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博农人”,吹响都市垂直农业狂想曲

6月27日,在上海崇明岛光明母港举办的“光明多多垂直农业挑战赛”暨第三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圆满落幕,“集装箱垂直农场”成为比赛的焦点,四支队伍进入决赛,在没有任何经验的前提下种植新品种生菜“翠恬”,生物学、农学、物理学……“赛博农人”们绞尽脑汁,各显神通。

图片

城市寸土寸金,如何发展都市农业?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农参》总编辑铁丁老师认为,城市化和现代化使未来的农业面临多层次需求,既有普通农业,也有靠科技含量满足部分消费者需求的都市农业。垂直农场解决的是如何突破耕地限制建立保供链条的问题,是农业依靠科技离开大地,解锁更多商业和生活新模式的一个风口,更是农产品科技品牌的落地探索。

一、未来农业,多元科技是筋骨

自上世纪90年代,寿光的塑料大棚种植便成为设施农业中的鼻祖,后来又出现了玻璃温室等温室种植的迭代,科技让我们几乎忽略了季节对农业的限制,实现了各种蔬菜水果“自由”。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人均耕地资源有限及强调粮食安全新型粮食供给的大背景下,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面临土地资源紧张的风险,探索垂直农场就似乎成为了“必修课”。

作为新兴的种植模式,垂直农场与传统塑料大棚、玻璃温室都不同。它最大的区别点在于,采用全人工光的方式进行立体式耕作,以期最大化地节省土地资源,提高单位种植面积上的产量。

图片

“集装箱垂直农场”可以实现对环境要素的全面掌控,拥有更多的“精细化”和“模块化”能力,人们可以精确计算并提供最适合的光照和水分,还可以不断将新能源和AI等技术引入进来。“光温水肥气”都需要人利用算法控制不同的参数实现,同时也依赖着工业化设备的稳定性。一旦设置不合理,将对植物生长产生毁灭性的打击。

LED灯如何调配,营养液怎样配比,能耗又如何降低……如何精准调控集装箱,找到不同时段适应植物生长的“最优解”,这牵涉工学、农学等学科领域,无一不对“赛博农人”提出更高的要求。

图片

以本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种植的“翠恬”生菜为例,这个品种对环境非常敏感,温度升高1℃就能看到它的外在形态会产生明显变化,可能叶子会细长。对光线的要求也极为苛刻,光照稍强或稍弱,叶面的颜色都会有变化。参加比赛的“赛博农人”必须使出浑身解数来了解生菜“喜欢什么”。

因此在前两周,四支队伍主要是收集数据进行“试错和建模”,在最后一个周期里铆足劲,看谁能种植出最多最好的生菜。

多元科技是未来农业的筋骨。此次大赛评委、上海农科院园艺所所长朱为民表示,智慧农业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环境控制问题,而其背后所对应的是能量的计算和调整,“这不是单凭农学就能解决的事”,农学家与工程专家的对决既是本次决赛的一大看点,又是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一大亮点。

本届比赛期间,夺冠的上海农科院队开发了一套智慧种植决策管理系统,正在申请专利和软件著作权。该系统融合植株的生长模型、光截获模型、蒸腾模型等算法,实时收集各类传感器回传的数据,尤其是利用深度相机多源采集图像数据进行植株长势监测,可辅助有关光配方优化、环境调控、缓解烧心、及时采收等方面的种植策略判断。

“多多农研科技大赛”中获得优异成果的“集装箱垂直农场”向赛博农业又迈进了一步,同时也是未来产业融合的创新实践,在这些勇于探索的“赛博农人”身上,我们看到了农业科技落地的希望。

二、如何看待垂直农场又贵又耗能?

垂直农场难以推广落地,因为成本太高。

《华尔街日报》曾在报道中指出,创造和维护“垂直农场”,需要大量的成本和投入,例如技术支持、能源供应。此外,行业饱受产量太低、不经济划算等问题困扰。很多垂直农场赛道的企业,都遭遇了失败或者停止了扩张,“因为它们难以管理成本并在当地市场竞争。”

图片

大赛组委会介绍,普通生菜每千克成本大约4元至8元,而水平较高的植物工厂每生产1千克生菜需要消耗10度电,投入成本大致可以分为能耗、人工、设备折旧和物资投入等几个部分;大规模种植下的统计成本,其中能耗就占据了20%,而光照投入又占据能耗成本的50%-60%。其生产方式决定了高能耗的特性,如此看来,垂直农场真的不节能也不环保。同时,垂直农场生产的生菜成本或达20多元,很难说在进入市场后能产生经济效益。

那垂直农场的未来在哪儿?

