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标准化之伤,如何解决?
我们都知道进口水果批发一般是以箱卖一箱多少钱,而我们大部分水果批发市场还是以斤来计算的。原因就是国外的水果的大小分级很标准。而国内的各种条件都达不到。
每天都要吃从地里长出来的作物,稻谷、蔬菜、新鲜水果等等,常常会被一个问题困扰:今天吃的,味道跟昨天有点不一样。如哲人所说: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这句话似乎也适合用来描述市场上的农产品。消费者对此感到不悦,农人们也是有苦说不出。
消费者对农产品有哪些挑剔?
长的和标准产品不一样,不买?
过去我们常说“人不可貌相”,但是现在更为流行的说法是“拼脸”“看颜值”,这个定律也妥妥的适用于卖相部分决定卖价的农产品。长得水灵的人人都爱,歪瓜裂枣逃不脱贱卖的命运。
口味不一样,你就是假的
生鲜食品的标准缺失是目前生鲜电商发展的最大瓶颈。同一款产品,今天买到的是甜的,明天就是酸的,大小、口感、品质都不稳定,很难留住消费者。更有些消费者认为,口味不一致,就证明卖给他们产品的是黑心商家,作假售假。
大小不一致,你得让我挑
正是卖樱桃的季节,分装成小盒的樱桃摆成一排,顾客必定一个个翻开去挑,非要找到大个樱桃较多的那一盒。卖家还不能阻止,因为客户的理由是合理的,自己手工挑又太费事。
这都是没有标准化惹出来的。农产品的标准化和工业产品又有很大的区别,特别是口味等实在是见仁见智,难以衡量,但它的确是必要的。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刘志仁先生的解释则更为通俗:标准反映的是内在和外在,这个产品不仅口味好,而且色泽、形状、大小等外观也要达到一定标准。而质量主要反映的是产品内在的东西。有没有标准的一个表现,就是看有没有做到量化。
与做食品要求配方一样,蔬果的色泽、形状、大小等也需要有量化的标准。
我们的水果也可以论个卖吗?
“标准化”一直是困扰国内生鲜电商的问题。在国外农业产业化发达的地区,由于每一颗水果的品质、大小、规格都经过分类筛选,同一级别的水果各项指标均相同,即所谓的“标准化”,因此售卖通常以“个”为单位进行。
相比之下,由于标准缺乏、成本高以及种植技术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国内的水果品质通常都是参差不齐,唯一可采用的就是论斤出售,而这也为短斤缺两、品质鱼目混珠等各种猫腻提供了温床。
以生鲜水果为例,最常见的非标准化表现为:
△大小、重量、色泽等外观不一;
△外观损伤,包括挤压伤、划伤、鸟啄等物理伤害,以及发霉、冻伤、腐烂等生理伤害,还包括包装和保鲜剂等造成的异味等化学伤害;
△口味不稳定。一箱水果里,有的酸有的甜;
△成熟度不同。一箱水果有的不熟,而有的有过熟。比如猕猴桃,有的软有的硬; 最常见的,都不熟,需要放熟了才能吃;以及都过熟了,都不能吃了。
日本的超市里,苹果都一样大一样甜。之所以一样甜,是因为农户使用了近红外等无损检测仪器,这个小仪器只要往苹果上面一贴,按下按钮,就能测定出可溶性固形物有多少。
如果农场主确认好苹果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到17%才能摘,那么他会安排人员每天对果园里目测比较成熟的每个苹果都进行抽样检测,成熟的就摘下来,不成熟的继续留在树上长几天。采摘之后再经过近红外和机械、激光的分级,最终同一批包装上市的苹果都几乎一模一样。
以技术化为支撑的标准化,我们也在学习和摸索,如首个水果标品“橙先生”, 通过光谱测甜仪对云南冰糖橙进行分拣定级,每颗橙子都将被贴上明确的甜度值标签。
这套设备通过使用光谱仪测定反射和发射的光线,利用精密镜头为每个橙子拍摄最多42幅照片,并通过这些光谱照片,为其建立一个完整的三维模型,不仅能进行全面的缺陷检测,并且相比国内常规采用的抽样监测甜度,更能精准区分每个橙子甜度。“橙先生”身上的数字标签,数字越大,甜度越高,常规销售规格包括了11度-14度甜橙。
国外的标准化离我们有多远?
