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玉米产业的现实与未来

“今年,玉米制种面积大幅上涨,品种审定初审通过率却进一步下降。‘一增一减’将会对玉米产业的发展造成重大影响。”“我们现在玉米育种的最大问题是基因狭窄,同质化严重。”

“创制矮杆、耐密、抗逆、合理株叶型、高产的玉米新材料是当务之急。”“玉米种业攻关目标是构筑现代玉米种业创新体系,要打造国际种业集团,把握种业发展主动权。”

“我们很高兴中国的生物技术时代开始了。”“有无生物技术及其表现的好坏,将极大影响农民未来对于品种的选择。”

图片

9月12日,第三十届中国北京种业大会暨第三届中国玉米种子及产业链专业论坛在北京通州召开,大会以“创新引领 产业升级 全球协同 共同发展”为主题,汇聚行业力量,探索玉米产业科技创新和融合发展新路径,充分发挥我国第一大粮食物玉米在粮食安全中的“堡垒”行动,促进玉米种业高质量发展。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姚伟龙、北京市农业农村局二级巡视员刘刚、中国种子协会副会长马淑萍、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原校长阿洛托·戴克豪森出席大会并致辞,非洲科学院院士贾银锁、北京市种子管理站站长黄生斌、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所首席科学家赵久然、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研究员李新海、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玉米分子育种首席科学家徐云碧、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专利委员会主任、审判第一庭庭长张剑、科迪华农业科技全球种业政策总监马酷、大北农集团常务副总裁、北京创种科技CEO刘石等出席大会并做报告。

布局:让更多优势玉米品种走出北京,走向全国,迈向世界

作为北京种业的最强地标,城市副中心始终冲锋在种业振兴的一线。”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姚伟龙在致辞中表示,通州正以“北京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区”建设为抓手,把种业科技园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围绕“两区两中心”建设种业园区。

同时,针对企业聚集发展、高端人才引进、新品种培育推广、成果转化交易等方面,通州区拿出“种十条”的政策保障,这既是副中心的力度,也是副中心的诚意。“未来,希望与大家携手并进,共同打造全国农业‘芯片’发展高地。”姚伟龙说。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二级巡视员刘刚指出,北京在加快“种业之都”建设,加快玉米产业发展方面取得3项成绩,一是支持科研院校加强种业基础研究,二是吸引种业领军企业在京发展,三是培育推广了一批重大品种

我们要让更多玉米优势品种,走出北京,走向全国,迈向世界”刘刚表示,下一步,北京将把继续做大做强玉米种业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一方面,积极搭建基础研究支撑平台,大力支持国家玉米种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另一方面,持续优化种业创新体制机制,深化科企合作利益联动机制。同时,大力推动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继续培育重大突破性新品种。

中国种子协会副会长马淑萍在会上表示,中国种子协会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和推动玉米种子及产业链的发展,“我们将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经济创新力度,加强与各级政府、科研机构、农业企业的合作,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

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原校长阿洛托·戴克豪森表示,目前,极端天气开始频繁出现,更好的种子才可以适应这种新的环境的起点,更好的管理和农场,才能在生产链中有更好的表现。“我们必须更好地在国际层面上合作,建立一个交流合作的大平台

会上,北京种业协会、天津市种子行业协会、河北省种子协会进行京津冀种业协会战略合作协议签约。北京市通州区国际种业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和九圣禾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九圣禾入驻通州国际种业园签约,为通州种业注入新活力。

图片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姚伟龙
图片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二级巡视员刘刚
图片
中国种子协会副会长马淑萍
图片
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原校长阿洛托·戴克豪森
图片
中国种子协会副会长邓光联主持
图片
北京种业协会、天津市种子行业协会、河北省种子协会进行京津冀种业协会战略合作协议签约
图片
北京市通州区国际种业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和九圣禾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九圣禾入驻通州国际种业园签约

现实:“一增一减”影响玉米产业发展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作物,2022年玉米产量占粮食总产量40%,65%用作畜禽饲料,25%加工原料,5%口粮食用。

种植密度是限制我国玉米增产的主要障碍,限制种植密度的瓶颈是株高、耐密性(耐弱光性)和株叶型等。非洲科学院院士贾银锁指出,创制玉米矮杆、耐密、抗逆、合理株叶型、高产的新材料是当务之急

我们现在玉米育种的最大问题是基因狭窄,同质化严重。”贾银锁表示,利用热带、亚热带种质资源拓宽我国玉米遗传基础,是我国当前玉米育种的主攻方向,即搜集“芯片”和利用“芯片”。

他提出,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玉米的矮杆耐密抗逆高产,将会改变目前玉米每公顷500-750公斤产量的现状,将玉米产量提高到每公顷1000-1500公斤,为全球粮食安全和解决人类温饱做出贡献。

“今年,玉米制种面积大幅上涨,品种审定初审通过率却进一步下降。”马淑萍指出,这“一增一减”,将会对玉米产业的发展造成重大影响。

我国粮食总产量位居全球首位,玉米产量位居世界第二,但是育种技术体系的信息化与智能化程度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在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玉米分子育种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徐云碧看来,玉米分子育种走向专业与精准,面临着六大挑战,分别是跨越基础研究与育种应用之间的鸿沟,从简单性状到复杂性状、从单个标记到单倍型、从关联标记到功能标记、从单一群体到复杂群体、从示范到普及等,皆是挑战。

图片
非洲科学院院士贾银锁
图片
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玉米分子育种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徐云碧

机遇:种质创新和品种选育取得重要进展

会上,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玉米联合攻关组组长赵久然发布北京市种质创新和品种选育联合攻关项目成果。

