的有识之士改变中国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