在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农业是以高度的标准化为基础生产的。农产品从新品种选育的区域试验和特性试验,到播种、收获、加工整理、包装上市都有一套严格的标准。农民种西瓜,用什么品种、何时下种、何时施肥、施多少肥、何时采摘,都有严格的规定。上市出售的黄瓜,它的长短、粗细及弯曲程度都必须符合标准。
有人说,日本人很吝啬,他们买东西都是以棵或只计算。其实,这正体现了日本的标准化工作做得好。在日本,所有农产品进入市场前都要按一定标准进行严格的筛选和分级。鱼虾是以“条”为计量单位;梨、苹果多以“只”为计量单位;大白菜、包菜以一棵或半棵标价。在市场上见不到以重量单位计价销售蔬菜水果,等级外的农产品是不允许进入市场销售的,而是作为加工原料。
我们在市场上经常见到的美国、新西兰苹果均为小包装,两个苹果售价20元,即使除去包装费,每个也卖8元。而优质的国产苹果新鲜度、口感都比进口的好,价格却不及进口水果的1/10。其中的奥秘除消费者崇洋的心理外,最主要的还是因为这些进口水果是按照标准优选、打蜡、抛光,从而身价倍增。
日本超市的农产品
同样是种葱,日本农民从品种选育到不同生长期都有一套严格规范的工艺,使得每棵小葱长短、粗细如同“克隆”产品一般;同样是栽种葡萄,日本一平方米只允许结4串葡萄,每串400克,每颗葡萄重12克;同样产黄瓜,他们要求瓜直及长度一样、颜色基本相同。
日本超市售卖的黄瓜
在中国农产品出口历史上,就曾多次遭遇看似是质量问题,其实是标准化问题的事件。欧盟曾因中国禽肉的质量问题宣布禁止中国禽肉出口欧盟,一禁就是5年,使中国每年损失15万吨以上的出口数量。日韩其实对中国的大豆、玉米需求迫切,但中国大豆、玉米生产标准、质量不给力,无法在对日对韩出口中占据主动。
虾体长6厘米,色泽鲜亮,双钳对等,尾钩紧环,每10只体重500±5克的大虾在美国售价为两美元以上。由于我国养殖的大部分是非标准虾,因此,许多出口虾在美国贱如糟糠。
实现标准化用什么来解决?
1.标准化种植
标准化的实施不仅仅是成品的选品,也不仅仅是外表,种植过程直接会影响口感和色泽。
所谓标准化种植,就是按一定的科学标准进行种植。通过标准化种植,让作物达到高产量增收、高质量增值,最终实现产值的极大提升。
标准化种植有着严格而复杂的要求。以蔬菜为例,标准化种植:
首先要选用优质抗病品种,播前进行浸种、消毒等处理措施;
同种蔬菜根据品种早、中、晚熟性,不同种类蔬菜依据植株高矮、生长期等差别,合理搭配种植结构,根据果树品种及空间大小,搭配种植适宜的蔬菜种类菜果间作;
合理安排蔬菜栽培前后茬口,实行淡季多茬栽培,旺季主副茬栽培,调节市场供应;
采用遮阳网、防虫网覆盖栽培,推广应用声频发生器等物理技术;
采用有机复合肥和生物有机肥,推广有机栽培,提高蔬菜品质;
通过应用节水栽培措施,示范推广按时、按需提供肥水的微灌、施肥一体化技术。
2.实现农产品“可溯源”
1)给蔬菜上“户口”
应用农产品动态质量追溯系统,将农产品生产的各种信息存入一个条形码中,然后将条形码贴在外包装上,消费者可以通过电脑、电话、网络等多种形式查找到该包装袋内农产品的生产者、检验者及用药、施肥、采摘日期等内容,甚至可以查到该批农产品的种子、育苗情况。
2)为农产品建田间档案
田间档案的作用是记录和监督,确保从“菜园子”到“菜篮子”的产品都符合标准并有据可查。
3.做不了“标准化”,就做“个性化”
个性化,就是与非标准的用户匹配的、非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农产品很特殊,每个人的口感和对产品的心理预期都是不一样的。你可能因为葡萄很甜,而给卖家一个好评,也可能因为葡萄太甜了,而给卖家一个差评。在这种情况下不强求标准化,用创意提升每个果品、每棵蔬菜的价值更有意义。
4.物流标准化、包装标准化
比如,有的产品适合基地直接单品包装,有的则适合物流到集散地发在分拨包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水果信息中心(ID:sgxx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