赵久然表示,项目在玉米抗病、抗逆,及品质等关键基因挖掘及分子标记开发、种质创制、优种提升、品种培育、示范推广等方面完成了阶段性考核指标,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或阶段性成果。

“主推品种优种提升,特别是京农科728、京农科828、MC121等系列品种高抗锈病优种提升,极大程度提高了玉米品种应对锈病的能力。”赵久然说。

北京市种子管理站站长黄生斌亦发布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代表性成果。

  • 今年,中国农业大学自主基因编辑底盘核酸酶Cas12i和Cas12j获得多个国家或地区专利授权,创制出国内首个获得安全证书的农业基因编辑产品
  • 中国农业科学院培育出转基因耐除草剂玉米GG2,对提升我国玉米机械化水平和降低玉米生产成本具有重要作用。
  •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研制出纳米磁珠介导的不依赖基因型的玉米新型高效转化方法,突破了玉米遗传转化过程中“依赖组培体系,严重受基因型限制”的瓶颈问题。

发挥专业法院职能作用,服务保障国家种业振兴。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专利委员会主任、审判第一庭庭长张剑表示,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将从以下4个方面出发,一是坚持问题导向,依法加大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二是严格审查标准,提高种业知识产权授权确权质量。三是创新司法理念,构建专业化审判机制。打造种业专业化审判队伍,构建专家支撑体系,设立巡回审判庭。四是聚焦高效协同,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

实际上,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早在主论坛上便与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北京市平谷区人民政府签订《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协议。接下来,将会建立种业案件专审组,发布典型案例,开展种业普法宣传,搭建三方工作常态化联络机制,一起推进种业知识产权多维度、全链条保护。

提高良种对玉米高质量发展支撑作用。耐密机械化、抗逆绿色化、优质专用化成为大面积产量提升下玉米品种需求的三个方向。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新海建议,玉米种业攻关目标是构筑现代玉米种业创新体系,主要围绕加强玉米种源基础研究,加固理论创新基础;突破关键育种技术,提供种源创新效率;研制新一代品种,支撑玉米生产发展;打造国际种业集团,把握种业发展主动权四个方面加强。

图片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玉米联合攻关组组长赵久然
图片
北京市种子管理站站长黄生斌
图片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新海
图片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专利委员会主任、审判第一庭庭长张剑

趋势:生物技术时代开始,3年内转基因种子几乎能覆盖市场

中国种子协会玉米分会会长、北京创种科技常务副总裁王石表示,生物育种产业化是近年农业领域的一项重要发展趋势和关注焦点,对于提高作物品质、增加产量,提升抗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育种时代来临,世界种业呈现出3大趋势。

大北农集团常务副总裁、北京创种科技CEO刘石指出,一方面,种业迅速集中,逐步形成技术和资源垄断。另一方面,生物育种持续强势,打破作物、区域、品种和时间边界。此外,资本介入使种业发展提速,种业进入全球化时代。

生物技术改变全球农业产业格局。“有无生物技术及其表现的好坏,将极大影响农民未来对于品种的选择。”刘石表示,在转基因种子充分供应和基础品种表现近似的前提下,农户选择转基因品种的比例将会从第1年占75%,第3年上涨至98%。也就是说,生物育种产业化之后,在数量充足、表现一致的基础上,转基因种子仅需3年时间,便几乎能覆盖市场

在赵久然看来,未来,大部分种植户可能会选择生物育种品种,那时,玉米品种的数量将会大幅减少,对品种的要求也会更高。同时,性状的导入和转运过程会在育种中发挥重要作用。

“我们很高兴中国的生物技术时代开始了。”科迪华农业科技全球种业政策总监马酷指出,未来,随着转基因商业化在中国的展开,加上恰当的法规监管及良好的管理实践,中国能成为全球生物技术市场的重要力量

他提出,这也需要承担义务,落实好全球行业及贸易的最佳实践,同时与全球法规环境协调一致。美国及全球种子行业期待与中国企业合作,实现长期共赢。

今年,是转基因产业化试点第三年,试点推广中有100多万亩的转基因玉米应用了草甘膦除草剂。大北农生物技术公司产品合作总监彭绍辉表示,经研究发现,耐草甘膦除草剂技术十分可靠和安全,前景广阔

彭绍辉认为,在生物育种产业化之后,希望从虫害和草害两个角度发力,为玉米增长增收,提升功效做出贡献。“我们希望生物育种产业化能够快速落地,让这项技术更好惠及中国农业和产业快速发展。”

“目前我国推广的性状,对鳞翅目害虫十分有效。不同的性状对玉米防治效果是不一样的。”先正达集团中国种业共创平台大客户业务负责人孟庆会建议,在推广环节,要尽量避免使用不合适的农药,重复防治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同时,要注意根据不同区域,选择适合当地的性状进行推广。

会上,泰国WS公司总经理韦来差、赛默飞基因科学事业部技术主管何茹、先正达集团中国种业共创平台定制业务负责人张健参与企业路演环节,向参会人员展示泰国WS、赛默飞和先正达集团中国在玉米育种上的优势方案。中种国际科技管理总监刘建敏主持企业路演环节。

图片
中国种子协会玉米分会会长、北京创种科技常务副总裁王石
图片
大北农集团常务副总裁、北京创种科技CEO刘石
图片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玉米联合攻关组组长赵久然
图片
科迪华农业科技全球种业政策总监马酷
图片
大北农生物技术公司产品合作总监彭绍辉
图片
先正达集团中国种业共创平台大客户业务负责人孟庆会
图片
中种国际科技管理总监刘建敏主持企业路演环节
图片
泰国WS公司总经理韦来差
图片
赛默飞基因科学事业部技术主管何茹
图片
先正达集团中国种业共创平台定制业务负责人张健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