带团队参赛的极星农业的总经理徐丹认为,目前对垂直农场的研究还不到追求利润的时候,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方法论的问题,在比赛中哪些决策影响了最终的产品质量,哪些数据是有利于决策的,要总结经验,寻求突破。垂直农场的探索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抵达终点,很有可能在不断攻克盲点之后才能迈上一个台阶。例如他指出收集植物的生长数据可以应用于相关算法开发,研发温室内使用的智能传感器,能帮助当前很多正在转型的传统温室实现收益。

在这场“向农业科技要食物”的挑战中,谁能降低能耗,谁就能将垂直农业向前推进一步。

因此本次比赛的重点评分标准也是降低能耗成本,围绕能耗问题,进入本次大赛的决赛团队们提出了各自的方案。其中,上海交大的团队给出了一个与工科交叉的思路,他们将用于工业场景下的能耗控制技术方案,转向垂直农场使用。

农学专业的参赛者则从植物生长内部的视角,提供了优化“光配方”的能源利用效率思路,作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光波的需求是有差异的,可以通过优化“光配方”算法,动态调整光源来满足作物生长的需求,进而节约能源。但是“光配方”不是孤立存在,还要与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多维度数据结合,如植物模型、营养液配方、环境等。

不过,这些采集、算法模型训练及试验都只是前期的积累工作,想要规模化地实现垂直农场的节能,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时间去实践。

在中国农业大学CyberFarmer队长郑建锋眼中,不同环控策略带来的差异,凸显了技术的魅力。但他表示,比赛用到的设备、各种能耗支出,均摊到一株菜成本在8块左右。如果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成本最低能降到2块8。“三块钱一株生菜有没有人买,这是一个问题。”他说生菜真正投入市场时,应发挥植物工厂自身的优势,比如鲜食、免洗,让生菜像水果一样具备更高的附加值。

图片

换一种思路来看,垂直农业是新的生产方式的一扇门,打开这扇门,可能会发现非常多意料之外的惊喜。比如,尽管输了比赛,“生生不息”团队的农学专家查凌雁意外发现了在光合作用下,植物的产量和品质之间可以找到一个平衡点,这给通过光照调控提升植物的口感类物质提供了新的科技支撑。

农业要想突破“靠天吃饭”的束缚,还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关于垂直农场的探索,或许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但在此期间迸发出的许多灵感,都可能是打开下一扇门的钥匙。

三、“赛博农人”的机遇和传承

除了解决用地和产量问题,垂直农业的潜在价值还有两点,一方面,垂直农场依赖科技,能够吸引一些理工学科的人才进入农业领域,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而在这次的“多多农研科技大赛”中,来自上海交大的CyberFarmer团队,全部都是没有接触过农业的工学专家,竟然也凭借生菜的快速生长获得了第二名和“最佳节能奖”,追求经济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做到了高效节能,打破了生菜培育上的耗电局限。

这让我们看到,农业不光是种植养殖的技术。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大量的高学历人才难以找到合适的岗位,垂直农业的多元性、精准性以及未知性都是吸引多学科人才关注农业的魅力点。在多学科交融、多项技术叠加的背景下,寻找提升种植效率、节能减耗、缩减人力、缩短流程、降低成本等帮助农民减负的方法,最终让农业科技成果普适化,可操作化,同时也让这一群充满活力的“赛博农人”找到了发光发热的机遇。

图片

另一方面,当农业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露天作业形式,能够突破地理文化条件的限制时,“赛博农人”的传承会更容易发生。中国千年来小农历史决定了我们的农业不可能走向大农场模式,而三产融合同样有“靠天吃饭”的因素,例如旅游资源禀赋的差异性,山区的农业三产化,通常会高于平原地区的农业三产化;发达地区的农业三产化,通常会快于欠发达地区的农业三产化;消费活跃地区的农业三产化,通常会“猛”于消费保守地区的农业三产化。

垂直农场恰恰能对这种限制发起挑战,它完全摆脱了地域、气候甚至时间的限制,强大的技术力让农民不再是一种“底层职业”,将来,“赛博农人”不需要顾虑离开城市的代价,在都市里就可以从事农业生产,甚至在楼顶放一个集装箱就可以种菜了。对垂直农场的理解应该放到更长的时间线里去看,在都市发展“社会化生态农业”,让乡村和城市共建一个繁荣的生态共同体,实现市民和农民的共生。

农业,从来都不只是农民自己的事,正如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铁丁所讲,农业品牌化的实现,也离不开科技的支撑,良好的品牌生态圈,是一个可以自我调整、自我定位修补的系统,可以进行造血和更新,实现品牌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发展必然会迎来用大量科技和资本来支持的时代,而垂直农场很可能就是一条必经之路。

参考资料:

[1]窄播:「垂直农业」是一场必然的冒险

[2]南方周末:崇明岛上的种菜青年与赛博农业

[3]未来农业科学:垂直农业,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新赛道?

[4]新华网:科学家“扎堆”研究垂直农业种生菜,探索工学、农学融合新路径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农更行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179c.com。