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乡村振兴标准化:为什么?难在哪?怎么做?

近日,农业农村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乡村振兴标准化行动方案》(后文简称《方案》)。

《方案》经国务院标准化协调推进部际联席会议审议通过,部署了11项重点任务,共有33个部门参与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

制修订农业领域国家和行业标准1000项;

构建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30个;

国家层面创建示范美丽宜居村庄1500个左右;

创建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00个;

创建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300个。

乡村振兴标准化为何而生,有哪些难点,如何实施落实,值得深入解读。

一、一问:乡村振兴为什么要标准化?

所谓标准,就是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这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电信联盟(ITU)三大国际标准组织共同给标准下的定义。

2021年颁布的《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指出,标准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是国家基础性制度的重要方面。

总结来看,标准有4个特性:权威性、民主性、实用性、科学性;5个层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其中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属于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属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

从标准到标准化,是一个制定标准、实施标准并进行监督管理的过程。早在2006年,习近平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走高效生态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文中8次提到农业标准化,从发展现代农业的各个角度,提出了标准化的要求。2021年4月,习近平在广西考察时指出“要把住质量安全关,推进标准化、品牌化”;同年6月,在青海考察时提到“加强农畜产品标准化、绿色化生产,做大做强有机特色产业,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国”。

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性、整体性、全局性的工程,无论是农业发展还是乡村建设,标准化都具有基础性、引领性作用,健全标准体系、强化标准实施、构建协同机制,有利于助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一体振兴,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标准化支撑。

二、二问:乡村振兴标准化有哪些难点?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上半年,全国范围行政村总数约为69万个。数十万的乡村既有共同特性,又有个性条件。

在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存在一种现象:袁家村、鲁家村做得好,全国各地都来学习经验,随后就跟风冒出多个“形似神不似”的仿“袁家村”“鲁家村”。

以袁家村为例,近些年,袁家村年游客超300万,年营业额超10亿元,堪称将旅游产业与农民、农村最佳融合的教科书式的典范。袁家村成功的背后,是对关中民俗、优质餐饮、食品质量监管、全民致富的极度关注,也离不开领路人郭占武本人的不可复制性。因为袁家村的火爆,咸阳多地照搬“袁家村”,然而建一个“死”一个。根源在于盲目跟风,只学到了皮毛。

图片

再如发展乡村产业,特色农业是天时地利人和在农业生产上的具体反映。高原特色农业、稻鱼共作模式、旱作农业,每一种都是当地资源禀赋的价值最大化体现,生搬硬套只能事倍功半或者徒劳无功。打造品牌亦是如此,农产品品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简单地设计个logo,想一个广告语,开一场发布会,距离消费者心目中的好品牌还差着十万八千里。通过品牌建设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致富才是做品牌的最大价值。

乡村振兴,就是要有更好的农业、更好的农村、更好的生活。核心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业不发达、农村不兴旺、农民不富裕的“三农”问题,达到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协调。正是因为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存在,才更需要在基础制度上进行标准化规范。

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铁丁指出,不是穿统一的衣服、用统一的话术就叫标准化,标准化是围绕品质提升所进行的系列活动。农业标准化,讲究的是对生产过程、质量安全的标准化把控,是产品优质的底线要求;农村标准化,追求的是对农房质量、水电气配套情况等最基础的要求。

要正确处理标准化与特色化之间的关系,标准化不是“一刀切”“一锅煮”,标准化着眼于补短板,特色化注重于铸长板;标准化主要满足共同性基本需求,特色化则主要满足个性化特定需求。乡村振兴,要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在标准化保障之上进行守正创新才是农业农村的长远发展之道。

三、三问:如何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标准化行动?

《方案》指出,到2025年,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基本建立。由此可见,推进乡村振兴标准化,主要集中在农业、农村两方面,发展产业、建好乡村,最终实现“给本地人幸福,给外地人惊喜”。通读、拆解《方案》,以下6个被提及的环节的标准化需要重点关注。

1.制定优质农产品标准。

目前农业供给侧改革主要聚焦于优质农产品供给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方案》提出要协同推进农业生产与农产品“三品一标”。

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是指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农产品“三品一标”指的是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和达标合格农产品。农产品“三品一标”是政府主导的绿色优质农产品代表,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产品生产消费的主导,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则为优质农产品供给保驾护航,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提升农产品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

优质农产品标准的制定,一是注重打造标准化生产基地,制定绿色食品生产和原料基地、有机农产品基地、地理标志农产品核心生产基地相关标准,对全流程进行信息化管理;二是强化农产品认证和监管,对认证审核流程、技术规范、标志使用加强管理;三是推动农产品分等分级和包装标识标准化,制修订一批符合市场需求和生产实际、操作性强的农产品质量分级标准、品质评价技术规范,制定限制食用农产品过度包装标准。

2.推动预制菜等新业态相关标准研究。

预制菜产业方兴未艾,快速发展势必伴随产生一些不良现象,而标准缺失一直是预制菜产业的痛点之一。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铁丁老师指出,标准是预制菜品牌化、市场化的武器,无规矩不成方圆,要按照“有标采标、无标创标、全程贯标”的要求推动预制菜发展。

