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畜牧业研究新进展

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美、德发现易感牛蹄炎的候选基因

来自德国和美国的国际研究小组发现,牛基因组的两个微小突变基因可能会导致一些牛更容易患上牛蹄炎(Digital Dermatitis),该病是牛跛行的主要致病因素,所有年龄的牛都对牛蹄炎易感,常见于舍内饲养牛。研究小组利用来自德国东部13个大型农场5040头奶牛的DNA数据和检测结果,调查了这一现象的遗传基础。通过广泛的统计分析确定了奶牛基因组中与该疾病相关的区域。CMPK2ASB16被认定为潜在的候选基因,两者都在免疫细胞的信号通路中发挥重要作用,如:在细菌感染中。对候选基因区域的进一步序列分析揭示了两个位置的点突变,这两个位置都能够显著影响疾病易感性及转化为慢性病。这一发现将有助于推动牛蹄炎抗性动物育种。该研究的参与机构为德国马丁路德大学哈勒-维滕贝格分校、德国哥廷根大学和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研究结果发表在《遗传学前沿》杂志上。

我国研究建立高效制备基因编辑猪技术体系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联合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成功建立了一种名为报告RNA富集的双引导RNA核蛋白(RE-DSRNP)的高效编辑技术体系,可用于快速制备无外源DNA基因编辑克隆猪,并利用该体系首次成功获得了 WIP1 基因编辑的雄性繁殖障碍模型猪。体细胞克隆基因编辑技术是目前动物生物育种和医学模型研发的主流技术。该研究建立的RE-DSRNP体系,可显著降低脱靶和非预期效应,极大提高编辑效率,缩短制备时间,在猪和其他大动物的生物育种以及医学模型研发方面应用前景广阔。此外,种公猪对母猪繁殖力具有决定性作用,在育种体系和商品生产中举足轻重,该研究首次构建了WIP1基因编辑猪模型,对于深入研究雄性繁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国科学:生命科学》期刊上。

英企获资助开发精准畜群监测工具

英国Antler生物科学公司的创新项目于近期获得了“英国智慧创新基金”(Innovate UK Smart)的资助。该项目旨在帮助英国奶农利用表观基因组学和数据分析提升奶牛群的生产力、健康水平和可持续性。该项目为期18个月,总预算49万英镑。

目前,Antler正在开发乳业人工智能平台,平台建成后将为奶农提供可能受环境因素影响的特定基因的重要信息。该平台将对牛群中的基因表达进行监测,奶农可依据平台获取的遗传数据,对饲料或养殖环境等可控因素进行调整或改变,进而提高牛群的生产力。

该项目的成果将包括:技术成熟度等级为TRL6的精准畜群筛查平台;先进的数据分析综合解决方案,用于牛的生物标记识别和表观基因活性鉴定;具有知识产权的牛遗传和表观基因组数据库;专用的牲畜评分系统,可帮助奶农深入了解可能影响牛群表观基因特征的潜在问题和环境因素,如饲料、添加剂、温度和光照等。

利用AI自动识别大型家禽养殖场的雏鸡求救信号

近期,香港城市大学和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深度学习模型对集约化养殖场中鸡的声音进行分类,以研究深度学习在自动识别鸡求救信号方面的潜力。他们开发了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新型模型light-VGG11,利用集约化养殖场收集的录音(3363个遇险声和1973个鸡舍其他声音),训练该系统识别此类呼叫。研究表明,在存栏数千只鸡的舍内,这项技术能够检测和识别出鸡发出的求救信号,并能正确区分求救信号和鸡舍内的其他声音,准确率可以达到97%。该技术思路还可用于提高其他养殖动物的生产福利。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期刊》(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Interface)上。

原文来源:Phys.org、Royal Society、Ultraphyte等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