图片

2022年以来,全国多地政府部门、企业、社会团体陆续发布多项预制菜相关标准,涉及原料、加工、配送、包装、专业术语等多个方面,弥补了多项行业规范的空白。截至5月份,全国标准信息服务平台可查询到预制菜标准120项,涵盖了地方标准(8项)、团体标准(77项)、企业标准(35项)。

目前预制菜标准集中于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推出了很多具有地域特色的单样预制菜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尚缺,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唐仁健在广东调研时指出,针对预制菜等快速发展的产业,加快制定行业标准和产品标准,引领产业健康发展。

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预制菜标准体系,特别是要尽快出台强制性标准,对生产、加工、运输、使用等环节形成更有力的规制,守护公众“舌尖上的安全”,这也是预制菜产业发展是否能够行稳致远的关键所在。

3.完善农产品品牌建设和评价标准。

农产品品牌品牌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更是促进农民增收及农村消费的重要举措。2022年12月,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为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据调度,全国省级农业农村部门重点培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约3000个、企业品牌约5100个、产品品牌约6500个。打造农产品品牌已成为共识,被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立足我国农业品牌建设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路径不清、方向不明、盲目建设、投入大产出低等问题,完善品牌建设和评价标准是走好有中国特色的农产品品牌之路的抓手之一。

具体来看,目前,我国关于品牌标准已经超40项,但是大多为评价标准,且农业品牌占比很小。国家层面上,农业农村部农业品牌首个行业标准——《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指南》对品牌定位与规划、品牌核心能力提升、品牌营销传播、品牌保护、品牌管理等关键环节的标准化都进行了约束规范。地方层面上,以安丘为例,坚持标准先行,先后制定并实施“安品味来”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使用规范、“安品味来”果蔬产品产业链管理规范、“安品味来”禽肉产品产业链管理规范,秉承“安丘、安全、安心”,以标准化让世界爱上安丘味道。

未来,农产品品牌的培育,要配套制定品牌工作管理办法,建立品牌评价体系,强化品牌监管,在标准化约束下,培育一批“大而优”“小而美”、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

4.完善农业领域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与监测标准体系。

生物多样性关乎全人类的生存、生活。近年来,总书记多次就生物多样性作出重要指示。

2020年9月30日,总书记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的讲话指出,“……生物多样性既是可持续发展基础,也是目标和手段。我们要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从保护自然中寻找发展机遇,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2022年12月15日,总书记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大会第二阶段高级别会议开幕式上的致辞:“——我们要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加快推动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转变,……”

《生物多样性公约》中强调,“生物多样性是农业的基础,是一切农作物和家禽家畜变种的起源,为农业提供并维持极其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农业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也能加强农业。”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农参》总编辑铁丁老师指出,品牌是随着社会发展协同进化,生物多样性农业同样如此。生物多样性农业的探索,回应了总书记所讲的生态文明观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要和认识自然、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强国紧密联系在一起,要从协同进化的角度看待生物多样性农业的发展。

图片

《方案》在“完善农业绿色发展标准”部分提出关注农业领域生物多样性标准体系建设,彰显了国家层面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视以及有效路径的探索。生物多样性农业既是一种传统的“天人合一”理念,也是一种现代科技主导的智慧农业,在标准化加持下,将成为未来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

5.加强数字乡村标准体系建设。

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标准化在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中发挥着引领性、支撑性作用。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数字乡村标准化建设”作出了具体部署安排;同年9月,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四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了《数字乡村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提出到2025年,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应用多点突破,地方标准、团体标准研究同步实施,打造一批标准应用试点,形成标准支撑和引领数字乡村发展的良好局面。

在标准体系架构上,聚焦农业物联网标准、农业农村大数据标准、农业信息化标准、农村电商标准等。数字乡村标准化的建设,瞄准“数字蓝海”,创新激发增长活力,以数字经济不断激扬发展新优势,为乡村振兴插上数字“翅膀”。

6.制修订美丽宜居村庄创建示范标准。

什么样的乡村称得上是美丽宜居乡村?

是“外观古朴、内部现代”;也是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乐有所娱;更是“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图片

习近平多次指出,农村环境整治这个事,不管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要搞,但标准可以有高有低。

不同地区资源环境、经济发展、历史文化存在差异,乡村建设不可能也不应该千村一面,但必然存在着共性的要求。具体来看,美丽宜居村庄创建示范标准,要聚焦农村人居环境、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优先处理好道路交通、用水保障、用能安全、信息通畅等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在规划管理、道路交通、水利设施、农村能源、人居环境、基层组织、精神文明等方面规范和实施标准。

乡村振兴,归根到底是要以人为本,在标准框架下,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为农而建,既有建筑美,又有文化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四、结语

标准化过程是一个螺旋上升的闭环,技术进步推动标准提升,标准提升改进产品质量。高品质一般会带来高价值高效益,因此高标准是引领质量提升、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标准之争被经济学家称作“赢者通吃”,谁把住了标准,往往就把住了产业,把住了市场竞争主动权。

元一智库研究认为,标准化管理的目标是为了建设品牌。农产品品牌、乡村旅游品牌,不管品牌形态如何,通过标准化这把钥匙,既能筑牢发展基础,又为特色化铺好道路。

参考资料:

[1]质量与认证:厉害!这篇文章,把标准化讲透了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